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医辨证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186例临床疗效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医辨证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186例临床疗效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目的:探讨中医辨证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疗效。方法:本人对2010年1月~2012年12月诊治的186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对照组常规治疗,治疗组中医辩证施治。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36%,对照组总有效率69.09%,治疗组临床疗效显著,数据间有统计学差异(P

【关键词】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辩证施治

【中图分类号】R2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500-01

慢性浅表性胃炎在临床上一般分为糜烂型、出血型及单纯型三种类型[1],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疾病,大约有50%的慢性胃炎患者为此病。在临床上,常用西医对疾病进行治疗,药物主要用于抗幽门螺杆菌,但效果不佳[2]。慢性浅表性胃炎应及时处理,否则对疾病预后有严重影响,甚至会发生癌变,因此在发病初期应及时治疗。我将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就诊的186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归纳分为气滞胃寒、气虚胃寒及胃阴不足三大类型,针对患者的病型进行中医辩证施治,效果理想,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86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其中男96例,女90例。患者病程为4个月~17年,平均年龄44.7岁,年龄分布在21~65岁。所有就诊患者均有胃痛、胃胀、呃逆、食欲不振及嗳气症状,行电子胃镜检查均符合中国中西医学会诊断标准[3]。排除哺乳及妊娠期妇女、过敏体质者、合并消化性溃疡、合并胃粘膜重度异型增生、合并造血、心、肝、肾及精神疾病患者。患者来我院就诊前,均接受其他治疗但未痊愈。我院对就诊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根据分型结果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93例。分型与分组结果如下:气滞胃寒型患者75例,其中治疗组39例,对照组36例;气虚胃寒型患者63例,其中治疗组33例,对照组30例;胃阴不足型患者48例,其中治疗组21例,对照组27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分型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治疗,患者口服瑞巴派特100mg/次,每日3次,硫糖铝片,1g,每日3次,每30天为一疗程。治疗组患者根据分型进行中医治疗,将中药用水浸泡30分钟后煎煮取汁400ml,每日二次,每次200ml温服,每30天为一疗程。(1)证型:气滞胃寒型,多由于气候寒冷或暑日暴食生冷,寒邪袭胃,胃阳被困,气机郁滞,寒积于内,寒凝气滞。患者表现为胃脘冷痛,伴腹胀、呃逆。治宜温胃散寒,行气止痛。方用良附丸加味:香附15g,良姜l0g,苏梗15g,砂仁20g,元胡10g,川楝子10g吴茱萸9g,干姜10g,白芍30g,甘草9g。(2)证型:气虚胃寒型,多由于素体脾胃虚弱,阴寒内生,或过食生冷,阴寒内盛所致。患者表现为胃痛,腹泻。制宜温中散寒,补脾益气。方用理中汤加味:党参15g,白术15g干姜10g香附15g,荜茇15g,草豆蔻10g,苏梗15g,砂仁10g,佛手15g,山药15g黄芪30g鸡内金20g,炙甘草9g。(3)证型:胃阴不足型,多由于久病胃阴耗损,胃失滋润所致,患者主要表现为胃脘隐痛,口燥咽干、消瘦乏力。治疗以酸甘化阴及养阴益胃为主,沙参麦冬汤加减:沙参15g,,麦冬15g,玉竹15g,花粉15g,枸杞子12g,石斛12g,白扁豆15g,生地12g,知母8g,太子参15g。

1.3 疗效判定

依据《中药新药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对两组患者的疗效进行判定。患者经过治疗后主要病征无改变,胃镜检查胃粘膜炎症无好转为无效;患者经过治疗后主要病征有所改善,检查胃粘膜炎症范围缩小为有效;患者经过治疗后主要病征基本消失、胃镜检查胃出血消失但胃粘膜仍糜烂者为显效;患者经过治疗后病征全部消失,胃粘膜无炎症为痊愈。

1.4 统计学分析

对所得数据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进行χ2检验,P

2 结果

2.1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疗效分析

将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后,按照各类型疾病特点对治疗组患者进行辨证施治。其中治疗组中气滞胃寒型患者共39例,有效例数为39例,总有效率100%;治疗组中气虚胃寒型患者共33例,总有效例数为30例,总有效率为90.90%治疗组中胃阴不足型患者共21例,总有效例数为18例,总有效率为85.71%,治疗各组治疗效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

2.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进行中医辨证施治,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后,93例治疗组患者总有效87例,总有效率为93.54%;而93例对照组患者,总有效例为66例,总有效率70.97%,治疗组临床疗效显著,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

3 讨论

浅表性胃炎是一种慢性胃黏膜浅表性炎症,它是慢性胃炎中最多见的一种类型,在胃镜检查中约占全部慢性胃炎的50%~85%。本病的发病高峰年龄为31~50岁,男性发病多于女性。慢性浅表性胃炎的基本病变是上皮细胞变性,小凹上皮增生与固有膜内炎性细胞浸润,有时可见到表面上皮及小凹上皮的肠上皮化生,不伴固有腺体的减少。病变部位常以胃窦明显,多为弥漫性,胃镜检查为胃黏膜充血、水肿及点状出血与糜烂或伴有黄白色黏液性渗出物。目前国内按炎性细胞浸润黏膜层的深浅,将本病分为轻、中、重三度。慢性浅表性胃炎经治疗多能痊愈;若失于治疗,则可进一步发展,固有腺体因炎症破坏而减少,可以转化为萎缩性胃炎[4]。祖国传统医学认为,慢性浅表性胃炎为“胃脘痛”,患者由于肝郁气滞而引起胃脘痞满及嗳气呃逆等症状,主要反映在肠胃功能紊乱方面。浅表性胃炎发病率逐年增高,一般认为与目前生活节奏快,饮酒,饮食无规律,偏食、营养失衡等有密切关系。

本研究自2010年1月~2012年12月对就诊186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治疗组患者进行中医分型治疗,对气滞胃寒型患者以暖胃理气,敛酸止痛为主,对气虚胃寒型患者以理气暖胃,消胀止痛为主,对胃阴不足型患者以甘化滋阴及养阴益胃为主。治疗组患者经过中医辩证施治后,气滞胃寒型总有效率100%,气虚胃寒型总有效率为90.90%,胃阴不足型总有效率85.71%,各组治疗效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患者总有效87例,总有效率为93.54%;而对照组患者总有效例为66例,总有效率70.97%,两组比较,治疗组临床疗效显著,数据间有统计学差异(P

参考文献:

[1] 陈丽凤.慢性浅表性胃炎证候研究进展[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0,31(2):62-64.

[2] 付培权.慢性浅表性胃炎的药物选择方法[J].中国社区医师,2011,7(3):42.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27-128.

[4] 朱慧渊.中医辨证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心得体会[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13(1):128-129.

[5] 魏明,屈华,邵明义,等.中医药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J].新中医,2010,42(11):104-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