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马未都:盛世才有收藏热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马未都:盛世才有收藏热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唐装、平头、笑眯眯的眼睛、纯正的京腔、幽默的话语……日前,著名收藏家马未都受邀来到济南进行学术讲座。阳光照进屋里,温暖和煦,就像马未都讲述的那些珍玩和老故事一样――悠远而又醇厚。

“我是看着当代中国文物收藏发展起来的,”马未都说,“现在北京每天一大早两个地方最热闹:天安门广场,人们在抬头看升国旗;另一个是潘家园,人们在低头寻国宝。”谈起他近30年的收藏经历,他打开了话匣子……

对家具有特别的感觉

马未都11岁时辍学,后来参加农村劳动、在工厂操作机床。七八岁的马未都对姥姥家的大掸瓶和墙上的字画留下了深刻印象,这是他最早接触的瓷器和古典家具。不过,马未都认为自己会走上收藏之路,更多的是因为酷爱文学。

耐人寻味的是,马未都收藏观的建立正是在破坏观念肆意横行的时代――“”时期。那时的马未都十几岁,正是一个人生价值观的形成阶段,那十年形成了他日后对世界的所有看法。马未都小时候并不知道什么是文物,只是奇怪人们为什么那么仇恨那些好看的古物,他看见人们“咬牙切齿地砸东西”。

因为有着他那代人的特殊经历,马未都对家具有着特别的感觉。1968-1969年那个难忘的时代,当时马未都全家要下乡去遥远的东北,很多家具都无法带走,只能变卖,他把家里的收音机卖了15元,但不能换成现金,只能在那个信托商店换一件相应等价的物品。售货员推开一扇大门,指着一大套精美的金丝绒沙发让他搬走,可他们连个收音机都带不走,怎么拿得了沙发?马未都就在那个商店的大门后看到许多的老家具,价格都很便宜。那真是一个民族的精神低落到最低谷的真实写照,在马未都看来,现在回望那段历史,是一曲文化的悲歌。

因为怀疑,走上收藏之路

从1980年起,马未都开始了他的文学创作生涯。随后,他和王朔、刘震云等人一起组建了“海马影视创作室”,创作了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 结束了十年的文学生涯后,他转向了收藏。

“文物与文学有相连关系,文物在文学之上,文学更多的是想象空间。我当时对很多历史都闹不清楚是怎么回事,就特别想知道。”马未都表示自己喜欢上收藏完全是因为想从文物这一证据史中知道更多历史的陈年往事。

“那时许多人对传统文化有强烈的批判态度,这种批判从上个世纪初就开始了,持续了60年到70年。”马未都一开始也接受了这样的教育,但当他接触实物时,就开始怀疑了。“书上写过去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可你怎么解释民间使用那么精美的瓷器?”

马未都凡事爱怀疑。“我不是你说什么就信了,我一定要自己去证明。”他认为,历史大多是指文献历史,真实性不能完全保证。但是文物则不同,它构成的是证据史。 因为怀疑,马未都才走上收藏之路。用一个又一个历史的证物来证明历史的真实。

80年代遍地捡漏

“当时每月三十元工资,就从一元、两元的东西买起。”正是这一点一滴的积累为日后的厚积薄发奠定了根基。改革开放初,很多人卖掉古董的目的是为了买新潮设备,如“电镀折叠椅、电视机、自行车”。马未都收藏文物时,赶上最好的收藏时机,那个时候,文物最不值钱。

“上世纪80年代每个人都急于改变自己的生活。我不急于改变自己的生活。因为很明显:科技肯定向前发展,这些新产品只会越来越便宜,而那些古董不会,”

马未都说,他是幸运的,幸运在于他喜欢的这些东西在整个上世纪80年代价格都很低廉,而那十年间笔耕不辍的写作也让他有充足的稿酬来供他“玩”。但到了20世纪90年代就出现了困难,尤其是1995年后,古玩市场价格飞涨。

马未都得益于上世纪80年代,那时他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徜徉于收藏的天地,有足够的机会淘宝。就在那个年代,才会出现琉璃厂的橱窗里一件雍正时期的大官窑盘子只卖几百元,却长时间无人问津的局面,这无疑使有着强烈爱好和前瞻眼光的马未都捡了许多“漏”。有一次,他看中一个人家中乾隆时期的瓶子,那个人提出要用一台电冰箱来交换,但冰箱在当时还是罕见的家电,马未都就想方设法弄来一台单开门的旧冰箱与对方交换,最后终于捧得宝贝归。当时,因为古董太多,钱也有限,只能挑着买。用马未都的话说,那时你去地摊上,满地都是宝贝,我只是在宝贝中进行挑选。

说起年轻时的往事,马未都仿佛又回到了那令他心醉的时光。他一直都称自己只是比别人了解文物早一些,掌握的知识全一点,正好天时也赶上了,从80年代至90年代,他的收藏已具规模,陶瓷、古家具、玉器文玩等藏品逾千件。1996年,他成立了中国首家私人博物馆――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

从地摊到拍卖场

20多年来,马未都的收藏经历了中国收藏所走过的几大阶段。先从早市地摊上淘宝贝,再到合法的古玩市场,最后进入拍卖场,他说:“文物市场形成了,对收藏来说简单化了,也明朗了。”

以前在出版社上班的时候,马未都就经常出入于那些自发形成的古玩交易市场,有玉渊潭东门、后海、朝阳门外。马未都每周都有两次是早晨提前出门,一出门骑车先奔玉渊潭公园东门,那里有卖古董的早市。当年的文物市场都是非法的。北京最早的古董市场在天桥,后来被抄了,最后给逼到了潘家园。“要不它为什么8点就散?8点钟文物局的人一上班,就上那儿抄他们去。”马未都说。那时卖古董的,一边卖东西,一边还得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以免被查住。

他印象最深的一次,文物局的人知道这些人8点就散了,突然有一天8点之前就来了,把人都堵在里面了,然后有人情急之下就把一书包的铜钱都撒到草丛里了。后来,非法卖古董的跑到了潘家园的土山上,居高临下。一看到查抄的人来了,把包袱往肩膀上一搭就跑了。

“改革开放三十年,前十五年,文物交易一直处在地下状态,1993年嘉德瀚海公司成立,文物交易才从地下变为地上。”马未都说,正因为改革开放,才给了他和收藏家们机会。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出现了合法的古玩市场,再以后就出现了拍卖场。马未都的收藏范围不仅是在境内,也开始涉及境外的拍卖。苏富比香港30周年拍卖会上,出现了紫檀描金七重檐宝塔。这对宝塔是清代达官贵族献给乾隆母亲的寿礼。塔为七重,高216厘米,有48座佛龛及佛像48尊,曾于100年前流入英国。这座紫檀描金七重檐宝塔一亮相立马引起了马未都的兴趣,他以350万元拍下,因为体积太大,拆成四段运回。

拍卖行蓬勃,带来了瓷器和古典家具的价位节节拉升。不过,马未都认为自己对收藏依然是精神享受至上,财富靠后。他说:“所有跟我一起玩古董的全被历史淘汰了。我不卖不是因为我不喜欢钱,是我源于文人的面子,我觉得卖东西是一个奇耻大辱,我的不卖把我彻底救了。”

人们的趣味向文化转移

马未都说,2008年北京奥运会在全世界面前展示着中国文化的魅力。当面对祖先璀璨的文化遗珍时,应该感到心灵的富足与安慰。

他认为收藏热有三个标志:“首先是百姓生活富足,另外就是官方提倡和认可,还有就是相关书籍的大量出现。”而现在这三个条件都已经具备了。人们越来越注重精神享受,国人在逐步了解自己文化的灿烂之处,对文化的尊重也在加深。

“如今收藏市场到了一个更注重文化的阶段。当下百姓对文化的内在渴求与文物收藏热是正好吻合的。中国历史上出现过五次大的收藏热。北宋时期、晚明时期、康乾盛世、晚清到民国初期,第五次就是今天。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感受到它给我们带来的愉悦。”马未都认为,现在的收藏热是与改革开放30年来形成的盛世局面分不开的。因为百姓富足,人们的趣味已经能够从金钱向文化转移,从文物中感受中华文明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