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为了我们的未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为了我们的未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救救她》剧本发表和上演以后,我收到了一些青年读者和观众的来信。除了表示对这个戏的创作赞助外,还希望我介绍一下这个戏的主题的形成,并提出了几个问题。为此,我想求得《中国青年》一点点篇幅,简单地谈几句,做为一封回信,以就教于读者和观众。

为了写这个戏,我去公安部门生活了七个月。在深入生活的过程中,掌握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可这个戏怎么写,提炼个什么主题,曾长时间处于苦苦思索之中。有一次,收容所的管教员告诉我,有个老教师来探望他的学生。闻讯后,我跑到了接待室。在接待室里,我看到那个学生在听老师讲话时,歪着个脑袋,眼睛溜着窗外,似听非听,满不在乎。当老师讲到“……你要好好接受教育,出去以后,你还是二班的学生,我还是你的班主任”时,学生“哇”地哭了起来,哭得是那么动心。看着这一情景,我想,还不能说他们是“出窑的砖—一定型了”。

当这个学生离开了接待室后,老师望着学生的背影哭了,哭得是那么痛心。我也被感动得流下了眼泪。我问:“你对他怎么这样有感情?”老师回答说:“因为他是我的学生,学生违法了,意味着老师什么呢?”寥寥数语,使我得到了启发。是啊,这些孩子不都是我们的子女、我们的弟弟妹妹、我们的青年、我们的未来吗?就这样,确定了剧本的主题。在孩子们最需要阳光雨露的成长时期,遇上了,他们的信念被泯灭,落得今天这个样子,这不使人痛心吗?对造成这种状况的罪恶渊源,我们能不切齿痛恨吗?当然,对于他们的犯罪活动要依法惩处,对于严重破坏社会治安的犯罪分子,特别是流氓头子和教唆犯,必须狠狠打击。但是,单单这样还不够。对于失足青年,还应该满怀热情地象救火救灾似地去抢救他们,教育他们(依法惩处自然也是抢救和教育的组成部分),去变破坏者为建设者。这是时代对我们的要求。为了揭示这样一个主题,我就结构了一个纯洁、聪慧、正直的女青年李晓霞怎样走上失足堕落的道路,又是怎样在老师等的关怀、教育、帮助下得到新生的故事情节。可由于能力所限,就主题的提炼到它的体现,肯定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有些同志来信问我:在《救救她》这个戏的创作中,加上李晓霞与徐志伟这条爱情线的意图是什么?它对体现主题的作用是什么?在剧本的结构中,把爱情做为一条副线来写,是想把它做为挽救李晓霞的一方面力量。它代表着同学、朋友、情人。徐志伟的做法是与冷漠、歧视相对立的。四场,管教所院外的琴声、接待室里的鼓励;五场,送来了英汉词典和录音机,还有一堂“音乐欣赏课”;六场,拉着她到医院看方老师。这对李晓霞的转变,起了很大作用。虽说在七场中,当李晓霞把失身的真情告诉了他,他痛苦地出去了。因为他是个活人,是个具有中国传统道德观念的青年人,他经不住这种事情的打击,离开了李晓霞。也正因为他是个青年人,认识问题快,经过一段痛苦的思索,他又带着正确的答案回到了李晓霞身边。

徐志伟这个人物对李晓霞的转变是起着重要作用的。李晓霞改正了错误,可还会不会有人来爱她?她还有没有爱别人的资格?如果就因一失足,便永远丧失了爱情,那她还没有从耻辱柱上被解救下来。我让徐志伟爱她,是想让她跟我们每个年轻人一样,享有学习、工作和恋爱的同等权利。应该怎样对待违法犯罪的青少年,是这个戏提出的问题。安排李晓霞与徐志伟这条爱情线,是帮助回答这个问题。意图是这样的,不知能否体现出来。

《救救她》上演不久,有个同志告诉我这样一件事:有个青年爱上了一个有过劣迹的姑娘。他的家长坚决反对,并找来亲友帮助做工作。这个青年看了三遍《救救她》,又买了戏票给家长和亲友。亲友看了戏后,反过来帮助青年做打通家长的思想工作。听到这个故事后,我为《救救她》演出后产生的一点点社会效果,感到一点欣慰。

有个同志来信提到,他看了一个剧院的演出,结尾和剧本不一样,是李晓霞最终也没有被录取,以悲剧结局。问我认为怎么样。《救救她》被兄弟文艺团体搬上舞台,或移植成妹妹剧种,在排练演出的二度创作中,肯定对这个戏的加工提高做了很多工作。我将力争把这个戏改得好一些,但我不想把它改成悲剧结局。

戏刚刚上演,我就听到过这种意见,甚至更尖锐:

让李晓霞听到因有劣迹不录取她,受到刺激精神失常;或者让她在绝望中失去生活的勇气而自杀,让观众带着思索走出剧场。这种意见也许有它的道理。不过,我觉得《救救她》要揭示的主题,应该与作者的创作意图是统一的。本想写个戏,对青少年教育问题起点积极的作用。李晓霞学好了,而结果却变成了悲剧人物,这若是有劣迹的孩子看了,会怎么想呢?促使他们破罐破摔,那是做为作者的我在犯罪。人被教育疯了,教育死了,谁还敢来接受你的教育?又有谁还肯再象方老师那样去教育别人呢?

经过了一场浩动,我们的人民有相当一部分至今还有些消沉。对于他们自己所做的事情,已经有点信心不足了,对青少年的教育工作尤其是这样。做为一个文艺工作者,应该去鼓气。劳改局的一个同志对我讲,管教所的孩子们看完了《救救她》,为了期满后能很好地工作,掀起了学文化、学技术的热潮。有个街道居民委员会主任,帮教过一个有劣迹的孩子,后因这个孩子的反复,她失去信心,一度放弃了帮教工作,看了《救救她》,她又恢复了信心。所以我要坚持让李晓霞上大学,不让她走上悲剧的毁灭。反映生活、评价生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让李晓霞走上悲剧的毁灭是一种,我喜欢给人以信心和希望这一种。有人愿意提出问题,让人们去思索。我愿意提出问题,回答问题。

还有的同志问:李晓霞被录取上大学,现实生活中是真有这样的实例做依据,还是出于作者的理想,安排了这样一个光明的尾巴?可以说是带有理想,也可以说它来自于现实生活。我接触过这样一个孩子,因有过劣迹,被拘留过。经教育他改正了。报考中等专业学校时,他的成绩进了录取线,但以政审不合格被拒之校门之外。由于苦闷,他又开始了流浪生活,结果第二次进了“公安局的门”。我们工作中的失误,是他重新违法的主要原因。我为这件事不平,但又无法介入招生工作,于是想以文艺形式参与现实生活对这个问题的讨论。你不收他,我收她,我在舞台上录取李晓霞上大学。演出时,不少观众为李晓霞被大学录取鼓起掌来。假如,以前在招工招生工作中,曾对李晓霞这样的青年抱冷漠、歧视态度的同志也在观众席里,那他也应受到触动吧。

现实生活中,犯过错误的“小将”,已经被录取上了大学,一些有过劣迹的青年转变后也进了工厂。所以,还不能说录取李晓霞上大学,是硬加上光明的尾巴。能否说是光明的开始?应该看到这个开始,必须看到这个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