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产能过剩忧思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产能过剩忧思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所谓产能过剩,是指实际产出数量严重小于生产能力,即产能利用率过低的现象。

适度的供过于求有利于市场充分竞争、提高效率,但长期的产能过剩会引发企业大面积亏损和破产、失业增加、通货膨胀压力和金融风险加大、资源大量浪费等问题。当前我国产能过剩的形成既有深层次的体制原因,又是周期性因素和结构性因素叠加的结果。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经济告别“短缺”,产能过剩的治理就成为产业政策调整的重点。国际金融危机后,我国产能过剩问题一度愈发严峻并一直持续至今,已经影响到经济的健康发展。与危机前相比,当前的产能过剩呈现出以下几大新特征:

一是从局部扩大到全局。国际金融危机之前,我国的产能过剩主要存在于钢铁、水泥、有色、煤化工、平板玻璃、造船等传统产业,而金融危机之后,产能过剩的范围扩大到汽车、机械以及多晶硅、风电设备等代表未来产业发展方向的新兴高科技产业。

二是从低端扩大到高端。国际金融危机前显著过剩的主要是低端产品,而国际金融危机后高端产品也出现过剩,甚至出现同一产业内部高端产品卖不过低端的情况。例如,在“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的带动下,建筑钢材销售红火,而技术含量较高的热轧板材需求不足,价格一度低于螺纹钢。

三是产能过剩程度加剧。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于 2012年7月的《2012年第四条款磋商工作人员报告》,国际金融危机之前我国的产能利用率稍低于80%,由于持续地以国内生产总值近50%的比例进行投资,产能利用率如今已降至60%左右。从具体行业来看,中国钢铁行业产能过剩1.6亿吨以上,炼钢产能利用率不足75%;水泥产能过剩超过3亿吨,产能利用率仅在72%左右;电解铝行业产能利用率65%左右;光伏、风电设备行业的产能利用率不到50%,尚德、赛维等光伏龙头企业深陷破产危机。美联储认为,如果产能利用率达到85%,就可以视为实现了产能充分利用;超过90%,则可以认为产能不足;如果明显低于79%~83%,则说明可能存在产能过剩。美国工业的产能利用率即使在受金融危机影响最严重的2009年仍有66.8%,目前保持在78%以上。相比之下,我国的产能过剩已经非常严重。

导致中国出现产能过剩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

首先,体制性因素是造成我国产能过剩深层次的,也是有别于其他市场经济国家的原因。当前的官员考核与晋升机制使得地方政府有很强的经济发展动力,政府干预投资和经济增长的能力过强。拼资源,抢资金和投资成为地方政府的一致目标,甚至对中央宏观调控政策也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地方间形成恶性投资竞争,使产能扩张难以抑制。我国的土地市场、自然资源市场、资本市场等生产要素市场发育不健全、定价机制不合理,比如许多地区工业用地采用政府协议低价甚至零地价转让,能源、资源价格被低估,环境成本没有计足。这些要素价格的扭曲不但使得大量技术水平低、工艺落后的企业能够生存下去,而且导致许多不经济的新投资进入,从而引起行业内的产能过剩。

其次,周期性产能过剩是随着宏观经济波动而在经济的衰退期形成的产能过剩。2003~2010年,包括国际金融危机期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速均保持在10%以上,其中制造业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接近或超过25%。固定资产投资的快速增长形成了产能的快速扩张。然而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国内外经济都陷入衰退,市场需求大幅度萎缩。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从10%以上下降到8%以下,作为我国出口主要市场的欧美发达国家的衰退尤为严重,其经济增长速度至今仍没有恢复到金融危机之前的水平。

我国制成品出口具有很高的国际市场占有率,2011年中国制成品出口额占世界的15.39%,机械和运输设备占到15.69%(其中办公和通讯设备占到29.56%),纺织、服装分别占到32.16%、37.28%。如此高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再加上发达国家经济衰退使出口很难再有大幅度提高。同时,面对经济复苏的困难,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进一步加剧了我国商品出口的难度。例如,国外市场萎缩兼之美国、欧盟先后对我国光伏电池及组件进行“双反”调查和制裁,造成高度依赖国外市场的光伏产业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

第三,结构性失衡是造成我国当前产能过剩的长期性因素。一方面是投资消费比例失衡。我国经济增长高度依赖于投资,由于最终消费和出口不振,当投资增速下降时就会使产能过剩凸显。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增速已从2009年的30.5%下降到2012年的20.6%,其中建筑业投资总额已从前两年40%以上的增速下降到24.6%。而2009年以来,城镇家庭人均消费性支出增速平均水平仅为10%左右。

另一方面是产业结构不合理。我国产业结构以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价值链的低端环节为主,国际竞争力主要依靠低成本优势,同时要进口大量的先进设备、关键零部件等高端产品。然而自2000年以来,我国的劳动力成本提高很快,2004年劳动力的小时平均成本已经超过周边的印度、印尼、菲律宾,2009年超过泰国和墨西哥。劳动力成本的快速上涨兼之人民币持续升值、土地和商务成本上涨、环境保护日趋严格,我国的低成本优势正逐步削弱,但新的竞争优势尚未形成,造成大量投资挤压在低端制造领域,形成市场的过度竞争和产能过剩。

要化解产能过剩必须依靠深化改革。政府一方面应该从市场机制可以发挥作用的地方“退位”,建立科学的官员考核机制,转变地方政府“唯GDP是从”的政绩观,避免对企业经营活动的过度直接干预。另一方面要主动“补位”,把主要精力放在完善市场机制上,主要包括:理顺包括土地、能源、资源、环境等生产要素在内的价格形成机制;加强行业监管,通过设立设备规模、工艺水平、能耗、污染物排放等技术性指标作为市场准入门槛,阻止低水平、低效率生产能力的进入和扩张;严格执行破产退出和股票退市制度,推动市场的优胜劣汰。

化解产能过剩必须依靠创新与产业转型升级。加大对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公共技术平台建设的投入,支持国内企业“走出去”,利用国际创新资源,强化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多渠道增强我国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既要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又要缩小传统产业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实现价值链的攀升。通过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既能实现国际竞争优势的再造、保持出口的较快增长,又能够完成新一轮的、更高层次上的进口替代,用国内生产能力满足原来需要依赖进口的国内市场需求。

化解产能过剩要依靠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一是通过提高出口退税率、转变出口产品结构、开拓新市场等方式促进出口的增长,充分利用国际市场消化过剩产能。二是推进纺织、服装、钢铁、汽车等产业的过剩产能向国外转移,达到绕过贸易壁垒、在当地销售或再出口的目的。三是通过推动收入倍增计划、对用户进行补贴等措施扩大国内市场需求,特别是要通过上网电价补贴等方式推进太阳能光伏、风电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过剩产能的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