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俯卧颈椎大角度过屈位加针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图分类号】R24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1-0146-01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颈椎病中较常见的类型之一。近年来随着电脑的广泛使用及普及,该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且发病的年龄也逐渐年轻化。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表现有眩晕、恶心、呕吐、耳鸣耳聋、甚至猝倒,常因头部转动或侧弯到某一位置时诱发或加重,常伴有颈肩痛,颈枕痛等。该病一旦发作,会严重影响工作、学习和生活。近年我们采用俯卧颈椎大角度过屈位结合针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45例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现将治疗结果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45例患者均为本院门诊病人,其中男25例,女20例;年龄最小为28岁,最大79岁,病程时间最短为15天,最长10年。
1.2治疗方法:采用颈椎大角度过屈位下针刺颈夹脊穴,取颈椎夹脊穴(双侧)为主穴,同时配合风池穴、风府穴、安眠穴。操作方法:患者取俯卧位,头在床沿以外,依靠自身头部力量下挂在床沿旁,颈部肌肉紧急酸胀感为宜,以达到颈椎大角度过屈的要求。穴位皮肤常规消毒,选用苏州产环球牌1寸针灸针,针刺颈椎夹脊穴(双侧),针夹向脊柱方向斜刺,风池穴、风府穴、安眠穴,针夹向鼻尖以下方向约与皮肤15度角刺入。得气后,施捻转补法1min,保持前屈时间为30min,隔日针刺1次,7次为一个疗程。
1.3疗效标准: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3]有关标准,治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功能恢复正常;显效:临床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体征明显好转,功能基本恢复正常;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减轻,但仍遗留部分症状、体征功能障碍;无效:治疗前后症状、体征无变化或加重。
2结果
45例患者治疗1个疗程后,临床治愈32例,好转10例,未愈3例,总有效率为93.3%。
3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颈性眩晕是指颈椎及有关软组织(关节囊、韧带、神经血管、肌肉等)发生器质性变化所引起的眩晕及一系列神经症状。对于由于颈椎紊乱伴发的眩晕而言,目前认为其主要机制为:(1)由于颈项部肌肉劳损,导致颈曲改变,使椎动脉受到牵张,内径变小,血流流速加快,流量下降,血运受阻。颅脑检查多见椎动脉血流流速加快,流量减少,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2)由于颈椎间盘力学平衡结构破坏变性,椎体边缘骨赘形成,椎间孔缩小,使颈交感神经及椎交感丛突然或持久受到刺激而发生椎动脉痉挛所引起。(3)颈部的本体感觉传入紊乱,引起反射性眩晕为非缺血因素。俯卧颈椎大角度过屈位依靠自身头部力量下拉相对于起到颈椎牵引的作用,能解除颈部肌痉挛,使椎间隙、椎间孔增大,从而使横突孔间扭曲的椎动脉伸直舒展,同时令钩椎关节增生的骨赘远离椎动脉,减轻了对椎动脉的机械性压迫以及对椎动脉周围交感神经丛的激惹,改善椎动脉的供血,缓解眩晕。同时使颈椎小关节间距拉伸,有利于针刺明显刺激到关节囊、韧带等小关节间隙深部组织。
针刺能解除局部痉挛,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增加营养代谢,松解黏连。夹脊穴位于脊柱两侧,与督脉、足太阳膀胱经邻近,又与督脉之别关系密切,与多经经气相通,刺之有疏经通络、补益脑髓、改善颈部微循环,改善组织缺血和缺氧状态,调整脊柱内外环境,缓解肌肉痉挛的功能,从而达到荣养脑窍筋脉而止眩的目的;风池为手足少阳、阳维脉交会穴,为治风要穴,针刺风池对脑血管有解痉作用,可改善脑血液循环;针刺天柱穴可祛邪散瘀,通畅督脉、膀胱经之气,使气血顺利上达头部起到祛邪扶正的目的;安眠穴,乃经外奇穴,位于少阳胆经内,居于六阳之首,而且椎动脉颈椎病人往往在次穴周围有较强的痛点,针下益气养心、补脑安神。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6
[2]赵定麟.现代颈椎病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355-356
[3]李飞跃,李中伟.名老中医李国衡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经验.中医正骨,1996,8(3):20
[4]潘之清.实用脊柱病学.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258-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