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瓯越文化与谢灵运简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瓯越文化与谢灵运简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温州是中国著名的沿海城市和优秀旅游城市之一,温州历史悠久,以瓯越文化为其代表;温州文化积淀深厚名人辈出,又以中国古代最杰出的大旅游家、开创山水诗派第一人的谢灵运为代表。可以认为瓯越文化养育了谢灵运,而谢灵运对温州的特殊情感又丰富了瓯越文化。因此,从旅游文化的角度谈谈瓯越文化与谢灵运的关系,并请有关方家指正。

关键词:瓯越文化;谢灵运;温州

中图分类号:G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6-0229-02

瓯越文化是指百越中有关的瓯越所特有的文化现象。“百越”,是历史上对中国东南地区众多越人的统称。《汉书・地理志》颜师古注引臣瓒曰:“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粤杂处,各有种姓”。“粤”即“越”。 百越,主要分布在今天的浙江、福建、江西、广东、广西一带。

瓯越作为百越中的一越有着悠久的历史,《逸周书・王会解》:“东越海蛤,瓯人蝉蛇”。指居住在浙江今天温州、黄岩一带的越人,既瓯越。南北朝郭璞注曰:“瓯今临海永宁,即东瓯,在岐海中”。永宁即今黄岩或温州一带,所以,袁珂先生就认为:“瓯即东瓯,即今浙江省旧温州府地”。《史记・东越列传》记载:

闽越王无诸及越东海王摇者,其先皆越王句践之后也,姓驺(骆)氏。……汉击项籍,无诸、摇率越人佐汉。汉五年,复立无诸为闽越王,王闽中故地,都东冶。孝惠三年,举高帝时越功,曰闽君摇功多,其民便附,乃立摇为东海王,都东瓯,世俗号为东瓯王。

《史记集解》注“东瓯”时引徐广曰:“今之永宁也。”《史记索隐》引韦昭曰:“今永宁。姚氏云:‘瓯,水名。’《永嘉记》:‘水出永宁山,行三十余里,去郡城五里入江。昔有东瓯王都城,有亭,积石为道,今犹在也’”。 汉顺帝永和三年(公元138)析章安县东瓯乡置永宁县,县治设在瓯江下游北岸今永嘉县瓯北镇境内,是为温境建县之始。

关于瓯越的由来,有不同的说法。一般认为今天我们所说的瓯越应该是东瓯中的一部分,并且得到了考古学的支持,证明东南沿海是以东越为中心。但是,我们必须看到瓯越确实有着自己的文化,所以,林亦修先生就认为瓯人是浙南的原始族群,瓯越是越人与瓯人包括徐人、东越、山越等大融合的标志。

瓯越以今天的温州为中心,主要分布在浙江南部的瓯江流域,包括台州等地在内。温州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在这片土地上曾经产生过辉煌的瓯越文化,特别是大名鼎鼎的旅游家谢灵运为代表的旅游文化,一直影响到今天。

谢灵运,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出身于晋代大官宦之家。祖父谢玄,为晋车骑将军。父谢,为秘书郎。谢灵运21岁时任军队书记官参军等文职官员,到过江苏、安徽、江西、湖北等地。谢灵运自幼颖悟“少好学,博览书,文章之美,与颜延之为江左第一”。后来,刘宋代晋,谢灵运的政治生涯受到打击,于是灰心政治一心寄情山水而“肆意游遨”了。辞官后的他移居会稽“修营别业,傍山带江,尽幽居之美”,与隐士王弘之、孔淳之等纵情山水,悠哉游哉。

瓯越作为谢灵运的文化之根,就有必要对谢灵运与瓯越文化区域内山水之间的关系进行考察,唯有这样才能准确地把握谢灵运对瓯越文化继承和发扬广大。谢灵运之好游,是建立在热爱自然山水的基础之上,例如他在出任永嘉太守时所作的《登池上楼》:

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薄霄愧云浮,栖川怍渊沉。……持操岂独古,无闷徵在命。

池上楼,在永嘉即今天温州西北,池,即谢公池。这首诗作于宋少帝景平元年(公元423年)初春,是在谢灵运被贬为永嘉太守时所作。当时谢灵运久病初起登楼远眺,触景生情,抒发了政治上的失意和潜藏退隐的矛盾心情,其“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则看出了谢灵运对新生事物的感受。此诗写景自然天成,受到历代文人的赞赏,叶梦得《石林诗话》称:“此语之工,正在无所用意,猝然与景相遇,备以成章,不假绳削,故非常情所能”。

谢灵运经常“出郭游行,或一日百六十里,经旬不归”。更喜爱猎奇探险,寻山陟岭,必造幽峻,岩嶂千重,莫不备尽。一次谢灵运“自始宁南山伐木开迳,直至临海,从者数百人。临海太守王惊骇,谓为山贼,徐知是灵运乃安。又要更进,不肯,灵运赠诗曰:‘邦君虽地险,旅客易山行’”。始宁,今浙江上虞;临海,今浙江临海。两地直线距离130公里,谢灵运为旅游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其路程之长,旅途之艰辛,人数之多规模之大,以个人行为在中国旅游史上是十分罕见的。这条古道至今尚在,被称之为“谢公道”。

史称“灵运因父祖之资,生业甚厚。奴僮既众,义故门生数百,凿山浚湖,功役无已。寻山陟岭,必造幽峻,岩嶂千重,莫不备尽”。在长期的旅游实践中谢灵运由于“登蹑常着木履”,还发明了便于上下山的木履,该木履有齿,“上山则去其前齿,下山则取其后齿”,以增加附着力,人称“谢公履”。由于钟情山水,又长期旅游实践,因而谢灵运在旅游活动中产生的作品十分真实感人。如《游南亭》“时竟夕澄霁,云归日西驰。密林含余清,远峰隐半规。久昏垫苦,旅馆眺郊歧。泽兰渐被径,芙蓉始发迟。未厌青春好,已睹朱明移。”《登江中孤屿》之:“江南倦历览,江北旷周旋。怀新道转迥,寻异景不延。乱流趋孤屿,孤屿媚中川。云日相晖映,空水共澄鲜。表灵物莫赏,蕴真谁为传。想象昆山姿,缅邈区中缘。始信安期术,得尽养生年”。江中孤屿,在今温州城南40里的永嘉江中。

谢灵运写永嘉的诗相当多,如《游岭门山》、《晚出西射堂》、《斋中读书》、《登池上楼》等。可以说谢灵运他一生创作中最辉煌的阶段就是在永嘉,同时也真切地反映出谢灵运对永嘉的钟情对山水的热爱。

纵观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历史的原因和残酷现实的相互交织,在社风日下的状态下,促使一大批有拳拳之心的文人志士脱离社会,步入自然,醉心于旅游,在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中,在人生的苦旅中得到解脱,得到升华。因而涌现出一大批脍炙人口的旅游作品。这些作品无不灵气十足真真切切,而人与自然交融其中,颇得三味,真可谓百花齐放各具千秋,成为中国旅游文化中的一朵瑰丽的奇葩。

谢灵运一生好游,他通过对山水游历的描写,引发出自己的世界观,公开宣称:“哲人不存,怀抱谁质”,以表白和抒发自己“平生于知游,栖清旷于山川”的志趣情感。正如他在《游名山志序》中所讲:“夫衣食,人生之所资;山水,性分之所适”,将游山乐水融入到生命之中,因而情由心出,景由心化,回归大地,自然天成,最终成为中国最有影响的杰出旅游家之一。

山水文化,实质上是人对自然的一种认识并由这种认识上的差异,形成的不同风格、不同层次的文化现象。山水作为客体,在旅游活动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尤其从南北朝时期开始,真正意义上的游山玩水式的旅游出现,并由此涌现出一大批以山水游为题材的文人墨客,如谢灵运、谢眺、庾信等。而谢灵运在诗歌语言的创新上成就巨大,颇具典范意义。他借用以往的诗文成语词,赋旧词以新意,化俗为奇;改变词序,或作增删转换,通过这样轻微调整而出以新意;注情入景,自铸新词。以谢灵运为代表的文人墨客旅游家们,他们在山灵毓秀的氛围中丰富旅游文化的内涵和提升旅游文化的品味,奠定了人与自然异质同构的相互感应关系,把“天人合一”的自然观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在旅游家眼里,水是有生命的,有灵性的,可与人相互沟通。谢灵运在《游名山志》中称:“夫衣食,人生之所资;山水,性分之所适。”将山水与衣食等同起来,是中国山水文化的一大特色。有专家指出:“生命与自然大交融,于自然中点燃生命的光辉,以生命的庄严去理解自然的真义,这须在自然中长久漫游,与自然山水频繁接触中,不断将生命融入其中,千百次研读自然与生命的深邃,方可达到的最高境界,魏晋六朝风魔整个时代的山水游览,山水赏会足以显示这种热忱”。其实这也受到魏晋六朝道家、道教的影响,所谓“山水以形媚道”者即是。考察表明,在“六朝眼中的自然山水则是道之精神的形象体现,自然山水使高深莫测的大道变得具体可感,而作为道之表征的自然山水以其旷荡深远容纳了个体生命在经验世界中的局促,沉痛,使个体生命挣脱现存价值领域内的种种俗务情累,向本体返归,获得心灵的自由解放”。山水文化在中国旅游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比重,无论是古代还是今天,人与自然、生命与环境的亲和是永无止境的。

谢灵运一生好游善于探险,他通过对山水游历探寻的描写,以表白和抒发自己“平生于知游,栖清旷于山川”的志趣情感。白居易有诗曰:“谢公才廓落,与世不相遇。壮士郁不用,须有所泄处,泄为山水诗,逸韵谐奇趣”。是说谢灵运在政治上的失落而寄情与山水之间,其实谢灵运还是念念不忘他的政治,如《会吟行》中之“句践善废兴,越叟识行止。范蠡出江湖,梅福入城市。东方就旅逸,梁鸿去桑梓。牵缀书土风,辞殚意未已”等等,就是最好的说明。

现在研究认为,“瓯越原生文化”的内涵是永嘉学派的“功利思想”和东瓯流风中蕴涵的“冒险精神”,其核心是“义利并重”和“善于冒险”。就谢灵运的旅游行为而言,如果“善于冒险”能够成立的,那么,谢灵运酷好旅游丰富了“瓯越原生文化”的“善于冒险”内涵毫无疑问同样也是能够成立的。

参考文献:

[1]袁珂.山海经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267.

[2]林亦修.东瓯的族群迁徙与融合过程述论[J].贵州民族研究,2005,(2).

[3] [唐]李延寿.南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5:6.

[4] [梁]沈约.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10.

[5]李运富.谢灵运集[M].长沙:岳麓书社,1999:12.

[6]刘向阳.谢灵运诗歌语言的创新艺术[J].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7]王玫.晋宋山水诗与道家精神[G]//道家文化研究第八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责任编辑 郭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