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捕捉瞬间 第2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捕捉瞬间 第2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文学形象靠塑造,新闻形象靠捕捉;文学形象是生活本质的高度集中,新闻形象则是信息量的高度体现。

捕捉形象,不独是新闻面对的问题。比如,绘画是捕捉形象,把外界客观的景物通过色彩和线条的转换再现在纸上;文学也是形象的艺术,是把客观事物通过语言文字再现在纸上。那么,新闻应如何捕捉形象呢?梁衡认为――

语言文字当它在说明、说理时可能少用或不用形象,但是在叙事的时候就一定离不开形象,而且十分讲究通过形象的再现来增加文章的活泼生动。新闻就本质来讲不是艺术,但它应借助艺术手法来增强表现力,所以也要用到形象。因为新闻是叙述事件的信息,为使叙述生动、深刻,当然就要借助形象。

但是新闻写作中的形象与文学中的形象迥然不同,文学形象靠塑造,新闻形象靠捕捉;文学形象是生活本质的高度集中,新闻形象则是信息量的高度体现。通常说来,含有新闻信息的形象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具体一点的可以叫硬形象,比如人物、事件,二是虚一点的叫软形象。第一类的硬形象,我们常常可以从报纸上、电视里看到。至于第二类的软形象,梁衡这样解释道――

事物中常常有一些细微的地方,在文学就是故事或心理活动的细节;在新闻则是藏有信息的事情的波折,或者是事物周边自带的晕圈或磁场。但是它仍可表现为形象,只不过形象细微一些虚幻一些不大为人所察觉。它像林间突然一闪的小鹿,像水面上倏然一跳的银鱼,像山谷中的佛光,像海面上的蜃楼,瞬间即逝,不容暂留。

一般读者,见到事件本身已属不易,要见到事件的这些细微而又短暂的地方就更难了。但有时偏偏是这些细微之处才微妙准确地披露了事情的本质,如黑夜里的电光一闪,如洛神在水边的惊鸿一瞥。记者如果能将这软形象看到、抓住,并将其传达给读者,这就需要有捕捉瞬间的功夫。这功力,犹如猎人举枪击物,如摄影师的抓拍。那么如何练就这般功力呢?梁衡认为,这种虚一些软一些的形象往往是以曲径通幽的办法来折射事物的信息――

过去曾经有人以《深山有古寺》为题考人作画,或有画山顶一庙者,有画山间一庙者,有画半山一庙者,唯一人画中却不见有庙,只一老和尚于山脚下的小溪旁欠身担水。这样用和尚担水的形象来传达深山有古寺的信息比直接用一座庙的形象更生动活泼,更多内涵。

因此,这种通过形象折射来反映信息的方法要求记者首先应具备机敏而准确的判断力,能够见一斑而知全豹,观一叶而知秋。如《吕氏春秋・察今》所云:“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龟鳖之藏也;尝一脔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

抓住这转瞬即逝的形象,将其准确定格,一一传递给读者,还需要记者能够把握良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隐匿的形象摘出来。如坡诗中所说“春江水暖鸭先知”。这种准确、及时捕捉形象的能力,在全国第三届现场短新闻一等奖《尴尬的笑》中体现尤深。稿子说的是宁夏某礼堂正在举办一场怎样开发市场的报告会,主讲人的分析入情入理,妙趣横生,会场笑声不绝。突然报告人话锋一转,指出了当地人痛失发财良机的一次失误,一时间会场甚为尴尬。记者在新闻稿中写道――

笑声,尴尬的笑声。在掩饰?在自嘲?在反思?

“发财的机会到处都有,死守着旧观念不行。那样的话,就是机会撞到鼻子上也不认!”……

当时担任评委的梁衡这样评价这则520字的短通讯――

作者能在会场观众那尴尬的一笑中发现他们对市场大潮的无准备、旁观感,但又有希望参与的念头及在这被点破的事实中的反悔,反悔中的省悟。这些复杂的感情,准确地反映了90年代初的中国人怎样开始承认和重视市场经济。这就是尴尬一笑中的形象所表述的信息。

如何捕捉形象,是新闻采写中的一个大问题。记者为了加强稿件的表现力,就要训练自己采集和捕捉形象的能力,着力培养自己见微知著、明察秋毫的判断思维能力。雅擅丹青的何香凝曾画了一幅梅花,韵味很足,题词曰:“大师撮其神,一纸皆留住”,一言点破了精要。岂止是绘画,新闻也如此。记者捕捉瞬间的境界即此。

(作者单位:中央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