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肠梗阻的螺旋CT诊断价值及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肠梗阻的螺旋CT诊断价值及对临床的指导意义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图分类号】R814. 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3-0261-01

【摘要】 目的探讨螺旋cT在肠梗阻的诊断中的作用及对临床的指导意义。方法本文对32例经手术和临床综合诊断证实的肠梗阻病例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和讨论。结果cT显示扩张肠袢和萎陷肠段移行区为梗阻可靠征象,近段肠腔扩张越明显,远段结肠积气越少,越提示急性完全性肠梗阻;梗阻段肠壁增厚、延迟强化及系膜密度增高、血管模糊,是绞窄性梗阻十分重要的征象。32例肠梗阻中,肠粘连13例、肠肿瘤10例、肠扭转4例、麻痹性1例、肠套叠2例、血运性2例。结论螺旋ct在评价急性肠梗阻方面有很高的价值。

【关键词】肠梗阻螺旋cT诊断及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肠梗阻是临床最常见的急腹症之一,以往大多应用立位腹部平片来确定肠梗阻的诊断,但其正确率较低,仅有40-80%,尤其在确定肠梗阻的梗阻点、性质及原因方面存在很大局限性。随着CT的应用,其断面成像、多方位重建技术和良好的软组织分辨率,在显示肠壁、肠腔和周围系膜结构等方面具有较大优势。本文试通过对32例急性肠梗阻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CT在评价急性肠梗阻中的价值。本文回顾分析了经手术和临床证实的32例肠梗阻的影像资料,旨在探讨不同原因所致肠梗阻的螺旋CT表现,并评价其在肠梗阻诊断中的价值及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共收集了32例急性肠梗阻患者,其中男19例,女13例。年龄16至72岁,平均年龄42岁。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及停止排气和排便,16例有腹部手术史,6例临床综合诊断为不全性肠梗阻,经胃管减压引流等保守治疗后恢复好转。

1.2 检查方法采用,机型为 GE-Hispead-FXI螺旋CT机检查。扫描范围由膈顶至盆腔.扫描层厚10mm,螺距1.5,移形带区进行5mm层厚薄层扫描、间隔2.5mm重叠重建。其中20例行增强扫描,造影剂采用碘海醇,流速3ml/s,剂量90ml。

2 结果

本组23例病例,16例CT表现为梗阻以上肠管扩张,肠壁变薄并有气液平面。7例CT仪表现为肠管积液或积气。梗阻点位于回肠12例,空肠6例,十二指肠2例,结肠8例。完全性肠梗阻5.5cm,不完全性平均3.0cm,经t检验统计学处理P

3 讨论

肠梗阻是指肠内容物不能正常运行或通过发生障碍的状态,是常见的急腹症之一,确定有无肠梗阻,判断肠梗阻的部位,程度、原因和有无绞窄的可能等因素。是确定是否需要剖腹探查或保守治疗的关键。传统的腹部立位平片常为首选检查,但其对肠梗阻的诊断正确率文献报道不一,为46--81%,对梗阻的具体部位和原因更难作出精确的判断。随着影像学设备的发展.cT扫描由于其密度分辨率高.及无重叠结构的特点,除能显示肠腔扩张及气液平面以外,还能显示肠腔内外及肠壁本身的变化.而且对肠梗阻的移形带显示率高,能获僻更多的影像学信息,从而对梗阻的部位,原因、梗阻类型判断具有很高准确率。可以更好的指导临床,为病人选择适宜的治疗方法。

3.1 肠梗阻CT诊断依据多沿用常规X线诊断标准,即肠管积液和(或)积气,小肠扩张直径>2.5 cm,结肠扩张直径>6.0 cm。CT通常能够显示近段扩张肠腔和远段萎陷或正常肠段间的肠移行区即移形带,常是病变所在部位。通过对移行带的分析,多数能够明确梗阻部位及原因。

3.2 梗阻部位的判断:小肠较长,且相对位置不固定,判断梗阻部位相对困难。可以通过扩张和萎缩肠管的相对长度及粘膜皱襞形态综合判断。回盲部区病变引起的全小肠梗阻容易明确。结肠相对较短,且升降结肠位置较固定,发生梗阻时,较容易诊断。

3.3 梗阻病因的判断:由于CT检查可以同时对肠管内外、肠璧、血管及临近组织器官等多方面情况进行详细观察,而病因不同其CT征象也有一定的特征性表现,因此对肠梗阻的病因诊断敏感度高达95%,是具有重要价值的检查方法。①牯连性肠梗阻的病因包括炎症和手术,前者可见于小肠和结肠。而后者多见于小肠,占小肠梗阻病因的50%~75%。粘连性肠梗阻的CT表现为近侧肠管扩张、远侧肠管正常、伴有或不伴有光滑的移行带,以及无明确器质性病变等,可以发现黏连索条和腹腔束带。②有学者报道肿瘤性肠梗阻的定位及定性诊断正确率分男别为l00%及95%,其CT表现为移形带区域肿块,增强后病变呈不均匀强化,肠壁环形或不规则增厚。突破浆膜层时可侵犯周围组织,表现为局部肠系膜浑浊。③肠扭转主要表现为U或C形肠袢、“漩涡征”、“鸟嘴征”、肠系膜结构模糊、腹腔积液等。“漩涡征”是小肠扭转的CT特征性表现之一。所谓“漩涡征”,是指肠曲紧紧围着某一中轴盘绕聚集,形成CT上呈“漩涡”状影像。“鸟嘴征”是肠扭转的另一重要征象,其出现的位置提示扭转的部位。④肠套叠多呈“同心圆”状或“袖套”状,由套入部与鞘部组成,形成基础是肠套叠由3层肠壁组成。卷入的肠系膜、血管形成新月形或半月形的脂防密度透亮区,是肠套叠的重要征象之一。⑤麻痹性,血运性所致肠梗阻相对少见。麻痹性常见病因有腹部炎症、腹膜炎,胸腹部外伤、脊柱外伤等。血运性肠梗阻通常由肠系膜血管栓塞引起,表现为增强扫描闭塞血管不显影及其分部区域肠壁水肿,增厚,僵直,肠系膜水肿。

3.4 对有无绞窄的判断.绞窄性肠梗阻作为一种性质严重的机械性肠梗阻值得高度重视。由于绞窄性肠梗阻同时存在肠管通畅障碍和血液循环障碍.因而容易导致肠管的缺血坏死甚至危及生命,其未经治疗者死亡率较高。CT表现除肠梗阻的基本征象外,还有如下表现;肠壁增厚、肠壁密度均匀或不均匀的增高或减低、肠管扩张、肠管内积气积液、肠系膜血管内血栓或栓子、肠壁不强化或强化异常、肠壁内积气、肠系膜水肿、肠系膜静脉和/或门静脉内积气、腹腔积液,病变可弥漫性或局限性分布。闭袢性肠梗阻是形成绞窄性肠梗阻的主要原因,肠扭转及其闭袢形成病例中,出现肠壁增厚、“靶环征”,腹水、肠壁强化减弱提示肠绞窄。

总之,螺旋CT对肠梗阻的存在及部位,程度、原因等方面均有明显的优势,可为临床拟定适宜的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下转第25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