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例说“用活”教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例说“用活”教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基本依据,也是学生学习相关知识的载体。要让学生将教材中的知识内化为能实际应用的知识技能,需要教师借助科学的教学方法、优化的教学手段及高超的教学艺术来指引。因此,既依据教材,又突破教材、用活教材是教师的关键。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了几种用活教材的方法。

一、挖掘教学内容,用活教材

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我是这样设计的:上课开始,让学生各自画一个三角形,并分别量出三角形三个内角各有多少度,然后我和学生进行“猜角”游戏,先让学生说出三角形两个内角有多少度,我很快说出第三个内角的度数。开始学生不信,通过几次“猜角”后,学生感到奇怪了,纷纷议论,老师是怎么知道的。于是,我及时引导学生寻找其中的奥秘,无论是什么样的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通过“猜角”游戏,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这一枯燥的概念教“活”了。

教学“小数的性质”时,我在黑板上写出“1、10、100”,问:“谁能在每个数后面添上适当的单位,让它们相等?”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有学生想到了1元=10角=100分,有学生想到1米=10分米=100厘米。我又问:“如果统一单位,怎样让这个式子相等呢?”引导学生思考:0.1元等于0.10元,0.1元表示把1元平均分成10份,1份是1角;0.10元表示把1元平均分成100份,1份是1分,其中的10份是10分,10分也是1角,所以0.1=0.10。接着引导学生观察:这个等式从左往右看,从右往左看,小数哪里有变化?小数大小有什么变化?最后启发学生归纳: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叫做小数的性质。这样,学生在“活”的思维过程中认识了小数的性质。

二、优化教学手段,用活教材

小学生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怎么利用具体形象的物体再现出知识抽象的过程,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运用,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呢?

首先,可以充分利用教具和学具。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时怎样让学生理解周长的意义?我利用教具从长方形、正方形的四周取出一个与长方形、正方形同样大小的框,再把框一步步展开,让学生形象地感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是四条边长的总和。通过周长的动态抽象过程,让学生用框长的形象代替周长,从而理解周长的意义,再让学生用一根线围出长方形或正方形学具的周长,加深对周长概念的理解,为下一步学习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建立牢固的周长表象。

另外,利用多媒体创设学习情境,让书上的知识“活”起来,让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一年级“加减混合运算”时,我依据教材内容创设小鸭子游水的情境:左边游来了6只灰鸭子,右边游来了5只花鸭子,有3只鸭子慢慢上了岸。我问:“小朋友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这种融入了生活经历的形象展示,让学生较容易理解“增加”、“减少”的含义,掌握混合运算的方法。在教学“物体的体积”时,我让学生先讲“乌鸦喝水”的故事,然后,多媒体演示石子沉下去,水升上来的过程,并归纳说:“石子沉下去,水升上来,说明石子占据一定的空间,我们把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称作‘物体的体积’。”这样,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三、注重“生成”,用活教材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贵在得法。”这是每位教师都耳熟能详的话,尽管每一位教师都会在课前做充分地预设,但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也是多元的,必然会出现教师预设之外的生成性问题。对于课堂中的各种“生成”,教师既要珍视学生的独特理解,更要善于引导,用活教材。《云南教育》上,有这样一篇教学研究的文章,其中有一个例子说的是,一位教师在上公开课时,教学声母“b、p、m、f”,为了加强记忆,教师带领孩子们有节奏地拍手念一首歌谣:“爸爸带我爬山坡(p),爬上山坡看大佛(f);大喇叭里正广播(b),爱护大佛不要摸(m)。”刚念一遍歌谣,一位学生问:“为什么大佛不要摸?”闻此言,学生哄堂大笑,显然这已超出了老师的预设。老师走到他身边说:“想知道答案吗?”“当然想知道啦!”“今天来了不少家长,你愿意请教谁呢?”“请教我爸爸!”这一教学环节,成了“对珍贵文物能不能摸”的讨论,它虽然超出了老师的预设、偏离了教学的重点,却让学生感受到了生活与学习内容的碰撞,感受到教师对学生学习体验的尊重。

四、激活思维,用活教材

有一位教师,在教学测量知识后,布置学生测量身边的物体,以加深对长度单位的认识,学生活跃了起来,有的测课桌,有的测凳子,有的互相测手臂长,肩膀宽……突然有个学生问:“老师,你的腰围是多少?”引来同学们一阵哄笑,这位老师笑着说:“你们先估计一下。”学生估计后,老师说:“估计得是否准确,还得动手量一量来验证。谁来帮老师量一下?”生1跑上讲台,用米尺围着老师的腰绕了一圈。下面的学生提出了意见:“这样量不准确。”老师说:“如果这样量不够准确,大家商量一下,怎样测量更准确些?”生2:“要用软的尺子量。”同学们手上都没有软尺子,于是老师问:“怎么办呢?”生2:“我用长纸条制作一个软尺子来量。”生3:“我用一根绳子,绕着老师的腰围一围,再来量一量绳子的长度,就可以知道老师的腰围了。”师:“你真聪明!”另一名学生却说:“都不用折腾了,我有好办法。”师:“什么好办法?”生4:“我只要把老师的皮带取下来量一量,就知道了。”师:“你‘就地取材’,测量更方便……”这样教学,使学生在相互的探讨中拓宽了思路,测量的方法也不断创新。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有经验的教师能拴住儿童的注意,他们不靠别的措施,而是靠讲课的内容。”教师讲课的内容就是教材,因此,教师只有“活”用教材,“用活”教材,教学才会有旺盛的生命力。

作者单位

南华县东城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