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恐惧和恐惧本身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马克・扎克伯格有一句很有名但听着不那么舒服的话,“一个在你家门前垂死的小松鼠也许比在非洲死去的人更让你感兴趣”,这传达的是他对新闻和信息的理解。Facebook在中国就可以颠覆这句话―这个要翻墙才能进入的也没什么机会给我们提供服务的网站比我们常用的受到更多关注。Facebook的诸多创新应用,是它成为偶像级公司的基础。提到苹果时,我们会想到颠覆,它重新定义了移动通信、音乐、摄影等等,而对于Facebook来说,它的意义则在于重组,借助发展了20年的互联网,它重组了社会关系。按扎克伯格自己的说法,还包括改变获得信息的途径。
当然,这其中也包括隐私。更开放更透明是使隐私的边界更清晰,还是让Facebook得以进入到一个前人没有进入的领域―以用户的隐私成就自己的商业模式,这一直是一个争论不休的大问题。当一个企业成为公共服务的提供者的时候,首先要面对的质疑是公司的边界在哪里,其次就是它是否过度滥用了公众的信任,并以此盈利。
而谷歌或者Facebook这些新一代平台型公司,它们的盈利模式在于对数据的分析和采集,而数据的采集则考验大公司们对于隐私边界的把握。
在西方,即使是一个民选的公共服务提供者,都要被公众反复质疑,更何况一个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和它的所有者,哪怕他们一直说,“我们是聪明的家伙,我们诚实正直,相信我们吧!”但这也不足以掩饰它未来会产生的变化―实际上这些变化正在发生。
这一期杂志封面故事,有两部分组成,一个是关于Facebook的上市,另一个是它与谷歌这样的大公司在数据挖掘这个领域里获得的收益与整个社会的隐私成本之间的关系。我们在报道中继续保持一种警惕大公司的态度,但我觉得我们同时还可以关注更远一点:比如虽然每个人会把隐私受到侵犯当成一件大事,但与互联网刚刚兴起时比,我们对自己的隐私实际上是更不在意了,或者说对大公司的“挖掘”更宽容了;还比如,我们注意到谢尔盖・布林曾经表达过的那个观点:请给出更多的事实,而不是通过讨论你的恐惧或情感来模糊我们的双眼―我不赞成他所说的,我知道这是他为谷歌的“保证”寻找支点,但我知道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说的是对的:如果我们只是恐惧,那么我们就不会应对未来,大公司作恶或者不作恶,都在推动整个社会的变化。
上一期托马斯・弗里德曼的专栏中有一句话,“在政治家们看来,世界就是由生活在特定地理位置的选民构成的一个个集团……但是,在越来越多的首席执行官们看来,世界是一个通过全球供应链随处可以制造、随处可以销售其产品的地方。”“我们的很多公司实际上都已经把自己看成了世界公司,而奥巴马却还只是美国的总统。”我提到这句话是想说,Facebook的10亿用户已经是全球化的一部分,而在它这个平台之上正在长出一个新的商业体系,从营销的角度来说,你甚至可以把它理解成是全球化平台本身,而我们现在还是游离于这个平台和体系之外,我们在丧失机会。如果我们还记得当年入关或入世,付出如此多的艰辛工作只是为了进入全球化的体系,但你看现在,我们正在因为恐惧而选择拒绝平等的无障碍的一个全球化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