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论文化变迁对生活陶艺的影响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论文化变迁对生活陶艺的影响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由于人与文化的相互作用,也由于各种观念、情感及社会总体积累愈来愈丰富,人类整体精神与文化世界在一定的时间、空间里才有了不同的发展,艺术才能反映不同的水平与面貌。以生活陶瓷艺术为例,人们喜爱生活陶艺不仅仅为了实用,还因为它蕴含了某种美学意义和情感,同时希望通过“用心用手的工艺”来洗刷机械文明的冷漠,给人以纯朴和宁静以及回归自然的心理感受。所以,对生活陶艺的研究也不能仅仅体现在它自身艺术价值的范畴,而应该把它放到更为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中。

文化与生活陶艺的内在联系

对文化的解释,历史上有着各种各样的定义,笔者从中提取与生活陶艺相关的解释,我们不难发现生活陶艺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1)文化既包括精神性的东西,也包括物质形态的东西,如人类所创造的非自然形态的所有产品。而生活陶艺属于人类所创造的非自然形态的产品;(2)文化是一种生产性的人类活动,生活陶艺创作作为一种生产性的人类活动,自然具有文化的特征;(3)文化作为动词意旨人类通过自己的活动改变自然界和物质材料创造出满足人们需要的物质产品,并通过这种改变美化和提升人类的生活状况和精神境界。生活陶艺在其情感因素方面,确实塑造并提升了人类的物质与精神境界;(4)无论是观念形态的文化还是物质形态的文化,都具有社会历史特征,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变革和人类的创造性实践活动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发展的。而生活陶艺的发展历史正切实地反映着这一特点。因此,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生活陶艺的研究意义也有所不同。

中国传统文化对传统生活陶艺的影响

生活陶艺的制作是一种艺术化的物质行为,更是一种文化创造行为。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生活陶艺也呈现出不同的面貌。我们回顾历史,汉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体现在陶瓷上是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简约质朴、豪放不羁的雄强风韵是坚持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意向原则的结果。如图1,此罐充满横向张力,大有威武霸悍,不可一世之感。使得汉代尚武扩张的精神得到有力的反映,带有明显的“道器并重”的汉文化色彩。到了魏晋时期,玄学思潮兴起,倡导“贵无”,将“无”抬到了一个至高无上的地位,体现在陶瓷上崇尚自然,清淡放达,出现了醉心冷静、幽玄的青釉瓷。青色类玉、以玉比德,一方面符合中国传统崇尚人格品德的思想;另一方面,玉色内蕴也非常符合中国人十分内向的民族心理特征。如图2,不强调精雕细刻,而推崇自然率意,体现了晋人“无所为而无为”的创作心态。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在思想上受制于儒、佛、道三教。在陶瓷上体现出来的精神风貌是“天、地、人合一”,这一时期的生活陶瓷浑厚、丰满、凝重典雅。如图3的三彩瓶,造型胸腹扩张,颈足收缩,丰满极致、富丽堂皇,尤显大唐帝国繁荣昌盛的时代风韵。

“五音令人耳聋,五色令人目盲”,中国传统陶瓷以追求自然风韵为本,反对一切多余的人为调饰。要求器物不仅仅停留在炫耀工艺技巧的阶段,而且要上升至表现思想的境地,追求清静幽雅的格调。这一切在宋代表现的淋漓尽致,如图4的青瓷无论从质还是色,都呈现出玉的光彩。这不仅符合中国传统的“以德比玉”思想,又反映了玄学所宏扬的“清淡高逸”的审美风尚。

“宋人尚性,元人尚意”。青花的使用使得元代的生活陶瓷瓷绘风格形成,这源于蒙古游牧民族粗犷豪放的民族风格和生活方式以及融合了中原汉民族柔美内秀的性格特征,如图5表现了元代“壮而不粗”、“满而不塞”的审美文化特征。明代的建立使儒家思想重新统一天下,导致儒文化的发展和孔子强调的“尽善尽美”明显贯穿“礼乐”肯定艺术的思想。因此,尤其重视人为的装饰和形式美的追求,与宋瓷在道教“无为”思想左右下追求内省的自然品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现在生活用瓷上以彩绘装饰为主,在造型上也有所突破。如图6以红绿彩为装饰手法,更切合当时生活时尚和审美情趣。发展到清代,繁缛富丽、浓丽艳俗、矫揉造作的装饰风格充斥着整个陶瓷行业。如图7富丽堂皇的描金,其工艺水平之高确属罕见。但与中国古代“以德感人,而非以力服人”的表现宗旨大相径庭,这无不与清政府的奢侈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社会历史的变革和人类的创造性实践活动的发展,生活陶瓷在当代文化生活中有占据着什么位置呢?

新文化转向与当代生活陶艺的缘起

三百年前的工业革命席卷全球,摧毁了古老的农业社会,创建了一个崭新的工业文明。以往那种具有独创性品格和表征着精神纬度的文化艺术产品,在文化工业的生产中成为了可以被无限复制的产品。一直被人们在工艺制品中用来表达自己朴实情感和理想的艺术,在工业设计和生产中却遭到了放逐,使日常生活用品除了方便的功能和简洁的形式外,缺少了蕴涵在其中的情感,缺少了能唤起人内心激动和美好向往的艺术语言。

随着现代工业化社会的进步和后工业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文化又开始发生了巨大的转变。相对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文化转向,我们姑且把这次转向称为新的文化转向。不言而喻,在这种新的文化氛围中,人们的审美情趣和爱好也会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同时也为当代生活陶艺的发展营造了有利的空间。

手工制作作为历史形态的生产方式已存在了几千年之久,在向现代工业发展转换的过程中,它那缓慢的生产方式已不适合快速度、高效率的工业化的物质生产,并渐渐退居非主流的地位。我们知道在物质不富裕的生活情况中,人们所需要的不是高品位的手工艺品。但随着物质主义尽头的出现,人们开始工业文明的同时,也失去了人性的创意与喜悦。以至于出现了工业社会以后不断兴起的回归手工艺运动,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19世纪后半叶普金・罗斯金和莫里斯等人倡导的手工艺运动,以及20世纪初包豪斯的格罗彼乌斯所主张的艺术与手工艺相结合。在进入了信息社会的今天,手工生产已不再等同于落后。人们对手工业的认识以及对手工业复兴的呼声,并不是逆历史潮流而动,用以往落后的方式来代替现在的生产方式。而是在艺术与技术结合,以及重视手工艺制作中所体现的人性的同时,结合现代社会和人们的各种需求,从传统手工艺文化中提取合理的基因,融入当代生活的肌体中,使之获得新的面貌和形态。当代的生活陶艺正是基于这样的土壤蓬勃发展起来的。一方面以手工制作为主,但并不排斥运用相应的工具和先进的技术。另一方面它特有的形式多样化,符合大众需求个性化原则,满足了各种层次的精神需要。

在农耕时代,大自然和人类有着直接的联系。自然之道,“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思想之一。现代社会的工业自动化、信息化状况,主观上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但在客观上却不能改变人与自然接触日渐减少的事实。在工业化进程的同时,也割断了人与自然的联系。自然环境在机械文明下也遭到了极大的破坏。与此同时,大多数工业产品为适应大生产条件需要,都强调功能设计为主,而且产品的批量化、标准化、统一化,造成人们生活用品的千遍一律,也导致了人们对手工业用品的追求与向往。人们从内心渴望拥有简朴、随意、而又接近自然的使用品。而传统陶瓷日用品固定的程式化审美模式,已不再贴近人们不断更新求变的需求。当代生活陶艺以其自由大方、浓厚手工味、质朴的情趣勾起了都市人对大自然的一种留恋和回归感,人们仿佛又回到了人与自然交融的时代。

在工业化时代,专业化的分工导致了人的单维性。人在劳动的过程中,只能机械地按操作规程、标准制作,从而失去了自由思考和自我表现的可能性。在大机器生产的条件下,产品的制作过程被分解成许多单个工序,由许多不同的人来完成一个产品的生产。这种统一规格的要求“量化”的生产,使产品丧失了个性和审美的吸引力。在劳动的过程中,也就必然丧失了自我表现和制作的乐趣,更谈不上创造力的实现,也不能流露出作者的情感和个性。而当代生活陶艺制作是集多种技能于陶艺家一身,在创作过程中以陶艺家为主,用手来制作,使材料本身的语言显现的淋漓尽致,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形态。手工的痕迹不但不会感觉是工艺的粗糙,反而更使其具有独特的个性。传统上,衡量陶瓷经常是以严格的工艺要求来制约它的器型,一切归于规整化,而当代扭曲的杯子、口沿有意缺损的碗、表面留有肌理不光滑的器壁都广泛的被人所接受和喜爱。如图8,它打破了传统的单口束缚,代以双层的口沿,有意扭曲的流线型与挺拔的器身,曲直对比,犹如盛开的鲜花,给人视觉以美的享受。同时,在自己动手制作的过程中,人们充分体验到自我的存在,享受创作的自主性,并能透过作品表现自己的个性。生活陶瓷艺术自诞生起,就在人类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走过了一条由陶至瓷,极其漫长而又光辉灿烂的道路。正由于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历代所创造的生活陶瓷在艺术上很自然地打上了象征特定历史阶段社会文化的烙印。社会文化的变革不仅体现在科学技术和人们的物质生活上,而且还深刻的改变着人们的各种价值观念,制约着人类的一切社会实践。随着人类文明的进程,生活陶艺的发展必然伴随着人类文化的发展而呈现出新的面貌,显示着当代社会文化的新需求。

参考文献

[1] 丁亚平:《艺术文化学》,文化艺术出版社1996年

[2] 吕金泉:《生活陶艺的文化变迁》,《装饰》,2004

[3] 陈松贤:《中国传统陶瓷研究》,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1年

[4] 李建盛:《当代设计的艺术文化学阐释》,河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

[5] 方李莉:《新工艺文化论》,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年

[6] 徐建融:《美术人类学》,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年

[7] 尼科斯特尔:《知识社会》,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年

[8] 袁行霈:《第二届“北大论坛”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年

喻 宏:景德镇陶瓷学院湘湖校区设计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