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课堂用语精练是点亮课堂的一盏明灯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课堂用语精练是点亮课堂的一盏明灯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应该是规范生动、精炼准确而又富于启发的。要成功上好每一堂课,语文教师就应该不断锤炼教学语言,熟练掌握语文教学的语言艺术。

关键词: 导语精妙 提问精巧 评语精当 语文教学

洗尽铅华,深得自然的语文课堂,是贴近学生实际的、有方向感的语文实践活动,这项活动有赖于教师用精练的语言进行调控,达到干干净净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目的。如何做到课堂用语精炼呢?

一、导得精妙

教育学家曾说,精妙的导语是催化课堂气氛的兴奋剂。设计精妙的导语点拨,为阅读高潮营造蓄势,为学生走进文本、感悟语言的韵味开通渠道,有利于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情感交流,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导”在关键处。教师要从教学规律和学生实情出发,精心设计好“导语点”,让学生的智慧火花在轻轻一“导”间迸发并熊熊燃烧。何时用导语呢?朱瑛在《人民教育》2005年第6期撰文时提出:要讲在学生对话不明时,讲在学生体验肤浅时,讲在学生思维“卡壳”时,讲在多元解读有误解时,讲在品析重点词语时。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南辕北辙》时,学生提出质疑:“地球是圆的,带足了盘缠,终有一天能到达目的地。”刚刚还在为这个坐车人固执己见而感慨的学生一下子愣住了,有的学生小声附和:“是呀,也能到,只不过是时间问题。”这时只见老师微微一笑,说:“请你们联系时代背景及坐车人的态度再想想。”老师这样一导,学生立即柳暗花明,踊跃发言。“是呀!地球这么大,要跨洋过海的,就凭马车这一当时最先进的交通工具,南辕北辙,到目的地得猴年马月呀?更何况他这么执迷不悟,还不是条件越好,离目的越远吗?”学生的智慧之火在老师的精妙一导中激情燃烧。

“导”要把握度。随着“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的深入,语文课堂教学中产生了不少“流行语”,如课始的“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你喜欢哪一段就学哪一段”,“你学懂了什么”,“小组讨论,你愿意跟谁合作就跟谁合作”……的确,这样尊重了学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精神。但当学生对新的阅读内容还没有产生强烈的欲望和内驱力时,便让学生自定自学内容和方式,轻易放弃教师的主导作用,其结果只能适得其反。教师的导要有个度。如课末为了体现大语文的教学理念,教师总要设计一些开放话题。教学《乌鸦喝水》时,不少教师在学完课文后总喜欢问:“还有没有其他办法?”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思维活跃,参与积极性高,开放性的问题使故事鲜活了,增添了不少趣味,有利于学生形成勇于探究、质疑问难的科学精神。有些老师总在课堂结束前提出来,让学生带回家解决,认为这样做是课外延伸,留下了一个开放的空间,而事实上学生课外根本就无暇开展活动进一步探究,往往是不了了之。

二、问得精巧

课堂提问是传授知识的必要手段,是训练思维的有效途径。教师设计的问题要精巧。

问题不在“多”而在“精”。预设问题要善于撷精取粹,精在它能促进学生思维的碰撞和心灵的交流,能真正促进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阅读与超越。一些教师为追求形式上的喧哗与热闹,问题信手拈来、层出不穷,学生疲于应付。

如对于《荷叶圆圆》这篇富有诗情画意的课文,一位教师是这么教的:

师:“我们来读读课文,小水珠把荷叶当做什么?”

生:“摇篮。”

师:“什么叫摇篮?”

生:“会摇的篮。”

生:“就是小娃娃睡觉用的。”

师:“你们懂了吗?”

生:“懂了!”

师:“我们有感情地读读这一段。”

这样的一路问,学生并未体味出“摇篮”的无尽韵味。“摇篮”的意蕴并不是“小娃娃睡觉用的,会摇的篮”所能代替的,它描摹了微风吹拂下的轻轻摇曳的荷叶的动态美,小水珠躺在荷叶上的舒适恬然。教师所提的问题都停留于表面意思,并未逐步深入。这样碎而不精的问,学生没有思考的余地,也没有质疑的机会,课堂看似热闹,学生的心灵之窗却是紧闭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另一位教师这样问:“呀,荷叶怎么会成为小水珠的摇篮呢?”学生通过阅读,展开合理的想象,再逐步体悟其中的意境神韵,从而获得真切感受,获得超越文本的、多元的、独特的意义。

问题“少”并不就是“精”。如教学《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时,一些教师习惯于从质疑课题开始,“看到题目你产生什么问题”,学生根据平时的习惯,争相质疑: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主人翁是谁,在什么地方向谁借箭,起因是什么,怎样借箭,借箭结果怎样……实际上,有些问题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是显而易见的,提出的问题没有思考价值。这样流于形式,既浪费时间,又会使学生感到乏味,甚至可能挫伤其积极性。

精巧的问题要善于抓住关键,牵一发而动全身。如《草船借箭》这篇课文主要讲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教学时可以抓住这个词展开:“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仔细阅读课文,从哪些地方可以感悟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这样保证了学生充分的自主性阅读、个性化建构的时间,其思维在与作者、文本、同学对话中被完全激活,感悟更加立体、多元和广角。

三、评得精当

美国教育学家斯蒂芬认为,对学生的课堂评价是有效、成功的教学的一部分。在课堂上,只要使用得当,教师短短几句或者寥寥数语的评价,就能在第一时间对教学进行调控,不断调整学生的学习状态。

评语针对性要强。新课程标准提倡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提倡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的表现,尊重、赏识、激励纷纷登上课堂教学的舞台。这导致有些教师视批评如越雷区,只要学生一朗读课文或回答问题,教师就一概以“读得好,读出了……”、“你真棒”、“好聪明”等赞扬语进行笼统评价,不管学生的思考、感悟如何。这样一味使用必然带来负面影响,因为尊重绝不意味着肯定错误的或有较大偏差的理解和感受,不等于迁就和盲目的赞赏。

精当的评语要有分寸。评价时,教师不仅要满足学生“爱听好话”的心理需求,还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困惑和体验;不仅要寻找和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肯定成绩,而且要指出其不足,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如特级教师罗伟源在教学《矛与盾》时,问学生学过哪些寓言,一生答《霸王别姬》,全班同学笑了,此生有些不知所措。罗老师说:“《霸王别姬》不是一则寓言,而是一个著名的历史故事,至于讲了什么内容,大伙儿可以自己去了解。但是透过《霸王别姬》可以说明这位同学很爱读课外书,我们都要向他学习。”此生自豪地笑了。当学生出现常见的误答时,罗老师的点评自然、精当、得体。

干净的语文课堂,不是自然形成的,需要教师创造。教师用语的精炼是干净的语文课的调节器,是点亮课堂一盏明灯,让我们实实在在地追求、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