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科学之光闪耀在何方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科学之光闪耀在何方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在当前的考试制度下,考试导向的教学使得人们扭曲和割裂了语文学科论述类、实用类文本的价值和功能。这样的认识还体现在了高考考题上,使得此类文本的教学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或检索信息。笔者反思了这些片面认识,并总结了一些在教学实践中的改变,希望让此类文本的阅读恢复到固有的内涵和价值。

关键词:论述类、实用类文本 教学 反思

在当今社会,人们对于自然的关注并没有比曾经农业社会中的靠天吃饭的人减少,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是加强了。因此,自然科学知识的重要载体——论述类、实用类文本,在语文教学中占有的分量应该被不断强化,应该更加重视这类文本的教学。然而,纵观目前我省的教材只有必修五中有“科学之光”一个专题。这样的内容比例,我认为除了教材编排缺少时代性之外,更是对语文性质认识偏差的一种表现。基于这样的现状和文本价值的认识,我认为,现在的教学和考试中的一些现象很值得我们反思。

一、教学方面

具体来说,教学观念依然陈旧,依然是就课文而教课文,没能“用教材”。以专题“科学之光”里的课文为例,《〈物种起源〉绪论》把教学重点定位为概括段落内容,理清思路,熟悉内容,初步了解《物种起源》是一本什么样的书;《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和《南州六月荔枝丹》以及《景泰蓝的制作》就以了解说明文的结构、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这些知识为重点;《斑纹》则是重点要求学习“斑纹”的含义,世界的各种斑纹和诗意的语言等。《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中也把把握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准确把握主要信息等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这样的教学我认为是缺少了人文要素,偏离了课程标准对语文性质的鉴定。同时,这样的课堂减弱了学生持续学习的动力,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难以得到发挥。仅仅教学课文中的知识,课堂缺少生成因而很多课堂缺少了活力,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不能得到提高,更不用说学生能自主构建一些知识框架了。

当然,在教学实际中文本观念过于拘泥说明文,也是在这些课文教学中把教学目的定位以说明文教学的方式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世界上没有所谓‘说明’这种独立的表达方式,它是我们以前的语文教学权威生造出来的,‘说明’实际上就是分析和论证。‘说明文’这个概念应该从我们的语文教学中消失。”这说明,说明文的提法逐渐不再适用现代社会了。所以,对文本的定位要有新的认识,教学上才能有相应的改变。

二、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方面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的语文课程性质。于是,就对应的把文学类文本归为人文,把论述类和实用类归为工具。这样的理解绝对是粗浅的,论述类和实用类文本本身就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样割裂的、错误的理解在考试说明中是可以得到印证的。“能阅读分析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鉴赏文学类文本。”文学文本承担的是鉴赏,而实用类、论述类文本承担的是分析。

实用类、论述类文本在现在的教学和考试下已然不再是一种文本,而是成为一种字符的集合体,或者是信息库,而学生做的就是信息的检索,文字语言背后的人文和文化则彻底消失了。如何让这两类文本回归其应有的整体价值?就教材的编排和考试内容的修正不是一个教师能做的,但掌握一个文本,在教学过程中,复原这些文本的固有价值,让学生从一种机械的、纯粹的知识能力中突破,展现自我的鲜活个性和人生,教师是可以进行一番努力的。下面我以《南州六月荔枝丹》为例,说说教师应该如何处理。

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只是让学生把《南州六月荔枝丹》当做一般的说明文进行了解,学生的收获也就是总结出一些说明文的方法、顺序等,而对于这样的实用文本在实际生活有何意义则根本没有了解到。这样的解读其实是毫无意义的,是把语文从生活中剥离了出去。“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因此,实用文就应该回归到生活,教师在教学时也应该按照这样的理念指导学生进行学习。

为了使实用文回归生活,我在教学时让学生了解了这篇课文中的知识内容后,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这篇文章的价值,仅仅是让人知道荔枝吗?还有哪些价值?然后让学生针对这个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对这个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进行了更细致的精读,并和其他同学进行了讨论,最后得出了自己的结论。这时,我组织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有的学生说:“回答了小时候的疑问。”有的学生说:“这样可以帮助扩大荔枝的生产,因为这文章让更多的人认识到了荔枝的价值。”有的学生说:“这样荔枝就会更好卖了。”有的学生说:“这对有关荔枝的诗词的研究有帮助。”有的学生说:“这增加了荔枝的文化内涵。”还有的学生说:“通过这篇文章可以对水果的历史研究。”此外还有很多,在此不再一一详叙。我们知道,一篇文章的价值是根据每个人的需要不同而产生的,学生的阅读完全出自生活实用的角度来阅读。所以,上述学生的回答都反映出他们自身的素养、自己的经历、家庭的环境,也促进了学生的自主思考。让学生多进行这样的思考不仅能使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培养,还可以使学生博采众长,获得更广阔的知识面,这比简单地进行知识的学习更有价值,更符合新课程理念。这样,当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时,就能自己分析文章的意思,从而能获得更广阔的发展。

总之,虽然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文本各自有自己的特点和侧重,但是在语文这个大前提下,教师不应该对其进行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分割,而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每一种文本都是两者的统一。“阅读是从书面材料中获取意义的能力,是一个需要主动参与交流的复杂行为。”我衷心期待中国的语文课程能真正教给学生阅读能力,而考试评价的引导也是引导学生走向真正的阅读,从而让科学之光在语文的学科中闪耀

参考文献:

[1] 王荣生等.高中语文教学设计(必修五).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2] 王丽华.说明文抑或科学文本.科技风.2011(17).

[3] 洪宗礼等.中外母语课程标准译编.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责编 张翼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