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五河印象 第18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五河印象 第18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通过五河县城市规划展览馆及博物馆规划建筑方案的介绍,探讨了在展示类建筑设计中,建筑自身功能如何统一,拓展,整合;建筑自身如何体现本土文化特色,以及其相关的建筑立面处理手法。

关键词:博物馆、城市规划展览馆、文化、体现

2010年世博会来到中国,人们在经历观赏过这样的盛会后,也慢慢开始关注城市与生活的关系,越来越关注本土文化的传承。开始意识到精神家园的建设成就开始放映在我们的建筑与城市之中。越来越多的城市规划展览馆开始兴建,大型的城市博物馆正在筹划之中。五河县城市规划及博物馆项目秉承着展现城市丰富文化形象的理念,旨在为市民建造一个寓教于乐的文化休闲场所。

规划

项目用地位(图1)于五河县内浍河以南的城南行政组团之内,毗邻县新行政中心。基地规划范围北临惠民路,西南方向与郜湖大沟相接,东南侧与五河县党校相接。建筑用地基本呈直角三角形,内部地势平坦便于施工。西南方向的郜湖大沟今后将成为南部新城内的主要景观绿化廊道。

设计任务中要求在30亩的规划用地中容纳两馆,一是城市规划展览馆,二是五河县博物馆,要求两馆合建,既不相互干扰又可做到相融统一。我们在处理的时候考虑到建筑基地的特殊形状,采用将两馆上下叠置的方式至于基地内部。将部分场馆至于地下,采用露草,植树的覆土形式修饰了地下博物馆部分,平滑的过渡了露出地面6米的墙体部分,抵消了建筑巨大的体量感,达到使两馆一体化的目的。并且在外部空间的打造上,在入口广场处结合地形布置了“百家姓林”这一景观节点,同时结合绿色生态的的主题,使之成为兼具市民休闲功能的文化公共广场。

建筑思考

在设计之始,经过讨论和研究决定以“五河印象”为主题,其中一 “印”是规划展览馆。以一枚中国印作为主体建筑意向,在古代中国印章玉玺代表了权利的控制范围,某种程度上也代表了国土与城市。所以借以一 “印”象征五河规划展览馆。而在五河县出土了迄今为止全国最为完整古菱尺象化石,这座化石也在设计要求之初就被强调出来,要单设完整的展厅在新建的博物馆内展出。所以在本设计中这一“象”,就代表了五河博物馆。一 “印”, 一“象”,合称印象。

在对于这个项目中建筑师贯穿始终思考的问题有两点:一是在有限的地块中解决两座场馆的设置,二是五河独特的文化历史特色价值在建筑中如何体现。

第一,博物馆同规划展览馆二馆合一所形成的巨大体量如何安置?在人流引导和功能流线方面如何避免交叉?由于基地的局限将两馆叠置为了形成两馆合一的效果,但是伴随而来的必然会产生巨大的体量压迫感。为了避免这种压迫感,在以矩形体块整合穿插的时候,将规划展览馆举向空中。利用交通核整合了设备间及管井形成点式的“实”空间。这样使空中的规划展览馆三“脚”落于地面,而西北面以柱廊的形式支撑,并结合整面玻璃幕墙,体现了“虚化”的处理。将矩形体量以虚实结合的方式飘然于植草的护坡之上,这样的结合同时还可为建筑引入更多自然采光。

博物馆置于其下,入口处采取了下沉式设计,所形成的下沉式广场一侧的五层跌水也暗合“五河”的深意。规划展览馆入口则渐行升起,与其贴临的覆草护坡在空间和构图上形成和谐的统一。在人视范围之内呈现出沉稳的意境。博物馆同规划展览馆的二馆合一,形成了简洁明确并充满力度的建筑形体。穿过颇具人文气质的广场,一上一下两个入口,明确体现了人流方向的引导性。

新建博物馆功能较简洁,地下1层,地上1层,以展示陈列空间为主,辅以报告厅,会议厅、卫生间、库房、办公等服务功能。并有12米层高的古菱尺象化石陈列厅,充分满足其展示需求。博物馆的平面空间形态呈L型,主要展示区位于L型的短边,在入口大厅借于下沉广场的引入的水景,光线为建筑植入了略带婉约静谧的空间意向。

规划展览馆的平面形式为矩形,地上4层,其中入口大厅占据一层。由6个不同功能展厅以及五河城市模型厅构成,顶层并有多功能报告以及会议接待的功能,其中三层通高的五河城市模型厅占主导空间地位。

第二,博物馆同规划展览馆,一个是传统文化,历史特色的物质媒介,另一个是地域传承,城市发展的展示平台。这两馆的修建都基于鲜明的当地本土文化之中。 除了在馆藏及展示部分得以在内部体现外,建筑师将建筑的立面利用起来,以独特的材质及装置工艺来体现特色。建筑采用了大面积的护坡植草,意欲体现五河丰裕的田野;首层采用的大面积玻璃幕以竹子生长的枝节为纹理,旨在表现古朴苍翠的竹林,这正是百年前五河地区人们生息的场景。(图3)建筑的主体部分,即“五河之印”,矩形体块的四面以清砖砌墙,将砖以拉伸式的方式垒砌,使砖墙获得了新的质感与张力。(图4)这样的砌筑方式在透与不透之间相转换渐变,既形成了独特的肌理效果,又结合了窗的设计,同传统建筑中漏窗建立了通感,通过缝隙将光线引入馆中。并将“五河印象”四个字以篆书的形式,印于肌理之上,在材料上使体验者感受到新旧之间“虚”与“实”互动的节律,体现出古代与现代的隔空对话。

反思

建筑师理想化的初衷与建造者的技术之间,都少会存在差异。材料、技术与艺术达到平衡统一的结合是工程实施之前需要继续深入讨论的课题。博物馆展示类的建筑,作为物质结果的建筑物只是历史文化反射的一部分,它与自身所承载的历史信息一同构成建筑的全部。其实每一座建筑都具有象征意义,建筑中凝结了人类的劳动和记忆,任何时期的建筑都能够客观地表述历史,反映当下,见证人们的雄心以及对文化的关切以及未来的希望。

图1 现状基地情况分析图

图2功能高度分析示意图

图3 立面材质分析

图4立面材质处理分析

图5 建筑模型照片

作者简介:康帼 女 1985年出生,于2009年毕业于天津城市建设学院规划与建筑系,建筑设计专业。在校期间参与过大量实际建设项目的设计工作。本科毕业后,继续进修研究生学历,现就读于天津城市建设学院规划与建筑系,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专业。导师为史津教授,现任天津城市建设学院院长一职。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用PDF形式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