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外家族企业研究:评述与比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迄今为止,家族企业研究已经发展成为多学科交叉的系统领域,并与经济现实中家族企业管理问题的涌现紧密关联。本文通过评述中外家族企业研究的最新议题,对研究内容和理论发展进行比较,梳理跨学科研究背景下中外家族企业研究的发展脉络。文章发现,在代际传承、家族创业、社会责任和资本市场等领域萌生的现实问题,将成为中国家族企业研究的新主题;后续研究的开展不仅应借鉴西方前沿研究,更应通过扎根于中国本土情景,发展家族企业研究的中国理论。
[关键词]家族企业研究 学科发展 中外比较 理论评述
[中图分类号]F2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326(2011)10-0087-05
一、引言
家族企业以其在数量和经济规模上举足轻重的地位,一直以来在全球经济中扮演重要角色。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家族企业都是其经济结构中最为重要的成分并发挥着关键的经济作用,是推动创业和创新的主要动力。从历史的视角来看,家族企业无疑是一种最具生命力的、与时俱新的一种组织形式。同时,由于中国独特的家文化,家族企业不仅在经济领域,而且在社会发展方面有着重要意义,成为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经济载体。
家族企业研究一直是全球性的热点课题,一方面,通过研究家族企业可以发掘家族利他主义和创业精神的独特价值:另一方面,它也是发展适合于中同制度文化环境下管理理论和推动中国管理实践创新的重要抓手。在这个意义上,中国家族企业研究得以将全球管理理论的普遍性与中国管理的独特性有效结合起来,从而为家族企业的持续发展和创新提供理论和政策支持。
尽管家族企业的研究一直是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研究的关注点,但直到1980年代后,家族企业研究才成为一个系统性的研究领域,这和家族企业经济作为现实经济发展的重要部分(与钱德勒强调大型公众化公司的趋势不同)再次被人们所认识有关,更离不开中小企业研究、创业创新研究等领域的兴起,家族企业研究的国际杂志,机构以及会议的推动。然而,由于中国独特的家文化和国内相关学术研究开展较晚等原因,国内家族企业研究和国际上的研究还存在较大差距,本文旨在以研究内容为主线,回顾并评述国内外家族企业的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以跨学科理论视角进行系统总结并比较中外研究的差异,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脉络和启示。
二、国外家族企业研究现状
(一)家族企业的经济和社会价值
据保守估计,在西方经济体的企业中家族企业所占比例超过2/3以上。美国的家族企业比例大约为65%-80%,英国家族企业的比例为75%,西班牙家族企业的比例为80%,意大利和中东国家的比例更在95%以上。家族企业在创造经济财富、提供就业和促进市场竞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家族企业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创造经济财富,也体现在超越一般经济意义的社会功能方面。根据商业组织的企业社会责任概念模型,Gallo研究发现,虽然大部分家族企业提高雇员技能、保持企业长期持续经营和影响制度环境方面都未体现出积极角色,但是这些企业在建设社区教育机构,传播家文化、勤勉、团队合作和责任承诺等价值观方面都投入了不少资源,为社会提供隐形的公共产品。并且,家族企业在社会形象和声誉方面的自我保护意识使其更加关注如平权行动、环境的负面影响和社区反对事件等方面的社会焦点,并在组织行为上遵循社会规范(Jr.Dyer and Whetten.2006)。
(二)家族企业对传统经济人假设的背离以及家族企业的特征研究
传统经济学将经济人的理解释为行为主体追求其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在目标不一致或信息不对称的现实情形下,产生人的机会主义行为。但是在家族企业中,由于血缘、亲情和泛家族等裙带关系,家族企业雇员所具有的利他主义行为与传统经济人的利己主义(Selfish)行为相背离,成为家族企业治理效率的主要特征。与传统经济人假设的背离使得家族企业的特征不仅体现在简单的家族所有权和控制权,还包括利他主义行为影响下家族企业内部特殊的关系(Sehulze et al,2003)。
一个新的研究进展是,相对于非家族企业而言,家族企业内部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是家族影响,这种影响机制会对企业的资源积聚和利用产生优序选择倾向,通过不同的资源组合来提升企业的绩效(Chnsmml et al,2009)。而这种家族影响的作用机理又与家族、企业这两个不同的“身份(Identity)”有关,两种“身份”之间的关系动态性(比如冲突和协调)甚至会触发新的创业机会(Shepherd and Haynie,2009),这成为家族创业研究的现实依据。
(三)家族企业公司治理研究
家族企业公司治理问题与公众公司有着质的差异。虽然家族企业内部的利他主义与血缘关系抵消了委托关系中由于私有产权所导致的非效率行为,然而由于家族企业治理结构中家族创业人员的高退出成本,可能会使得人力和金融资本市场流动性的效率无法得到充分体现。但也有研究认为,家族成员对企业的影响应该区分所有权与管理权两种不同的涉入形式,前者是基于产权制衡并具有排他性,而后者则是基于管理能力与控制权的配置,涉及到企业从外部劳动力市场获取的社会资本和知识资源,这两种不同的涉入方式以及程度差异使家族企业治理结构分析进入更为细分的层面(zahra et al,2007)。这些研究结论表明,家族企业公司治理结构研究的重点是家族成员在企业中的所有权与管理权的安排特征,不同的配置方式会产生不同的治理效率以及企业绩效差异。
(四)家族企业组织行为及其竞争独特性研究
目前国外有关家族领导行为和组织行为的研究主要还是利用现有的组织行为理论来解释和探索家族企业情景下的组织行为问题,其中的研究点主要是探讨一般意义上的领导行为如何影响家族企业内部的家族因素以及雇员的组织行为特征。如Sorenson[sl的研究认为,参与型的领导行为除了正向影响雇员的满意度和组织承诺,以及企业绩效以外,还有利于家族本身的治理。其实证结论表明,家族领导的威望权力既有利于提高家族绩效也和雇员的满意度正相关。而自由主义的领导行为与雇员承诺正相关。
家族企业的组织行为特征也形成了其竞争独特性,主要体现在其家族性因素及其独特的公司治理结构系统所形成的组织行为优势,其中主要包括家族成员之间的信任和利他主义行为,以及治理机制方面的低成本激励和高效率的权力结构等。例如,Carney的研究将家族对企业资产的控制权所产生的影响归纳为三个方面:节俭主义、人本主义和特殊主义,这些特征能够使家族企业在特定的环境中产生独特的竞争优势,有利于家族企业创造和利用社会资本,产生创业机会型的投资项目。这些特征和行为在非家族企业当中难于获得和培育,构成了家族企业独特的竞争优势。
(五)家族企业的企业家精神与传承研究
家族成员的涉人和传承是影响家族创业成功及其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Dyer,1994),其中关系到家族企业治理机制以及传承规划的问题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关注。其实,传承是一个持续性的过程,涉及到家族企业创建者及其后代在权
力关系和家族创业战略方面的变化。在这方面的研究中,Churchill和HattenI"]将其区分为四个阶段:家族创建者的独立创业――下一代家族成员管理能力的培训和发展――创建者及其下一代共同管理一一权力和责任的传承,并据此在后代中进行周而复始的连续传承。其中的主要问题是,传承过程伴随着创业者与下一代家族成员(或者代际成员)相互之间在企业中的角色调整和定位(Handler,1990)。此外,也有学者提出创业激情和创新精神的跨代传承问题(Litz and Kleysen,2001),将其作为在家族企业中企业家精神培养和传承的重要部分。
(六)家族创业研究
家族创业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两个问题上:一个是家族在创业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即家族作为特殊的社会组织在企业中的嵌入对于家族企业创业的影响;第二个问题是,这种家族嵌入对创业的影响是否形成新创企业或公司创业的竞争与成长(产出)过程的独特价值。有学者的研究表明,在家族性影响因素与创业导向之间存在显著的关联效应。这主要表现在,具有创业导向的新创家族企业会对不完备的信息更为警觉,有利于新创企业发现和识别各种市场机会。这种机会识别能力一方面来源于家族性因素(如家族创业者的能力以及家族成员的关系网络),另一方面在创业初期又构成了其他企业难以模仿的独特的家族性资源。因此,从创业导向的角度来看,家族创业可以理解为家族因素促使企业组织主动、持续地寻求创业机会的经营理念和成长方式(Habbershon,2006)。
此外,家族企业所有权的特殊性使得家族具有长期的创业导向,因此新创家族企业更具有创新、承担风险、进行风险投资的特性(zahra et al,2004)。具有创业导向的新创企业创业活动增加了家族企业产品的独特性进而保证了企业的竞争优势。有学者通过实证研究指出,两权合一、家族创业者兼任的CEO、家族所有权、家族涉入程度等多种家族性因素都显著影响家族创业的风险承担特性。这说明,在家族企业的情境下,家族因素成为激发企业创业导向的主要来源,从组织特性的角度挖掘家族企业基业长青的理论根系。
三、国内研究现状
家族企业研究在国内基本上始自1990年代,当时中国民营经济在改革开放政策逐渐稳定的转型制度下迅速崛起。其中民营经济主要的组成部分是家族企业或家族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中国传统的家文化对企业的影响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得到恢复和发展,但在制度不完善和复杂的市场环境下,家族企业的成长面对一系列的挑战。国内家族企业管理的研究除了关注国际学术界的部分共同话题之外,对中国情景下的独特问题和管理模式给予了高度关注,主要的研究课题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国文化和信任结构下的家族企业成长困境
中国传统的家文化以及社会关系形成的“差序格局”特征,产生了亲疏关系的信任差异以及任人唯亲的决策倾向。随着家族企业的不断发展和壮大,其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专业化管理能力的缺乏,企业从外部劳动力市场获取人力资源的机制又出现困境。有学者提出,由于家族化的企业组织附有家长权威,这种高度集权的特征使得中低层次的非家族管理者没有得到足够授权,从而使得管理能力培养和经验积累变得缺乏。而这种管理资源的供应不足进一步造成家族企业人力资本的短缺,制约了家族企业的持续成长。管理资源的引入首先是要解决家族企业与职业经理人之间进行有效融合的问题,吸纳和整合成新的管理资源,在这个过程尤其要重视家文化和泛家族规则的影响机制(储小平,2002)。
但是,由于家族企业和经理人双方在家族主义和利益取向方面的差异,其中的信任问题始终无法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从而导致职业经理人才能的发挥受到制约和逆向激励。对此,也有学者通过经验研究发现,家族企业主与非家族雇员在管理层面会形成区别于传统委托关系的“第二重关系”(苏启林和朱文,2003),使家族企业治理问题更加复杂化。这些研究都反映了家族企业成长过程所呈现的一系列序贯萌生的问题:成长导致管理能力的缺乏――外部职业经理人员的引入――家族企业治理结构问题。而新近的研究则提出了家族内部成员之间的权力治理问题,即具有亲缘关系的家族成员内部所形成的家族权威的配置特征(贺小刚和连燕玲,2009),这方面的研究试图从家族治理的视角分析家族企业成长过程中的困境,并提出相应对策。
(二)中国家族企业关系治理
崇尚家族伦理和关系网络的华人社会制度背景,使得关系契约成为企业内部的隐性契约形式,相应地,关系治理成为中国家族企业的一种适应性策略的制度安排。实际上,中国家族企业的实际治理模式是关系治理与契约治理两种手段并存,现有的研究结论认为这两种治理模式的配置方式的选择受到企业内外因素的影响,例如企业领导(家族创业者)的价值观、企业的家族所有权结构、资产规模和制度环境因素等。也有研究指出,针对家族企业的家族内部和外部两种人,应该依靠关系特征进行相互制约,因此强关系和强契约治理形式应该是降低这两类成本的最优配置方式。不过,由于两种关系治理形式受家族治理和企业治理特征的制约,其相互之间的复杂关联有待进一步的梳理和分析。
(三)中国家族企业领导行为与传承:家长式领导与企业家精神传承
目前针对中国家族企业领导行为的研究还较少,现有研究把家族企业的领导行为分为构建愿景、开拓创新、监控运营、仁慈关爱和责任融洽维度等5种正面的领导行为,分析其对员工工作态度、组织承诺和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然而其影响效应又受治理模式的制约。现有研究只是在中国家族企业的情景中来分析领导行为与员工的组织行为特征,没有进一步探讨不同的领导行为与家族企业的成长问题,也没有体现出中国情境下的理论独特性。
家族企业的成长牵系到传承和继任,现实经济中不少中国家族企业目前正面临从第一代到第二代的传承交接问题,而“子承父业”是主流的继任模式。继任者的继任能力和继任意愿的培养过程是主要部分,企业继任过程中的企业家精神传承影响着企业后续的持续发展。这方面的研究指出,现任和继任者之间的人际信任关系、权力传承的共识程度都会影响到家族创业者的企业家精神传承。㈣(PIKS)现有研究还发现,企业家的默会知识、关系网络和企业家精神是家旅企业代际传承过程中企业家个体所需要传承的三大要素(窦军生等,2008)。实际上,这些要素是家族企业持续创业的根基,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家族企业领导行为中应该重视进行持续的制度创新和文化创新,持续地传承和延续家族企业的创业精神(李新春等,2008)。
(四)家族创业与可持续成长
国内关于家族创业的研究才刚刚开始,主要集中在理论分析层面。在中国的制度环境下,有学者提出可以从家族嵌入、资源和创业导向等视角来开展基于本土化的家族创业研究,为家族企业和创业理论提供补充。也有研究提出基于过程观的家族创业研究范式,分析家族性因素如何影响创业机会的识别、资源获取已经形成动态的竞争优势(陈文婷等,2009)。该领域的研究观点主要体现在,家族独特的资源库和家族创业导向交互影响着家族企业的成长,在家族资源条件
下从机会导向转变为创业导向的战略有利于中国家族企业的可持续成长。可见,目前的研究主要从家族因素与创业过程之间的相互嵌入的角度来进行理论研究。可进一步基于现实案例和数据对其中的关键变量之间的作用机制进行深入分析。
四、中外家族企业研究的比较与启示
通过回顾中外家族企业现有的研究可以发现,家族企业的独特治理结构、家族因素、传承与绩效等问题都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关注。但是,从西方最近的研究趋势来看,目前的研究焦点已经从探究家族企业的具体特征逐渐过渡到深入分析这些特征如何影响家族企业的组织行为、资源的获取与利用以及创业过程等。同时还可以认识到,家族企业内部同有的家族因素及其独特的作用机制,是萌生新研究问题的根源。研究范式也已经突破现有的理论禁锢,结合其他学科(如社会学和心理学)的相关理论进行跨学科的分析研究,这种趋势可从前文综述中最新发表的文献来考证。例如,从新近的研究可以看到现代公司治理领域中家族企业的身影,对于在资本市场上市的家族企业治理行为,学术界曾产生两种相左的理论解释,一个来自经济学领域的委托理论,另外一个则是心理学中的管家理论。最新的文献指出,通过结合社会学观点进行分析,综合考虑企业的社会嵌入特征和家族制度的内部因素,不同的理论解释是可以相互融合的。突出家族企业的社会结构嵌入特征(Steier et al,2009),对于现有的研究结论和理论拓展既有挑战也有补充意义。
国内较为早期的文献首先提出的是“家族式企业”的概念,根据血亲与姻亲关系构成的群体来划分广义和狭义的家族企业(庄永竞,1990)。由于该时期国内大多数家族企业仍然处于初期创业阶段,家族企业管理所暴露出的问题并不突出,更多的则是理论上的初步分析。实际上,初期的研究对家族企业的定义主要是根据家族成员的企业所有权和管理权这两个主要标准来界定的,其中的主要特征体现在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家族涉入行为。然而,同际上对家族企业的定义准则既包含了家族对企业的所有权和控制权,也包括家族本身的文化价值观对于企业发展的影响,同时也要求家族企业经历多个代际之间的传承过程(Chua et al,1999)。这意味着,中国大多数家族企业还没有发展到符合国际学术研究所严格定义的标准,从而造成国内家族企业管理研究的重点和方向也呈现出一定的局限性和差异性。
影响家族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因素既有内部原因(如企业治理结构、继任和企业家精神传承等),也有外部影响因素(如社会、经济与道德环境)。虽然中国家族企业的制度环境自改革开放以来得到不断改善,但这仅是获得了经营上的合法地位。在融资约束以及行业进入壁垒的制约下,家族企业社会关系网络的建立及其维护是企业获得创业资源与寻求非正式制度保障的主要机制,而其中的实现方式便是履行社会责任(陈凌等,2008)和聘用具有政府关系、行业专长和其他背景的人担任公司的(独立)董事(赵昌文等,2008)。然而,西方最新的文献认为,家族企业的社会资本与家旅社会资本是不同的,后者主要体现为家族成员对家族企业创业过程的支持(chang et al,2009),具体表现在人力资本和财务资本支持。而萌生于家庭集体对话所形成的家族观点,又能够形成一定的道德准则,准则的一致性有利于积累家族社会资本――这是家族企业初创阶段的主要资源(Sorenson et al,2009)。这些西方细化的前沿研究,也反映出中国情境下的家族企业研究有待进一步探索的理论领域。
进一步纵观和比较现有的研究结论,可以看出,有关中国家族企业管理的研究焦点主要集中在家族企业引进职业经理人及其内部治理、家族成员之间的权力配置以及传承问题,也有少部分研究开始关注企业社会责任。然而,这些只是维系家族企业持续成长的部分议题,而且大部分的研究都表现出强烈的实用主义导向,为家族企业面临的实际问题提供对策和建议。由于中国家族企业是在中国本土的文化价值观和社会体系中成长,家族系统(Dyer,2009)、家族伦理(Harris,2009)、产权的界定和保护、社会关系网络和社会责任等这些涉及到社会学和法学理论的概念对于家族企业的创业和持续成长具有独特的作用机制。作为一个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研究话题,以跨学科的研究范式对家族企业进行深入研究有利于突破现有的理论禁锢,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本文旨在通过回顾最新的中外家族企业研究内容,梳理出其中的研究议题并进行对比分析,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脉络。从现实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来看,家族企业作为我国私营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已经在改革开放的环境下迅速成长,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全球化市场的形成使家族企业直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融资渠道,中国家族企业治理结构的完善、有效地利用外部劳动力市场和成功地进行代际传承是企业持续成长的必要条件。如何在国际市场竞争的格局下提升家族企业的竞争力,借助资本市场对企业治理机制进行改造,培育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针对这些实际问题展开进一步的研究将极具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