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基础性音程距离感训练手法探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基础性音程距离感训练手法探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通过拆分式、积木式、替代式三类不同训练手法的实例运用和详细解析,在视唱练耳基础教学中音程距离感培养这一环节中寻求更合理、系统、有效的训练手法

关键词:拆分式;积木式;替代式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0-0094-03

众所周知,在视唱练耳的基础训练中,学生从听辨单音到音程,其间的过渡非常重要。笔者在视唱练耳教学实践中,接触到相当一部分的学生,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瓶颈,对音程的把握存在明显的障碍,主要表现为:

1.旋律音程:

a.无法准确表达发生跳进后的音高,尤其是距离较远的跳进;

b.对级数相同但性质不同的跳进无法区分清楚。

2.和声音程:

a.只能听出一个音的高度;

b.分辨不清两个音的位置孰高孰低。

究上述现象之根本是因为学生的内心对两个音之间的距离缺乏概念,所以唱时无法准确表达,听辨时衡量没有依据,并对这种距离感的缺乏产生恐慌甚至抵触情绪,训练时造成障碍。

面对学生这样的问题,笔者的训练也一度产生困惑,发现平日教学所采取的常用手段显得力不从心,收效甚微。在与导师的交流探讨和与学生磨合尝试的过程中逐步变迁和整理出一套更有效的手段,在教学理念上,我认为可以尝试着运用“拆分式”+“积木式”+“替代式”的手法,逐渐建立学生内心音程距离感。拆分式:把存在障碍的“距离”先分类再解构,化整为零,拆分成没有负担的如同“零件”般的近距离音程;积木式:将拆分得到的细小“零件”再像一砖一瓦砌成高楼,日积月累,用近距离音程逐步建构起属于自己内心的“距离感”;替代式:很多大家耳熟能详的乐思,无形中已经在我们脑海中打下了音响效果的深刻烙印,巧妙运用这些乐思中的音程来替代枯燥的练习,以此来帮助学生准确地把握内心的距离感。“拆分式”+“积木式”+“替代式”结合的手法,能够有效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在潜移默化中为“距离感”的建构作好准备,逐步积累准确辨认音程关系的能力,从而也能为音程到和弦的过渡打下平稳而牢固的基础。

一、拆分式

距离感缺失的学生面对远近不一、性质不同的音程往往一头雾水,但在训练之初,可以结合最基本的音乐理论帮助学生分析、分类再分解,将“茫茫”的音程归类拆分,有针对性的训练以求各个击破。

协和与不协和的听辨练习,通常可以将所有单音程,根据协和与否分成两大类。

协和音程包括:纯一、小三、大三、纯四、纯五、小六、大六、纯八;不协和音程包括小二、大二、增四、减五、小七、大七。在训练初期,无论是旋律音程还是和声音程,都只要求学生能够听辨协和与否。练习中,先全部听辨协和音程;而后全部听辨不协和音程;以此让学生轻松巩固协和与不协和的不同音响感受,在此基础上再将协和、不协和音程放在一起弹奏给学生听辨。

(一)协和音程的分类

将所有的协和音程根据距离的远近划归为三块:(1)近距离:小三、大三(2)中度距离:纯四、纯五(3)远距离:小六、大六。剩下最易判断的纯一和纯八,音响效果协和纯净。纯八听起来空泛,有显著的距离感,但是又仿佛一个音般统一,可单独让学生听辨,加深印象。

(二)不协和音程的分类

不协和音程也可依据距离远近分为三块:(1)近距离:小二、大二(2)中度距离:增四、减五(3)远距离:小七、大七。然后在协和或不协和音程的范畴之内,根据距离远近分三块按照由近至远的顺序逐步练习。目的是让学生在第一时间内迅速反应出所听音程协和与否,并判断属于哪一种距离。

二、积木式

在将所有音程归纳分类的同时,我们还要继续进行音程结构的详细解构,在这个步骤中就要融入“积木式”的手法,两者相互融合,以提高练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下面我们就将所有音程按照练习的进展顺序进行讲解示范。

(一)协和音程的解构

(1)小三和大三

训练中首先要求学生将三度音中填入经过音,用元音模唱大、小三度音程。在熟练巩固之后,可进行如下练习:由教师在琴键上任意给出一个音,

a.向上构唱小三度:la si do――la do

b.向上构唱大三度:do re mi――do mi

c.向下构唱小三度:do si la――do la

d.向下构唱大三度:mi re do――mi do

将这四组分别练习后,教师可任意给出一个音,由该音起,连续向上或向下构唱大、小三度音程。进而教师可要求学生将填入的经过音去除,并将唱名全部换成元音来练习。

这样的练习能帮助学生牢固掌握大、小三度音程的距离感,对今后构建远距离音程至关重要。

(2)纯四和纯五

纯四、纯五度,相对于近距离和远距离的音程,在远近上学生不太容易精确辨别,一方面要向他们强调纯四、纯五度音程为中度距离,要与近距离、远距离音程区分清楚,另一方面要具体分析纯四、纯五度音程本身的结构,将其彼此加以区分。

纯五度对有的学生来说或许不太容易辨认,但是如果在纯五度中间填唱一个过渡音就能使之难度降低。如在do sol(纯五度关系)中间填上了mi,唱成do mi(大三度)+mi sol(小三度)――do sol ,以此来巩固纯五度音程的距离感。而纯四度音程却无法填上辅助音来形成稳定的大三度叠加小三度结构,所以用这样的唱法能够有效地将纯四度和纯五度区别开来。

在这个基础上仿照大小三度移动模唱纯四度,在钢琴上任意位置给出一个音,要求学生构唱:1)向上构唱纯四度:do re mi fa――do fa;2)向下构唱纯四度:do si la sol――do sol 。

在纯四、纯五度音程的分别强化练习之后,教师可将纯四、纯五度音程放在一起听辨,要求学生快速反应,准确构唱。

(3)小六和大六

小六、大六度音程在协和音程的练习范畴中距离变远了,通常学生通过分类判断再加上排除法能够分辨出六度音程,但是就六度本身大或小的性质,就往往难以区分。于是我们在构唱中可使用简单近距离音程的叠加方法,从而使得远距离音程化整为零。

我们将大六度音程看作:大三度+纯四度,在牢固掌握这两种音程基础上,构唱时分为前后两段,如:

do la:do mi+mi fa sol la――do la

同理,将小六度音程看作:小三度+纯四度音程,构唱方法同上:

mi do:mi sol+sol la si do――mi do

要唱准大、小六度音程,最关键要将前半部分的大、小三度音程区别清楚,后面能准确地向上叠加纯四度音程即可。同时采用从任意音高出发的构唱法强化训练,学生很快就能对这个距离的音程印象深刻。

不难发现,唱准远距离音程的关键其实还是在把握最基本的近距离音程上,鼓励学生一点一点地建构,熟能生巧,就能逐步积累跨度较大音程的内心距离感了。

(二)不协和音程的解构

(1)小二和大二

二度音程在不协和音程范畴中是比较好辨认的,只要帮助学生区分大、小二度音程彼此之间的细微差别即可,将大二和小二度音程对比时很多学生能轻松区分,但单独听就会犹豫不决。由于二度音程距离太近,音响效果易混淆,通常的哼唱体验方法在这里反而不适用,这时,恰恰需要学生静下心来,仔细听清音响效果,即使哼唱也要在内心默唱。另外,在听辨初期,必须强调其音响效果的差异:小二度距离最近,音效尖锐,听起来很难分辨;大二度比起小二度则不那么浑浊。

(2)增四和减五

增四、减五是一对中度距离的不协和音程,因其特别的音效较容易被学生记住,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准确模唱和听辨这对音程始终存在困难。我们常使用fa si 套增四度,用si fa 套减五度的练习方法,可距离感不稳固的学生,往往将fa si 和si fa 唱的模棱两可并无区别。因此,笔者在训练中,尝试让学生将增四度音程唱作:fa la do(上行纯五度)―do si(下行小二度)――fa si 在这个构唱过程中,强调起始音fa和结束音si,从而用稳定的纯五度和简单的小二度建构增四度音程。

另外我们也换一种方式构唱减五度音程,将两个小三度音程叠加:si re+re fa――si fa ,在构唱的过程中注意两点,一是保持小三度的准确,同时以确保两个连续小三度音程造成的收缩性音效,二是强调起始音si 和结束音fa,以保证构唱出来的减五度音程的清晰准确。

(3)小七和大七

小七度和大七度音程是训练范畴中距离最远的不协和音程,其不协和与远距离兼备的特征虽然容易被辨认,但同样也造成了学生因为其跨度大而把握不好音准的普遍现象。所以在平日的教学中,首先要鼓励学生,消除他们对远距离音程的恐惧和抵触,要加强练习,不断巩固。其次帮助学生化整为零,将远距离音程的结构拆分降解,转化成他们熟悉的简单音程,在逐步叠加,像搭积木一样建构堆砌,当学生尝试通过自己的建构找到准确的距离感后加强温习,不断积累,就能将其牢固掌握。

在训练初首先强调,七度音程由于其本身的特征,音效在不协和的同时有迫切解决到稳定的倾向性,举例:

do―do do―si do―si

la―la la―sol la―sol

以上是一种构唱法,另有第二种构唱法,也可让学生结合着练习。

大三度+小三度+大三度

小三度+大三度+小三度

进行这样的构唱法时,要提醒学生强调构唱过程中的起始音和结束音,以保证所唱音程的稳定和准确。

以上针对不协和音程的解构和建构练习,同样也可以像协和音程那样根据钢琴给出的任意音高进行反复构唱巩固,熟练后可逐步缩减建构的过程,直到能够快速准确地掌握音程。

三、替代式

在运用“拆分式”和“积木式”进行音程距离感的强化练习中,学生仍会觉得机械枯燥,但是笔者在实践中发现,有些大家耳熟能详的乐思,在无形中已经在我们脑海中打下了音响效果的深刻烙印,何不利用这些乐思中的音程来帮助学生准确地把握内心的距离感呢。以下就例举一些简单又行之有效的实例:

1.贝多芬《致爱丽斯》主旋律“3#2 3#2 3 7 2 1 6……”,开头即为小二度音程;

小二度

2.《牧歌》主旋律“3 5 5676……”, mi sol即为小三度音程;

小三度

3.国歌的前奏第一句“135565……”,do mi大三度和do(mi)sol纯五度;

大三度

4.国歌歌词部分第一句“起来”和最后的“前进、前进、前进进”,sol do纯四度;

纯四度

5.《爱情的故事》“13311 331134322277……”,do mi(下行)小六度;

小六度

6.《铃儿响叮当》“53215……”,sol mi 大六度;

大六度

7.《孤独的牧羊人》“5555555443”纯八度和小七度;

纯八度 小七度

除这些之外,在教学中还能碰到很多学生喜闻乐见、耳熟能详的乐思,比起往日枯燥的模唱、听辨,这些乐思中的音程往往琅琅上口,信手拈来即能帮助学生巩固对应的音程也不乏趣味性。在培养内心“距离感”的训练中不妨加以积累整理,就能使学生消除思想上的负担,提高练习效率。

综上所述,将培养学生内心距离感的音程听辨训练过程总结成如下步骤,能够切实有效地提升准确性。首先使用“拆分式”,区分协和与否,然后在协和或不协和的范畴内根据距离判断大致属于远、中等、近距离中的哪一类,以便将范围缩至最小,然后在拆分的基础上将音程结构用“积木式”构唱,并结合“替代式”的练习,引用乐思中熟悉的音程融入学生构唱的环节中,加以辨别或检验音程的精确性。依照这样“拆分式”+“积木式”+“替代式”的方法和训练步骤,学生内心音程的距离感一定能够日渐稳固和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