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析小学数学探究式学习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在引导学生探究式学习中,教师要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站在孩子的角度看数学,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给学生营造一个和谐、民主、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巧妙创设问题情境,不断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在不断克服思维障碍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让数学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08-0068-01
在以自主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的新课程理念下,教学活动应当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然而,由于一些教师对学生的主体地位的理解存在偏差,在实际教学中把主体回归的课堂变成了主体放任自流的课堂,弱化了教师的指导作用,;有的教师即使指导了,却把握不好介入的时机和程度。教学中,我们有时会看到这样的现象:一节课下来,孩子们的确动手做了,结论也顺利得出了。有些学生从头到尾都很开心,参与热情很高,可学生所获得的只是表面上的东西。这样的动手操作是不是就是数学探究呢?
一、遵循认知规律,营造探究氛围
在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时,教师要站在孩子的角度看数学,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给学生营造一个和谐、民主、生动、活泼的探究学习氛围,不断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学生在不断克服思维障碍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一节公开课,活动主题是:“老教材,体现新理念”,课题是《圆锥的体积》。此前我听了好几节《圆锥的体积》的公开课。他们的教学设计都很常规化。我在研读教材时,发现这样一个问题,教师在教学这节课时,都能顺利地通过实验得出结论,但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为什么突然要去比较圆柱、圆锥体积的大小?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我借用了一位教师所设计的环节,在教学中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1.类比“猜想”。首先通过课件,让学生回顾圆柱和圆锥分别是由长方形和直角三角形旋转形成的立体图形。接着,我边出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三角形,长方形的长边和直角三角形的高相等, 长方形的短边和直角三角形的底相等,边问:长方形的面积和直角三角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学生回答说:直角三角形的面积是长方形的面积的二分之一)。我又分别以长方形的长边和直角三角形的高为轴旋转得到了一个圆柱和圆锥,再请学生观察圆柱和圆锥,进行比较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学生观察后说出两者是等底等高,我接着设疑:“大胆猜想,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体积有怎样的关系呢?” 由于前面的比较面积的影响,很多学生认为是1/2的关系,也有的学生通过空间的想象猜想是1/3的关系,还有的学生猜想是1/4的关系。
2.验证“猜想”。为了解决猜想中的问题,我让学生利用手中的材料亲自做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这个环节的设计真正让学生体会到了做实验来验证的必要性。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通过趣味性设置悬念,揭示矛盾,引起学生认知冲突,产生求知欲。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经历了猜想——验证——归纳这一过程,学生大胆猜测、假设,提出一些预感性的想法,实现对事物的瞬间顿悟。
二、合理有序“引导”,明确探究方向
良好的认知结构是学生探究的前提条件,学生的探究都是他们的生活经验与已有的知识的拓展。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渗透一些数学思想方法,不断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引导学生不断总结思维方法,丰富学生的思维经验,有助于学生构建知识网络,明确探究的方向。因此,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教师合理的“导”是学生探究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
我校老师曾经上过一节《三角形的内角和》,很好地体现了教师“导”的关键性作用。首先,教师用课件出示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创设“在这些三角形中,谁的内角和大?”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在学生猜测后,教师引导学生三角形用实际测量来验证,得到的结果是三角形内角和大约是180度。教师问:“除了测量,你还有别的办法来验证一下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吗?”学生想到了撕拼、折叠等方法。教师充分肯定了学生的想法。接着,教师追问:“同学们,你们看到了180度,联想到了什么呢?”同学回答说:“看到180度,我们想到了180度组成的是一条直线。”就是教师的这一追问,让学生把新知和旧知产生了联系,学生在撕拼和折叠的过程中,很自然地想到“把三角形的三个角撕拼或者折叠成为一条直线,从而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如果没有教师的这一追问,学生根本就没有探究的方向,教师的这种“导”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我曾经听过《圆的周长》。教师先让学生猜想圆的周长与它什么有关系?学生通过直观,猜想到圆的周长与直径有关系。教师再让学生通过测量实物的周长和直径,把数据填入表格。教师问:那么圆的周长和直径到底有怎么的关系呢?教师说明,一般是研究它们的“和的关系、差的关系、乘积的关系和相除的倍数关系”。然后让学生分别通过计算器验证着四种关系,发现用圆的周长除以直径时,能得出规律:即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三倍多一些。我们可以看出:在探究学习中,教师要用学生的眼光看数学,积极合理地“导”,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才能真正提高探究学习的成效。
三、提供学习空间,保证探究时间
探究学习要求学生通过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首先,教学时,教师先要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开放的探究学习材料,让学生进入一个自由选择、自主发现的学习活动平台。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生在对数学问题进行探究的过程中需要认真地观察,反复地比较、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为了提高探究学习的成效,教师必须为学生提供充分探究的时间,让学生真正弄清知识的发生、发展的全过程,体验探究学习的快乐。
综上所述,在探究学习中,教师要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境,让学生通过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处理、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同时,教师还要要根据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使用,理智选择学习的组织形式。我们只有正确地理解探究性教学,才能更好地发挥探究性学习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方面的作用,将课程改革推向一个更高的阶段。
参考文献
[1]孙艳明. 小学数学探究式课堂教学案例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2]单春艳. 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的实践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
[3]吴慧伶. 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模式初探[J]. 科教文汇(上旬刊),2009,04: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