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经脐单孔腹腔镜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与传统术式临床效果比较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经脐单孔腹腔镜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与传统术式临床效果比较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目的 探讨小儿腹股沟斜疝患者采用腹腔镜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与传统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 收集2012年1月~2013年6月来我院就诊的小儿腹股沟斜疝患者130例,所有的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家属的意愿分为两组,其中腹腔镜组80例,采用经脐单孔腹腔镜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进行治疗,传统手术组50例,采用传统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术后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腹腔镜组患者的切口大小与传统手术组比较明显较小,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明显较短,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腹腔镜组术后用止痛药的患者比例、复发率、并发症总发生率均明显低于传统手术组,家属对切口满意度评分高于传统手术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小儿腹股沟斜疝采用腹腔镜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疗效确切,可以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在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小儿腹股沟斜疝;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传统术式

[中图分类号] R726.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33-0044-03

小儿腹股沟斜疝是一种常见疾病,在发病人群中男性具有较高比例,且单侧多见,与左侧比较,右侧具有明显较高的发病率[1]。由于小儿腹股沟斜疝具有较小的自愈率,所以对其治疗的最为直接有效的方法为手术治疗。疝囊高位结扎术是传统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方法,随着腹腔镜技术的不断成熟完善,临床上使用腹腔镜进行疝囊高位结扎术也得以广泛开展[2]。笔者对2012年1月~2013年6月来我院就诊的130例小儿腹股沟斜疝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2012年1月~2013年6月来我院就诊的小儿腹股沟斜疝患者130例,本次研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儿的疾病均符合腹股沟斜疝的诊断标准。其中男117例,女13例,年龄1~10岁,平均(6.3±1.2)岁,平均病程(7.4±1.2)个月,斜疝侧别中左侧33例,右侧89例,双侧8例,其中术前明确诊断为双侧2例,术中明确诊断为双侧6例。研究中将两种治疗方法的手术特点及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向患者的家属详细说明,所有的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家属的意愿分组,其中腹腔镜组80例,传统手术组5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1.2 手术方法

1.2.1 腹腔镜组 采用经脐单孔腹腔镜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所有研究对象均术前禁食饮4~6 h,术前自行排空膀胱尿液。采用气管插管全麻。患儿取头低脚高约15°位。脐缘作5 mm的弧形切口,5 mm Trocar穿刺建立CO2气腹,压力维持在8 mm Hg,置入腹腔镜。探查腹腔后,明确诊断。硬膜外穿刺针内置入对折成双股3~0普理灵线,线环退至穿刺针管内,于内环外上缘对应皮肤做3 mm切口,穿刺针经此切口入腹,刺入疝环上缘(1点钟处),再向下刺入疝内环外下缘(5点钟处),穿过髂耻束后刺入腹腔,推入3~0普理灵线线环,将线环留置在腹腔,另一端留在腹腔外,退出穿刺针。用同样方法将预先置入单股3-0普理灵线的硬膜外穿刺针经同一切口于疝环上缘(12点钟处)入腹,使穿刺针尖穿过留置在腹腔的线环后,送入3-0普理灵线至足够超过腹壁厚度长后,退出穿刺针。牵拉预留线环套出第二根3-0普理灵线,暂时不结扎,使线充分放松,显露完整内环。于内环外上缘原皮肤切口,将预先置入对折成双股3-0普理灵线线环退至穿刺针管内的硬膜外穿刺针,经同一切口于疝环上缘(12点处)刺入腹膜外潜在间隙,沿此间隙于内环内侧潜行穿刺至内环下方刺入腹腔,推入3-0普理灵线线环,将线环留置在腹腔,退出穿刺针。用同样方法将预先置入单股3-0普理灵线的硬膜外穿刺针经同一切口刺入同一间隙,沿疝环外侧潜行穿刺至疝环下方原腹膜穿,使穿刺针尖穿过留置在腹腔的线环后,送入3-0普理灵线至足够,退出穿刺针。牵拉预留线环套出第二根3-0普理灵线。轻轻收紧弓状缘与髂耻束的缝线,注意打结后牵拉穿刺点皮肤,使线结深埋于皮下。收紧疝囊高位结扎线,适当牵拉,挤出疝囊内积气,结扎疝囊。释放气腹,退出Trocar,再退出腹腔镜,脐部切口缝合1针,皮肤贴合。

1.2.2 传统手术组 采用传统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于患侧下腹部皮肤横纹处做一长约3 cm的切口,将皮肤及皮下各层逐层切开,显露精索,将疝囊解剖游离至疝颈部,荷包缝合,高位结扎,逐层缝合。

1.3 观察指标

①患者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病程、斜疝侧别;②两组患者的术中情况:切口大小、手术时间;③术后情况:住院时间、术后用止痛药例数、复发率;④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⑤家属对切口满意度:对家属满意的评价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非常不满意,其相应的计分标准为10分、8分、6分、4分、0分。

1.4 统计学分析

将试验数据录入计算机,统计分析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中情况比较

腹腔镜组患者的切口大小明显小于传统手术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传统手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3 讨论

小儿腹股沟疝临床较为常见,发生率较高,系出生后腹膜鞘突未闭,腹腔内容物在此经腹股沟管向外突出导致,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即为小儿腹股沟斜疝。小儿腹股沟斜疝在新生儿期即可发病,几乎所有的小儿疝都是腹股沟斜疝。一般认为患儿的年龄如果高于3个月则具有较低的自愈的可能性,应对其采用手术进行治疗[3]。传统的疝囊高位结扎术进入腹股沟管的途径为通过腹股沟内上斜切口,找到位于腹股沟管精索旁的疝囊或鞘膜突后进行高位结扎,但是术中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之处,如不能快速简单地找到疝囊或鞘膜,不能完全结扎,对存在的隐形疝较难发现等,此外,传统的疝囊高位结扎会损伤精索的神经、血管及提睾肌,术后发生并发症的几率较大,如误切断输精管还会对患儿成年后的生育能力造成严重的影响,随着腹腔镜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治疗中也越来越多地使用腹腔镜进行治疗[4,5]。国内外有较多的学者就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对小儿腹股沟疝治疗的效果进行报道,结果均表明,该种方法可以使患者的复发率显著降低,各种并发症,如切口感染及阴囊水肿等的发生明显减少,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均得到有效的缩短。此外,腹腔镜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优点显著,如操作简单、具有较小的创伤及较快的恢复速度等,在小儿腹股沟疝的治疗中腹腔镜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是安全有效的一种方法[6-8]。

本次研究中我们对收集的来我院就诊的小儿腹股沟斜疝患者分组后分别采用经脐单孔腹腔镜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及传统手术方法进行治疗,并将治疗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腹腔镜组患者的切口大小明显小于传统手术组,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明显短于传统手术组,家属对切口的满意度评分明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腹腔镜组患者术后用止痛药的例数为9例(11.25%),复发率为2.5%,传统手术组术后用止痛药例数为13例(26.00%),复发率为16.00%,腹腔组术后用止痛药的患者比例及复发率均明显低于传统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提示小儿腹股沟斜疝采用腹腔镜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进行治疗的疗效确切,效果显著,与以上的结论具有一致性。本次研究中对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比较,腹腔镜组的并发症表现为阴囊水肿,发生率为1.25%,传统手术组的并发症表现为阴囊水肿、切口下积血积液、感染萎缩,发生率为3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提示采用经脐单孔腹腔镜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能够显著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安全有效。姚干等[9]报道表明,采用传统手术对小儿腹股沟斜疝患者进行治疗由于其腹股沟管没有充分发育,结构精细辨认较为困难,此外,手术中容易损伤髂腹下和髂腹股沟神经及精索,加大各种并发症,如阴囊水肿、萎缩等的发生风险,本次研究结果与该结论具有一致性。

髂耻束位于腹股沟韧带后上方,为腹横筋膜增厚形成的白色致密结缔组织带,呈凹缘向上的弓形,其下份纤维与腹股沟韧带后缘以疏松结缔组织相连,向下与股鞘前层相续,向外与髂耻隆起融合,向内与腹股沟镰融合,共同止于耻骨结节。髂耻束起于外侧的髂前上棘或髂骨翼内唇,经内环下方,于腹股沟韧带后上方跨过股鞘,形成股鞘前臂,发生腹股沟斜疝时,此束形成部分或全部疝缺损下缘。有研究认为,腹股沟管后壁增厚的腹横筋膜及髂耻束有加强后壁、防止腹腔内容物疝出的作用,腹股沟疝修补术应修复腹股沟管后壁缺损,髂耻束在加强后壁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内环口直径≥1.5 cm、年长患儿,在疝囊高位结扎的基础上同时缝合髂耻束是必要的。本次研究方法与传统手术比较具有以下优势:①手术不经过腹股沟管,对腹股沟的解剖结构不会造成破坏,不会损伤到精索的神经、血管及提睾肌;②精索、输精管及疝环内口在腹腔镜下能够清晰地显现,与传统手术比较,该种治疗方法能够更好地到达标准高位,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使疝气的复发率得到显著的降低[10,11];③使双侧疝及对侧隐形疝等均能够方便处理,隐形疝在腹股沟区暂时不会有肿块出现,但是当机体存在使腹腔压力增加的因素时则可出现,由于气腹压力的存在腹腔镜可以使隐匿疝的发现更为准确,将存在的隐患解除掉,使隐形疝的二次手术得到有效的避免,显著地降低了患者的手术创伤;④具有较短的手术时间,患者能够在短时间内恢复,不留瘢痕[12];⑤切口小、操作简单,患者具有较低的并发症发生率,安全性高,使患儿的痛苦明显降低,显著减轻了家属的心理负担。

总之,小儿腹股沟斜疝采用经脐单孔腹腔镜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能够显著缩短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所造成的创伤小,具有较快的恢复速度,对于双侧腹股沟疝及隐匿疝可以同时处理,可以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符策君,李权,林海. 小儿腹股沟斜疝两种术式对比分析[J]. 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36-37.

[2] 郝建平. 腹股沟斜疝的临床治疗[J]. 中外医学研究,2013,11(8):146.

[3] 黄河,周旭坤. 小儿腹股沟疝治疗新进展[J]. 农垦医学,2010,32(4):356-359.

[4] 汪朝晖,芮景. 腹腔镜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治疗进展[J]. 腹腔镜外科杂志,2011,16(11):878-880.

[5] 郭宏,谢鑫,张峰林. 腹腔镜治疗儿童腹股沟斜疝疗效的临床研究[J]. 新疆医学,2012,42(11):89-90.

[6] 杨德忠. 腹腔镜下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58例临床价值探讨[J]. 重庆医学,2007,36(4):339-340.

[7] 姚银生,高勇,李慧群,等. 腹腔镜小儿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102例临床分析[J]. 现代预防医学,2013,40(8):1435-1436,1445.

[8] 张杰,邓小耿,伍耀豪,等. 腹腔镜下单孔法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优势探讨[J]. 岭南现代临床外科,2013,13(1):55-57.

[9] 姚干,李宇洲,粱健升,等. 经微型腹腔镜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2500例报告[J]. 江西医药,2004,39(2):83-85.

[10] 孟繁杰,王海刚,李燕书,等. 单孔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在儿童腹股沟斜疝中的应用[J]. 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2013, 7(1):36-38.

[11] 刘国正,魏长华. 单孔腹腔镜下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250例临床分析[J].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3,15(7):21.

[12] 卢旭生,张伟亮. 腹腔镜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与传统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疗效分析[J]. 亚太传统医药,2012,8(8):123-124.

(收稿日期:2013-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