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亟待解密的新兴产业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亟待解密的新兴产业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专访北京大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所副所长邬伦教授

地图,一个老百姓非常熟悉的传统词汇;地理,一个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科学术语。自从出现了互联网,信息这个词也铺天盖地,普通人并不陌生。可地理和信息结合到一起而形成的特定学科,就让许多人一头雾水了。

地理信息是新兴服务业态,又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一边是政府和行业应用如火如荼,一边是大众市场“小荷才露尖尖角”。如何让这个朝阳产业真正发展壮大?如何让这个新兴产业走进千家万户?如何让我们的城市和生活变得更加智能化?带着这些疑问,本刊记者专访了北京大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邬伦教授。

自主创新之路

《新经济导刊》:您主持的国家“九五”重点项目――国产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平台“城市之星”Citystar 3S集成软件开发,对我国的GIS发展有什么意义?

邬伦:“Citystar”及其DOS环境下的前身Spaceman,是我国最早自主开发的GIS软件,对国产GIS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当时在全国有将近3000个用户。很多国际组织援助和贷款支持的项目也在用这个软件,比如联合国国际粮农组织、世界银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区域发展中心等。按照国际上通行的做法,这些项目必须要用GIS进行规划和管理,比如世行贷款援助我们做黄土高原治理,联合国国际粮农组织援助我们南方五省区的红土区域农业发展。刚开始,联合国的机构推荐用国外的软件,后来,我们的Citystar通过给联合国的官员和专家进行展示,其功能并不比国外PC版GIS的功能差,而且当时的国外软件都是英文版的,县里面的人不会用。这样,联合国经过对我们的软件进行考察,觉得可以采用。既聘请我为它们的专家,也用我们的软件。联合国五大机构都用了,甚至还用我们的软件到印度尼西亚、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开培训班进行推广。

有点遗憾,我们从学校实验室里研发的软件,虽然也走出校门探索市场化运作,跟投资方搞了一些合作,但由于机制等原因,合作不太成功,反而对我们影响很大, Citystar没有得到后续发展。我们现在在搞Chinastar软件,还处在实验室阶段,有一些地方和部门在应用,但还没达到商品化软件和大规模产业化的程度。

《新经济导刊》:您带领成立北京大学Geosoft实验室,这是国内高校最早从事地理信息系统及科学研究和实践的实验室之一,您觉得产学研结合过程中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邬伦:最大的问题还是机制上,如果机制上解决得好一点,成功的概率就大一些。例如前面讲到做得比较好的这两家,超图软件和中地数码,科学院和学校对它们给予了大力支持,产业化机制也比较成功。尤其是超图软件,创始人钟耳顺教授所在的中科院地理所,机制和政策都相当支持,已于2009年底在创业板上市,是国内GIS企业第一个上市的。现在地理信息方面,上市的企业越来越多了。

《新经济导刊》:您是否打算成立地理信息公司并上市?

邬伦:十多年前搞CityStar的时候有这个想法,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如愿。现在暂时没有这个打算。

《新经济导刊》:如何提高我国地理信息的自主创新水平?

邬伦:如果从纯技术角度讲,国产的GIS基础软件要进一步提升,这个是长跑,一定要坚持。我进入到这个行业也20多年了,从国际上来看,原来还不错的品牌都一个个掉队了,所以我们要坚持住。软件这个行业,更多是智力的竞赛,中国人智力不差,因此,我国的GIS基础软件要努力并持续创新,例如云计算、物联网的出现是个机遇,能否抓住这个机遇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并实现超越,这比在原来其他落后方面追赶要省时。当然,国家还要出台一些扶持政策。另外,还要下大力气抓地理信息服务,创新服务模式。基础软件在整个地理信息产业链中,虽然很重要,但所占的市场份额和产值只是一小部分,要根据新地理信息时代的特点,更多注重公众地理信息服务的技术创新和产业价值链扩展。

创新发展和产业规模扩大离不开人才的培养,虽说国内有200多个大学开了GIS专业,人才培养规模不小,但水平还要提高,结构也不够合理,按说应该是个金字塔,既要有高精尖的创新人才,更要有构成基座的大量从事基础性工作的专科生。

产业转型升级

《新经济导刊》:“十一五”末“天地图”开通了,影响比较大,但也有一些不同的声音,认为“天地图”比谷歌地球有较大差距,您怎么看?

邬伦:这个很正常。Google做网络地图不仅时间比我们长,而且投入巨大,在全球有数以万计的服务器提供支持。Google Earth需要遥感数据,光收购Keyhole公司就花了20多亿美元。从软件开发、硬件支撑到商业化运作,我们都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如果中国也有像Google那么大的投入,相信不比它差。在信息社会,像这种国家战略工程,尤其是涉及到国家安全、国计民生的大事,应拿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搞“两弹一星”的魄力积极推进。

《新经济导刊》:您认为网络地图是以国家投入为主还是像Google那样走商业化路径?

邬伦:我认为两者结合更好一些。

目前最大的瓶颈还是保密限制。现在是空间信息时代,有一些原来定的保密规则,实际上已经没有意义了,国外商业卫星已达到0.5米的分辨率,一些没有保密意义的数据应该公开,当然这需要一个过程。虽然一些该保的还要保,但是有些保也没有任何意义的数据若还要保,只能限制国内的发展。

另外,一些属于公益性投入产生出来的技术数据,应该发挥公益作用。国家应建立一种公益性数据应用机制,让企业和个人来用。只有这样,我们的基础测绘工作才能让全社会来受益。

同时要像国外一样,进一步鼓励企业发射卫星,国内已有先例,比如二十一世纪空间技术应用股份有限公司发射的北京一号遥感小卫星,还要进一步加大支持。不管遥感数据还是基础测绘数据,它们只是底图,上面机构、商店等兴趣点信息的变化,这些是滞后的,通过遥感也看不到,遥感只能看到街道和房子这个层面。这一块肯定要走产业化,让导航企业或将来有新的方式、新的模式,最后能把这些信息都综合关联起来,因为政府不可能专门设个部门,天天去调查这里开了个餐馆,那里又开了个商店等市场变化信息。这样,必然要通过市场行为和公众参与,某一家或若干家企业来做这个事,做完以后它们提供服务,服务以后会有收益。例如携程网,虽然很多酒店也能直接提供预订服务,但是对客户来说不方便也不好比较,而携程网通过提供一站式服务,还能得到优惠,实现了客户、携程网和酒店的多赢。地理信息公众服务也要走这个路子,并要有更大的创新,要把精准广告投放、商务智能等更多增值服务内容聚合。

总而言之,目前最迫切的一是要尽快突破一些已经不合时宜的观念和保密限制;二是公益性技术数据应该开发出来,让相关企业受益,也相当于是对企业的一种资源扶持,通过这些企业的商业经营,从而让国家每年投入的大量测绘经费增值,也能为更多的人提供服务。这个过程是多赢的,企业发展了,就业增加了,GDP上去了,生活方便了。

《新经济导刊》:请分析一下国内地理信息产业的发展现状,面临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邬伦:目前,地理信息企业主要还是为政府和行业服务,虽然也有了一些面向企业和公众服务,如物流、烟酒等企业的智能商务,但是这个产业的主要产值来源于面向政府和行业。目前GIS行业竞争已相当激烈。相关企业有几千家,日子好过点的可能只有几百家,市场份额比较大的只有不到50家,不成规模的企业居多,无序竞争比较严重,这样对企业和甲方都不利,将来地理信息产业整合和企业兼并在所难免。建立合理有序的行业竞争规则迫在眉睫。

同时,现在地理信息产业规模总体来说还不够大,要实现产业大发展的关键在于要完成由主要面向政府和行业到主要面向公众和企业的转型。尤其是面向公众,使GIS走进千家万户,用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才可能跨越发展形成大产业。就像计算机产业,上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之前,只有极少数人用计算机,形不成产业,后来有了因特尔微处理器,做成了微机和笔记本,普及到大众了,相应微软、谷歌、Facebook、微博等也发展起来了。只有老百姓都用起来,才能形成大产业,仅靠政府和军事部门,毕竟有限。地理信息要大发展,走向大众是必经之路。

《新经济导刊》:地理信息产业里面有许多细分领域,您认为哪些领域发展潜力更大?

邬伦:最近十年,面向政府和行业的应用有了比较大的发展。目前最多的是数字国土、数字城管、数字环保,根据前几年《3S周刊》项目统计,将近一半是数字国土方面的招投标项目,20%以上的项目是数字城管的,10%左右的项目是数字环保的。这三个领域就占到将近80%了。这个状况,与几年来相关几个行业领域,如国土资源部开展金土工程、二次土地调查,建设部推进数字城管密切相关。目前,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正在全国推进数字城市地理信息空间框架,工信部等部委和约一百余城市正在制定智慧城市建设规划,可以预计在这些领域将会有较大发展潜力,再就是前面提到的物流、商务智能等企业应用领域和公众服务领域很值得关注。

走近智慧城市

《新经济导刊》:您是国内最早提出智慧城市概念的专家之一,请问智慧城市与数字城市有何异同?

邬伦:数字城市与智慧城市既有联系也有区别。简而言之,数字城市解决了有无信息问题,是城市信息化的初级阶段,而在数字化并能共享之后,如何充分及时地利用这些信息实现城市的精细管理和敏捷运行,则需要完成对前者的升级达到智慧城市高级阶段。

可以这样认为:智慧城市=数字城市+感知网(遥感网/物联网)+云计算/智能计算

智慧城市需要建设四大基础设施:全方位、多维的信息采集的遥感网和传感网;固定、移动通信和高速光纤网的多网融合体系;海量云存储和超算中心;基于知识库和模型库智能决策指挥中心。实现全方位的信息动态采集能力、基于多网合一的泛在通信网络服务能力、强有力的信息处理和分析能力,快速智能的事件处置和决策指挥能力的提升。

原来是静态数据为主,将来都是动态信息,并有预见性。天气预报下雨,政府部门可以根据精确的数字地形模型和雨量预测积水,监控网可实时感知积水深度、计算排水速度,进行合理的交通管制。公众外出购物,可以按个体需求实时提供购物地图和出行规划,去哪几家商场的商品符合你需要的价位、款式和颜色,哪家有优惠促销活动,走什么路线,哪条路畅通,车停在哪里有没有车位,中午饭在哪里吃,等等。政府决策、公众生活更为科学便利,时间能耗最大程度降低,达到智能化的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