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荐书与杂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荐书与杂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单位组织推荐图书活动,便推荐了这几本,大体是今年以来读过的。

“他读的书多”

《沽酌集》,止庵著。

确切地说,本意并非要推荐这本书,或者说并非仅仅要推荐这本书,而是想推荐止庵这位作者,以及他的很多书。

止庵的很多书,可以归为“关于读书的书”,读他的书可以发现很多读书线索,以及了解他对于自己所读之书的很多见解。他并非要向读者荐书,所以是无功利的,因此读他的书可能比读那些专门荐书的文章要好很多。

但话说回来,向别人荐书也许本来就不是很明智的。读书是很个体的事,止庵在书中就提到鲁迅讲过,一部《红楼梦》,中国人大多读过或至少是知道的,经学家看到“易”,道学家看到淫,才子看到缠绵,革命家看到排满,阴谋家看到宫闱秘事。止庵还说,开书目,一要有很大的阅读量,二要有高明的选择能力。有的报上开列“我心中的经典”,除了所说的好像没读过多少别的,只是“我心中的经典”而已。

但无论如何,止庵还是值得推荐的。止庵谈庄子,谈周作人,谈张爱玲,谈日本文学,谈旧时掌故,都有见地。他的文章大都很短,他的书适宜在飞机上、火车上、旅店的床上读。

忘记从哪里看到的一个段子:某清儒质疑《昭明文选》,说:“既曰文选,何故有诗?”别人回答他:“昭明太子为之。”问:“昭明太子何在?”答:“已死。”说:“既死不必追究。”答:“便不死亦难究。”问:“何故?”答:“他读的书多。”

“他读的书多”,是推荐止庵的一个最主要理由。

信达雅

《银行的秘密》,默里·罗斯巴德著。

严复说,译事三难信、达、雅。信是忠实,达是通顺,雅是唯美。这里不得不再引止庵的话,他说翻译需要对原文的理解能力,还需要有中文的表达能力。“信”有赖于前者,“雅”有赖于后者,“达”则对两者皆有要求。读译书,希望能够“信”,尽量“达”,至于“雅”则近乎奢望矣。

有的翻译文字,正所谓“文章硬如铁,读得满嘴血”,表明译者对于外文和中文都不大通,大概主要还是中文不通。正因为见惯了这样的译文,所以当翻开这本《银行的秘密》时,不由得使人眼前一亮。

《银行的秘密》原著是英文,内容是关于货币和中央银行。我对英文固然是不通的,对中央银行也懵懂得很,好在也许对中文还具有一定的理解力,所以读这本书时,我不仅觉得读懂了那翻译过来的中文,对中文背后看不见的英文似乎也有了一点点感觉。不信请看我随手翻到的这一段:

“不幸的是,相对小幅的价格上涨给政府打了一针兴奋剂。政府官员如同看到了圣诞老人,捧到了聚宝盆,抓了根救命稻草。他们把印钞票当成家常便饭,用廉价信用填补赤字、养活政客,代价仅仅是价格小幅上涨!”

做到信、达、雅,对于翻译通俗作品或文艺作品已经很难,专业作品就更是难上加难,所以我不能不对这本书的译者表示敬意。尤其是,组织翻译和出版这本书的,还是我所熟悉的交易商协会的朋友。本来我对他们管“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不叫“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而偏偏叫“NAFMII”是有些意见的,以为又是由于中文半吊子所以才拿英文吓唬人,读了这本书才知道,人家对中文和英文都是很在行的。

逻辑的力量

《断层线——全球经济潜在的危机》,拉古拉迈·拉詹著。

这是一本畅销书,据封面上说,推荐者包括比尔·盖茨、巴菲特、奥巴马、世行行长佐利克以及国内学者巴曙松、何帆、叶檀等。该书受到追捧是因为据说作者成功预测了此次金融危机,书中分析了导致金融危机的原因,即美国及全球经济和政治中存在诸多“断层线”,最终引发了金融危机这个“大地震”。这本书吸引我的是其中逻辑的力量,试举一例。

第一条断层线是美国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和国内政治的冲撞,其逻辑脉络是:美国家庭收入差距不断拉大,政客因此面临民众压力;收入差距拉大的原因是美国的教育体制,穷人难以享受高水平的教育,而由于高科技发展和制造业向海外转移,对低端劳动者需求减少,收入降低;改革教育体制和提高劳动者收入,费力耗时、见效不快;政客找到了速效药,实行扩张的货币政策,刺激消费特别是住房消费来提高满意度;“两房”应运而生,大量收购银行的住房贷款,再将这些资产打包卖给投行等机构投资者;于是,小布什宣称的美国梦实现了,人人拥有自己的住房.但是,一旦房市泡沫破裂,违约率提高,金玉其外的次贷产品露出了其中败絮,次贷危机乃至金融危机便爆发了。

这些道理并不新鲜,但在不长的篇幅内,使用尽量少的数据,并且根本不用数学公式和模型把它说明白,其逻辑的力量也正在于此。

学问,本来就不应该枯燥

《枪炮、病菌与钢铁》,贾雷德·戴蒙德著。

你试图考虑过下面这些问题吗:

“为什么有的地方早期人类学会了粮食生产,并驯化了某些动物,而其他地方却一直没有?”

“为什么有些野生植物很早就被驯化为作物,其他植物却更晚被驯化,而有的直到今天也无法人工栽培?”

“你知道苹果等许多味道甘甜的果子最初人类是怎样想到去驯化它们的吗,如果知道,你还会毫不恶心地去吃苹果吗?”

如果你觉得这些是生物学问题,那么再看下面的问题:

“为什么是欧洲人征服了美洲印第安人、非洲黑人和澳大利亚土著人,而不是相反?”

“欧洲人征服‘新大陆’的,仅仅是他们的坚船利炮吗?你有没有想过,病菌才是他们最有效的武器?”

好了,上述问题都可以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这是一部人类学著作。读了它,除了能知道更多一些人类学常识以外,还可以更加坚信一条政治学或社会学常识,那就是:种族主义的理论和观点是多么的错误,并且是多么的令人生厌。

这本书包括前言和后记一共21章,很适合每天晚上用两个小时读一章。读它,你会感到,用一种毫不枯燥的方式去谈论一个本来非常枯燥的内容,是多么的令人感到毫不枯燥。也许你还会得出另一个结论:学问本来就不应该枯燥,如果有人把学问搞得枯燥,要么说明他并不真懂这门学问,要么说明他真不懂表达的学问。

旅行,不带任何行囊

《旅行的艺术》,阿兰·德波顿著。

有一种书,适合于在这样的情境中——孩子不乖的时候、老婆喋喋不休的时候、老公很晚还不回家的时候、领导本来错了却偏偏批评了你的时候、你向一个人送了无数捆“秋天的菠菜”而他或她却像个木头一样毫无反应的时候,总之,当你感到烦的时候——去读,尤其包括这本《旅行的艺术》。

阿兰﹒德波顿,英国才子型作家,文字和他的眼睛一样,酷,而且多情。我不知道是他的文字还是他的眼睛,吸引了资中筠这位“老名女人”,亲自翻译了他的《哲学的慰藉》,并且由同样酷酷的周国平作推荐序。

旅行本身是一门艺术,而在艺术中旅行,比如在文学(不包括《天下卵》那样的文学)、绘画(不包括深圳大芬村那样的绘画)、建筑(不包括央视新大楼那样的建筑)等艺术中去旅行,就更是艺术上的艺术。因为旅行的唯一价值在于,发现并感受美。

旅行,不需要行囊,甚至不需要目的地,带上能发现美的眼睛和能感受美的心灵,再带上一本好书,你就可以出发了。

在读完这本书以后,我在最后一页写了四个字:不胜依依。

文人风骨

《袁宏道集笺校》,袁宏道著、钱伯城笺校。

本书为繁体字竖排版,上中下三册1800多页。这不是一本从头到尾逐字逐句读的书,我也只读了其中部分游记,除了文字之美,主要是感受密密麻麻暗含书中的“风骨”二字。

袁宏道,字中郎,晚明作家,公安三袁中的老二,文学上反对“前后七子”强调的“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他的文字,与早于他的坡、稍晚于他的张岱有一拼,不妨找来苏轼的《松风亭》、《承天寺夜游》,张岱的《湖心亭看雪》、《西湖七月半》对照一下,其中多有神似之处。

中国传统文人讲道统,一个极端是,道统讲多了成了道学家,令人生厌;另一个极端是,完全无视道统,如宣称“礼法岂为我辈设”的魏晋名士阮籍、嵇康、刘玲辈,行事难以为常人接受。既坚持传统和原则,又不违心灵和性情,不拘执、不刻意,既不刻意“正经”,又不刻意“不正经”,这大概就是“风骨”。如果说中国人幸福感低,一个原因大概是太多时候要一本正经,尤其是要“一本正经”地“一本正经”。

愤青一下:时下的文人,有风骨者几希,风是够风的,缺的是一点点骨。(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内审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