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张小涛:超越世界的衰落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张小涛:超越世界的衰落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戴卓群:《萨迦》项目的起因是什么,从什么时候开始?

张小涛:我2007年进藏考察了很多寺庙,当时我正好在做和藏传佛教相关的一个动画《夜》,回来以后,发现有很多东西可以继续挖掘。我在2008年的作品《迷雾》讨论的是现代性、物质主义浪潮、个人经验、公共经验、心灵史和思想史的矛盾相遇。当时巫鸿先生问我接下来还要做什么?我说可能是《萨迦》,我想去讨论宗教的世俗化问题,信仰与物质社会的悖论。

戴卓群:我觉得《迷雾》把你当时思考的东西表达得很是淋漓尽致。

张小涛:但我也在想下一步该怎么办。2009年,我开始筹备《萨迦》。两年间我一直在做前期的收集素材、编剧本、整理文献和做技术上的更新与突破,我老是觉得火候没到,怀疑很多。

戴卓群:《迷雾》投入了大量精力去做动画、新媒体的东西,那你怎么处理原来绘画与现在动画的关系?

张小涛:我现在60%的时间放在画画上,40%的精力在做动画,绘画带给我基本的图像分析方法。2006年我写《绘画的抗体》讨论绘画的死亡,即死亡的是陈旧的绘画观念。绘画边界的拓展让绘画获得了重生。从绘画走向动画、电影,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美学和视觉经验。怎么去分析问题?怎么去解决问题?围绕一个课题去展开?这些和绘画都是相似的。2005年底我转向动画方面的实验,当时也不知道是为什么,只是凭直觉预感到这个领域里又会有新的视觉经验、技术和美学产生。

戴卓群:是否可以说是一种内心的需要开始往新媒体领域里面钻了?

张小涛:当时我研究国际上新绘画的潮流、新的美学观念,动画为我打开了绘画之外一个新的通道。BBS论坛、BOLG、微博对我们其实有很多隐性的改变,阅读量的改变带来知识结构的变化,信息化带来了未知的变化。微博是一个虚拟的社会,人人都成为了信息源和媒体,这里既是信息的发散地,也是谣言的交叉感染区,微博更是发现被遮蔽现实的通道,这里有关于现场的第一手资料。

戴卓群:你对藏学的兴趣最初从什么时候开始?

张小涛:2002年从研究藏传佛教美术开始,对萨迦派研究,包括对新媒体技术研究,这其实是一个系统,需要对藏学的知识系统,对新媒体语言、实验动画的知识贮备,还有就是绘画得来的图像分析方法。其实每一个图形的转化都是一个图像观念的转变,它通过隐晦的图像的暗喻、符号的暗示来表达艺术家的世界观,所以它是需要很多知识结构的整合与转移。我试图把跨学科、跨媒介的方法做一个具体的案例出来,学问在于“化”而不只是学习。王阳明讲:“知行合一”。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延伸。我们需要回到民间,回到传统,回到基层中去身体力行的实践。

戴卓群:中国当代艺术颠覆和破坏古典时用的是西方方法、西方语言,也就是说它借用了一种外来的工具进行颠覆,现在发现这种外来的工具越来越不适用,反而它原初要破坏的东西,跟它是真正兼容的。

张小涛:我小时候学书法、武术,对我后来影响很大。上大学学西方的艺术史、心理学、美学、哲学、社会学,历史、当代艺术是另外的一套知识体系。很长时间我困惑传统文脉和当代艺术有什么关系?可是后来记忆里的东西开始激活,说不清楚到底是什么,但总有一种力量把我拉回到传统的河流中。我更强调知识考古、社会学、人类学的考察,怎么来看待藏传佛教在今天的命运?佛教与本土化、世俗化与全球化的关系?与地缘政治之间的关系?我是带着这种问题去进入《萨迦》这个项目,一开始就避免进入单维度的解读,我觉得这是做宗教片子最大的问题。我想带着疑问进去,没有标准答案,呈现的是一个思考和不断发现的过程。

戴卓群:你通过做《萨迦》有什么新收获?

张小涛:我谈谈动画方面的感受,这是一个新媒体技术和语言的问题。《迷雾》做得气势恢宏,后来慢慢体会到东方的东西,语言收敛,内心聆听,对题材和语言进行深度消化。我觉得有些东西是非要到一定的时候才能体会,年少气盛体会到的也许就是刚、强、狠,像绵延的、收放自如的东西出来是需要时间来实践的,以后慢慢的这个味道就出来了。技术和身体、心灵的融合也是很重要的,需要时间来发酵。

戴卓群:这应该是你本身的气质,《迷雾》我看到的也不是很刚很强,可能它表象是这样,但骨子里还是东方的内涵。

张小涛:《迷雾》的音乐创作开始有点咄咄逼人,后来进行了不少的调整。一个团队需要全方位的融合,是一个整体。我喜欢往后藏,退一步,就像武学,真正的武功是藏的,是含而不发,是以守为攻的,是让的,手中有剑不是高手,手中心中都无剑才是高手。我很迷恋武学的境界和情怀,作品也是需要这种境界和格调的。如果我们过分追求技术会让一个人迷恋在一些小的细节里。

戴卓群:这样很容易迷恋在一些很表层的东西上。

张小涛:这次我让团队把很多华丽的东西都去掉,要朴素、要含、要藏在里面、四两拨千斤,有很多技术手段可以用,但心灵的力量更重要。这次动画里也加了些手绘的语言,我不愿意把动画做成绘画的延续,翻开的经书里面有绘画的痕迹,比如出土的器皿、佛像、经书、灰烬、风声、水声的音效都会运用在其中。

戴卓群:在你所涉及的题材方面,我想到一点,除了中国,其实欧洲也在走向现代化、走向工业化、走向商业社会,也有破坏它本身的宗教文明和信仰,但是在亚洲,尤其是在中国,所有这些宗教和信仰东西都彻底遗失了。

张小涛:自“五四”以来,我们一直在解构、颠覆、摧毁传统。消灭了一部分,今天的物质主义可以说是全面地摧毁历史文脉。我们其实什么都没有建立起来,抗战时战火纷飞,西南联大的学术研究成果,今天我们的大学都难以比肩。重要的不是物质,而是信仰的力量和精神的传承和演变。

戴卓群:《萨迦》展览还涉及到对公益的构想,你是怎么想的?

张小涛:今天的艺术应该介入社会、关怀社会。很多人一上来就指责这是伪社会学家在当道德审判者,其实没有那么简单,我觉得真正的艺术是润物无声,它是一种关怀,工作和社会的关系相互融合。像我们做这个画册,做得好玩一些,低成本,只要有学生来买,把这些收入反馈给贫困小学,像的萨迦小学。这样就有一种参与感,这个对艺术的影响、对社会的改变会带来一种反思。我们不要大张旗鼓地去宣传,这种工作是每个人都应该做的。我已经有了许多画册,多一本少一本都无所谓,所以最终想的是可不可以做一些更有意思的事情?

戴卓群:《萨迦》做完以后还有具体计划吗?

张小涛:我在未来两年可能会拍一部关于美术生考大学的片子,献给我们屡败屡战的青春期学生,他们被考疯了。这种疯狂的考试成为我们的个人宗教,疯狂追求理想,最后带来毁灭。我想拍成一个艺术家电影,我先去构思这个东西,我的方法是先设计蓝图,做好以后按照蓝图去做,方向不能乱。还有就是,未来两年我想把电影和新媒体融合。人生是轮回的,去年四川美院校庆期间阳光灿烂,我觉得是1992年刚考上大学记忆的重现。

戴卓群:传统的文明,不管是汉地的文明还是藏地的文明,都有它的生命力,今天发生变迁,被消解、被抛弃、预,但它的生命是轮回的,只是我们处在一个不同的周期而已,

张小涛:我相信有这种转化,肉身可朽,精神不灭。

戴卓群:就像传统的回归也是一样,我们所有的这一代人,都在拼命地往外冲,而我们对外界的想象是无限美化和放大的结果。我知道你现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已经在给他最传统的东西,因为你自己已经开始在回归,你希望给他的是这样的文化而不是那样的文化,你已经做出了价值判断,认为这样的文化是更好的文化。

张小涛:血浓于水,我觉得它是更适合我们的空气和土壤。我常想起我的童年,学武术、练书法、野蛮生长。对一个东西的虔诚、投入、疯狂,这些对我今天来说非常重要的东西,它不是工具,而是内在的发动机,是一个人的根本和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