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走出洛阳文化产业发展的误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走出洛阳文化产业发展的误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文化是凝聚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是维系社会发展的精神支柱和纽带。在我国进入小康社会以后,解决了温饱问题的人民群众对文化产品、文化服务的需求越来越高。更为重要的是现代国家历史和现实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一再证明,社会成为什么样的社会,人成为什么样的人,国家、城市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都越来越取决于文化的成败。洛阳的文化发展战略,就是要做文化上的超级大市,但洛阳文化产业的发展要走出以下误区:

一、走出“文化”就是“文化产业”的误区

洛阳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和七大古都之一,从第一个王朝――夏朝开始,先后有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晋等十三个朝代在这里建都,城市史长达4000余年,建都史1500余年,是我国建都最早,朝代最多,历史最长的城市。这是洛阳的优势,也成了洛阳文化发展的“误区”。一说洛阳,人们只知道是个古城,若问哪朝哪代的都城?来过洛阳的人不知道,没来过更不知道了,就是住在洛阳的人,不翻历史书,恐怕也没几个人能说出来。反观其他六大古都,一说殷文化,人们自然想到了安阳,一提唐文化就是西安,北宋就指的是开封,南宋就是杭州,南京就是民国,连北京也是重点宣传明清两朝。

在洛阳文化品牌上,洛阳要有所为,有所不为。笔者认为洛阳要打“汉魏”文化品牌,原因是:中国人被称为汉人,说的是汉语,写的是汉字;汉魏在洛阳建都时间长,从东汉到北魏近500年,占洛阳建都史的1/3,历史上有“强汉盛唐”之说;龙门、白马寺、关林都是汉魏时期的;汉魏时期的洛阳文人多,文学成就高,有“汉魏文章半洛阳”之称誉;汉魏时期洛阳的科技水平世界最高,张衡的地动仪、浑天仪,以及造纸术等;汉魏时期洛阳教育水平世界最高,兴办了中国第一所大学――太学;河洛文化从以“汉魏故城”为起点的丝绸之路向世界传播出去;……

二、走出“手工作坊文化产业”就是“文化产业”的误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文化产业的定义是:文化产业就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这里需要我们注意的是“按工业标准”。文化的产品和文化的服务向来就有,是按照小农经济的方法进行还是按工业标准的方法去生产,这就是一个分野。小规模的、零散的、没有按照生产、流通、销售、消费这样一个循环去生产文化产品就不属于文化产业。只有按照工业标准进行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才是文化产业。也就是要批量地、有规模地、连绵不断地去生产。也只有按工业标准来进行,才能长期维持,货如轮转。而不是有文化不一定文化产业就发达,把什么地方围个围墙,收个门票这不是文化产业。

三、走出“文化产业”是“第三产业”的误区

2004年我国有关部门在《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中,对文化产业的定义是:“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我们从中可以看出,文化产业决不仅仅是第三产业,是包括相当广泛内容的一个产业,并且文化产业要从“以产定销”变成“以销定产”,使文化产品的生产过程进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所讲的生产、流通、交换、消费这样一个过程。这种循环的结果可使其得到源源不断的资源支持,产品也能极大地丰富起来。

四、走出“文化产业”受经济发展的误区

文化产业在某些方面受经济发展的制约,但这不是绝对的。文化与经济的发展关系如下:1、文化的某些方面可以超越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如诗词歌赋的发展,并非与资本投入、与经济发展呈相关关系。从古到今,文化的发展都有超越经济制约而相对独立发展的事例。如,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发展水平根本不可能与现在同日而语,但诸子百家群星璀璨,是我国文化史上少有的黄金时代。2、文化的某些方面不能超越经济而发展,只能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如教育事业。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之还很落后,特别是农村,有些贫困家庭的孩子甚至上不起学。3、文化的发展可能滞后于经济的发展,但到一定程度时则需要有文化的发展与经济发展相适应,最终形成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的相互促进。4、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并非必然均衡协调地推进。从历史上看,不同地区文化与经济的发展不是直线式的、均衡的,有时会出现此消彼长的变化。

可见,文化的内容是多层次的,有的受经济的制约大,有的受经济的制约小。我们不能只说洛阳没钱,没法发展,要量力而行,更重要的是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能仅仅停留在文化层面,而应通过加强文化建设,促进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共同发展。

五、走出“河洛文化”为“洛阳文化产业”的误区

文化产业发展与否,事关一个企业、一个城市、一个国家在全球文化交流中有无竞争实力和持续力。美国通用公司总裁杰克・韦尔奇曾说:“文化产业是属于这个时代最有挑战力商人的最大蛋糕!”对于文化,你不抓紧抓好,别人就要“动你的奶酪”。君不见,南阳发现了恐龙蛋,南阳人忙着挖蛋卖钱,而美国人却拍出电影大片《侏罗纪公园》;君不见,河南古时有个花木兰,而美国人却拍出动画片《花木兰》;君不见,东汉末年从洛阳开始的《三国演义》,却让与此无关的无锡,兴办影视拍摄基地挣了个满钵金。

河洛文化是指夏商周三代产生于河洛地区以后又得到繁荣和发展的中国古代文化。洛阳文化就广义而言等于河洛文化,是产生于洛阳地区的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是华夏文化的核心,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假如说:“只有易北河左岸的马铃薯草原才代表了德意志的真正的散文。”(恩格斯)的话,那么,洛河之北的河洛地区无疑就是中华民族最源远流长的诗篇。但洛阳不能只见河洛文化而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只要是人们需要的、先进的文化,都可以拿来发展,“动别人的奶酪”。

六、走出重“历史文化”不重“现代文化”的误区

在发展洛阳文化产业的问题上,我们不能只看到洛阳的历史文化,更要看到洛阳现代的文化内容,并且要吸收外国文化的内容。如果抱守残缺,仅仅抱着洛阳的历史文化来发展文化产业,必是“死路一条”。冯友兰在《新事论》一书中曾说:“西洋文化所以是优越的,并不是因为它是西洋底,而是因为它是近代底或现代底。我们近百年之所以到处吃亏,并不是因为我们的文化是中国底,而因为我们的文化是中古底。”洛阳解放后是国家重要的工业基地,洛阳工业发展中所形成的现代文化,是值得我们挖掘的。

七、走出“重物”不“重人”的误区

对于洛阳文化产业的发展,我们不能只看到龙门、白马寺、关林等等历史文物,更重要的是看到人;不能只看到白居易等等历史人物,更重要的是看到现代的人;不能只看到名人,更重要的是培养人,培养传承洛阳文化、发展洛阳文化的人;不能只看到文人,更重要的是看到发展文化的商人。洛阳的故事多的是,为什么没有大作?为什么没有产业化?这是值得洛阳每个人深思的。

文化是靠人继承、传播的,没有人才,什么都没法说了。洛阳除了要在政策上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更要利用洛阳的高等院校培养一批发展文化产业的人才。

(作者单位:洛阳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