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关于现代城市建筑设计的思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关于现代城市建筑设计的思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苏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江苏,苏州,215000)

【摘 要】文章对现代建筑设计的意义及现代城市建筑设计方法进行分析讨论,提出了笔者的一些看法,希望对现代建筑设计向良好方向发展有些帮助。

【关键词】建筑设计;意义;设计方法

引言

近年来我国城市建设的步伐非常快,同时带来的是城市的污染严重危害了人们的健康,能源枯竭成为了城市的隐患,交通拥堵使城市失去了活力……回首我们城市以往走过的发展道路,是不是该放缓脚步,面对问题思考下如何更好地进行设计,满足社会需要,减少对环境和城市造成的损害。我们明确这些目标,运用科学的建筑设计方法,来实现对现代城市建筑的优化设计。

1 关于建筑设计

建筑设计是结合了科学、艺术、逻辑,形象等多学科,来组织空间,创造环境的劳动。这种劳动与普通的劳动不同,它是一种将抽象状态的理念构思转化为现实状态的建设用途图纸的过程,这种过程具有反复、循环上升的特点。在设计的进程中,由于设计条件的变化或建筑方案自身改善的要求,时常需要返回以前某个阶段重新推进。但这种反复并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在分析思考的基础上对设计的改进和提升,使之更加完善。这是一种循环上升的进程。项目图纸交付完毕也并不代表这种进程的结束,业主使用后对项目的优劣评价,自己对项目运作的总结分析,都是最宝贵的经验财富。这些经验将被带入下一个项目的循环运作中,促使后一个项目获得改进和提升。因此对现代城市建筑设计进行的思考和分析,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也是属于建筑设计的一项延续内容。

2 建筑设计的意义

2.1 建筑与城市的关系

城市的出现是人类从氏族社会向奴隶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在古代人们首先是根据生存环境,选择在河流的渡口或者是道路的节点来聚居,渐渐就形成小的村镇。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活动的繁荣,居民的要求日趋复杂多样,不同功能的建筑开始出现,慢慢演变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城市。由此可以看到建筑是城市的必要组成元素,相互之间是系统从属关系。对于城市来说建筑就如同大海中的水滴,森林中的树木。

建筑从属于城市,但也能反过来影响城市。建筑是具有表现力的,它的形象能够表露建筑的功能用途,或者体现当时当地的特定思想符号和审美取向。在城市结构中,这种表现力超出了单个建筑,存在于它周边一定范围内的城市空间中。单体建筑的审美价值取向与该城市的主流是否相同,决定了它与城市环境的融合与否,也决定了该单体建筑对城市整体特色起到的影响是好还是差。

2.2 建筑与社会文明的关系

建筑是凝结了所处时代科学、艺术,文化、思想的综合成就。它是社会发展的物质载体,在满足功用的前提下,它的形象受其所处时代使用者的精神理念和审美观支配。当这种理念和审美观受到社会广泛的认同并在大多数建筑形象中体现时,建筑就会超越它本身的形象成为这一时代精神文明的象征,世代传承。

作为阶级社会产物的建筑物,它为相应的统治阶级服务。以中国传统建筑为例,它有严格的建筑形制,反映了封建社会森严的等级、阶级思想,形成鲜明特征。而这建筑形制本身,则成为了封建时代的代表。如北宋画家张择端绘制的传世名画《清明上河图中》中就反映了当时宋京城汴梁以及汴河两岸以高大的城楼为起点,两边的屋宇鳞次栉比,如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庙宇、公廨以及虹桥码头区的繁华景象。虽然所画皆是具体建筑形象,但这些建筑所用的建筑形制正是封建社会的代表,因而画作所体现的是整个封建时代的文明和繁华。所以,建筑设计在社会文明中的重要地位是显而易见的。

2.3 建筑与人的关系

建筑是为人服务的,人创造了建筑,建筑反过来影响人。在建筑设计中要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性关怀。设计首先要解决人的生理问题,如坐、卧、行、遮阳、避寒、进食、排泄等。另外建筑还应满足人们的社会性需求和精神文化的需求,如设置影剧院为人们带来精神文化上的享受,在车站中设立母婴候车室为特殊人群提供所需空间等。最后建筑还应考虑人的心理和审美倾向。比如政府部门的建筑,具有庄重的特性,主流审美倾向就会偏向于对称的布局和立面形式,这些都需要在建筑设计过程中予以考虑。我们要先明确目标再进行建筑设计以及探索建筑设计方法才是正确的。

3 现代城市建筑设计方法的思考

3.1 关于现代城市建筑设计原则

建筑师为了保证设计的合理性,首先要把握设计的原则。无论采用何种设计方法,这都是必须满足的首要条件,它也是城市建筑设计质量的基础。它包含以下两个方面。

3.1.1 专业要求

就是指我国现行高等教育所传授的关于建筑学的要求,它包含了建筑设计中的平面布局、空间组合、交通安排和建筑艺术效果的美学等基本原则。

3.1.2 国家现行的设计规范和标准

我国按照建筑的安全、经济、适用、美观、可控性,标准化等颁布的法律法规来确保建筑质量。它包含设计规范、强制条文、技术导则,建设标准等。

3.2 关于建筑设计方法的思考

3.2.1 建筑设计方法学

建筑设计方法学是建立在设计目的基础上的,由设计对象、设计环境、设计主体、设计程序、设计工具、设计指标共同形成的结构体系。他是用以分析建筑设计方法的重要理论依据。

我们传统的建筑设计方法是凭建筑师的经验和直觉来进行创作。拿到建筑任务就先根据功能开始绘制平面图,接着进行立面设计,再配以剖面及效果图。这种设计方法是一种功能主义的设计方法,建筑造型被置于一个次要的位置,容易造成机械呆板的建筑外观,这种设计方法在建国初期经济水平落后的年代是适用的。但随着现代中国的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国民经济提高,对建筑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建筑设计方法已经不合时宜了,必须要对建筑设计方法进行更新。

目前中国的建筑设计方法在与国际接轨,国外众多的设计方法一下子都涌入了中国,这往往使我们目不暇接,难做选择取舍。比如,继承发展现代建筑运动的新现代主义流派采用白色简练方盒子为基础,谨慎穿插活跃元素的设计方法;“高技派”的建筑设计方法则侧重于展现新型建筑材料和先进建筑技术;解构主义采取了分解、显露结构构件作为造型特色的设计方法。此外还有从民族、地域文化中提炼建筑形式的设计方法、从仿生学角度出发模仿生物外形的设计方法、提炼古典建筑形制折衷运用的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方法,以及从美学理论、哲学思想出发加以提炼的设计方法等等。多种多样,纷繁复杂,无法一一列举。

众多的建筑设计方法各有所长,但并非所有建筑设计方法都适合我们的城市建筑设计,这就要我们使用建筑设计方法学的体系结合建筑设计理论来进行综合衡量,从而选取最适合该建筑的设计方法。

3.2.2 借鉴西方建筑设计理论探讨建筑设计方法

20世纪60年代西方学者开始了建筑设计方法的探讨。对于建筑设计方法研究通常是以1962年9月英国皇家建筑学院召开的建筑设计方法会议及出版的相关文集开始。第一代设计方法论是探讨关于设计程序,一个重要特征是将系统论引入。第二代设计方法论是一种倾向,是启发式的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强调建立辩论的模型。通过西方学者的理论研究,结合源于二十世纪初的现代建筑运动的工程实践,人们逐渐就建筑设计形成以下几点共识。

(1)建筑设计应结合城市。

从城市整体出发研究建筑设计,建筑作为构成城市系统的要素,其形态、性质应服从于城市整体结构的需要,用系统的观点研究建筑与城市的关系,有利于综合利用土地及市政设施,在城市动态发展过程中保持空间形态的完整。

(2)建筑设计要考虑人的行为。

即是“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由此发展出而来的行为建筑学是以人类行为为课题,结合心理学、社会科学等,研究人类活动对建筑的需求以及建筑环境对人的思想、价值的反作用。

(3)建筑设计要结合生态环境。

要以生态环境角度探讨建筑设计方法,人类在改造自然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维护生态平衡。

在一个建设项目中,只有对上述几方面都能较好处理的建筑设计方法,才是适用的建筑设计方法,才能应用于工程设计实践。

3.3 关于现代城市建筑的评价

建筑设计不仅仅是工程施工前的图纸设计。对项目建成交付使用后社会、业主的评价进行收集和分析,也是建筑设计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现代城市建筑,往往会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评价。

3.3.1 功能

建筑设计应尽可能增加使用者的活动功能及城市生活的趣味性。

3.3.2 空间

特殊或适当的空间会引人驻足、体会。公共空间不仅容纳人群。还应促进公共活动。

3.3.3 文脉

建筑对城市文脉起重要作用,成功的建筑作品都会有其文脉根源和文化背景。

3.3.4 能源

好的建筑设计应以4R(Reduce、Renewable、Recycle、Reuse)为设计原则,节能减排。

3.3.5 交通

好的设计应立体布局,人车分流,避免流线交叉,减少安全隐患。

3.3.6 绿化

好的设计应通过立体绿化改善植被破坏的程度,创造富趣味的绿化体系。

4 结语

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西方各种建筑流派思想大量涌入,使我们在建筑设计方法的取用上产生迷茫。我们应认清建筑设计意义,明确设计目的,结合实际地形环境,采取有效的技术手段,正确择取适用的建筑设计方法。我们还要研究建筑设计的程序、准则及评价标准的规律性,将抽象的设计原则运用到具体的工程设计实践中去,对现代城市建筑进行综合设计,引导建筑设计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欣.建筑设计方法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刘先觉.现代建筑理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3]皮亚杰.结构主义[M].北京:商务出版社,1996

[4](法)勒•柯布西耶.走向新建筑[M].陈志华译.天津:天津科技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