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把重庆建成生产与消费兼具型大都市的思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把重庆建成生产与消费兼具型大都市的思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08年12月16日,书记在全市经济工作会上指出,作为中西部唯一的直辖市,重庆的未来,必然是兼具生产型和消费型的大都市。这是对重庆发展方向的准确定位,也是对进一步完善重庆城市功能提出的明确要求。推动一个地区发展,生产和消费同样重要,必须两者兼顾,不可偏废。特别是在当前全球市场萎缩和我国产能过剩矛盾凸显的背景下,从生产和消费两方面着力,既是贯彻落实中央扩大内需方针的必然要求,又是重庆贯彻落实“314”总体部署和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重要举措。作为我国六大老工业基地之一,重庆生产型城市特征很突出,消费功能作用发挥不明显,因此,建设生产与消费兼具型大都市的重点,便是在进一步抓好生产发展的基础上,更加重视补齐消费短板,大力推动消费发展。

■ 一、重庆建设生产与消费兼具型大都市的必要性

消费是推动经济增长最稳定、最持久的动力。消费的增长标志着民生的改善和市场的活跃,而民生改善和市场活跃则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追求和保障。建设生产与消费兼具型城市,是重庆发展成为国际大都市的必由之路和应对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有效手段。

(一)建设生产与消费兼具型大都市是重庆遵循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必然要求。

消费、投资和净出口在经济学中被称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消费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为各种经济理论所公认,也被各国经济发展的实践所证明。

由于长期处于物质匮乏的农耕时代,崇尚节俭是中国消费思想的主流,但主张节俭并不是反对消费,成书于2000多年前的《管子》就指出“饮食者也,侈乐者也,民之所愿也”,“俭则伤事”,提出消费可以“兴时货”、使贫民“衣食有源”等思想。这种重视消费对增加就业、活跃市场和发展经济的积极作用的消费观,一直传承至今。

在近现代,不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还是西方现代经济学理论,都充分肯定消费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马克思认为,生产与消费是一种辩证的关系,“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没有消费就没有生产”,生产决定消费,消费也决定生产,“生产为消费创造作为外在对象的材料,而消费为生产创造作为内在对象、作为目的的需要”。西方现代经济学理论更是普遍认为,居民消费需求是真正的最终需求,对于投资需求进而对整个经济增长起着直接的和最终的拉动作用,是经济持续增长的根本力量。西斯蒙第认为消费和市场决定着生产和发展的规模,马尔萨斯则进一步强调社会消费的不断增长是促进社会经济稳定和增长的源泉。

消费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也为各国发展实践所证明。二战以前,由于有效消费需求不足,资本主义国家每10年1次的经济危机大多以毁灭过剩生产能力的极端形式出现,在给各国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破坏的同时,也造成人类财富的极大浪费。战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通过采取提高劳动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例、发展消费信贷、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等措施,大幅度提高消费能力,拓展消费空间,奠定了几十年高速发展的基础。

不论是经济学理论还是国内外经济发展的实践,都充分证明消费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重庆要实现经济的长期持续稳定增长,必然要遵循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促进生产与消费的协调发展。

(二)建设生产与消费兼具型大都市是重庆贯彻落实“314”总体部署的重要举措。

重庆直辖10周年之际,总书记对重庆作出了“314”总体部署,这是重庆未来发展的总纲。总理在去年最后一天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再次提出了努力把重庆建设成为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和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贯彻落实“314”总体部署和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重庆不可能只靠发展工农业生产,还需要大力启动消费,充分发挥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区域经济增长极,既要有较大的经济规模,又要有较快的发展速度,仅靠投资和出口拉动显然不可能成为区域经济的增长极。“建设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必然要求重庆加快发展速度,做大经济总量,而推动消费发展,将会为重庆发展增加持久和强劲的动力,推动我市迅速做大经济总量,增强在西部的竞争力和带动力,从而大大加快建设西部地区重要增长极的步伐。区域经济中心也必然是区域交换中心和消费中心,仅仅是生产中心和制造业中心就算不上是完全意义上的经济中心。“建设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必然要求重庆强化城市功能,提升区域辐射和服务能力,而建设消费型城市,有助于重庆发挥对资源要素的集聚、整合、辐射和服务作用,进一步加强交通枢纽功能、要素集散功能、市场服务功能及配套服务体系的建设,形成作为区域经济中心的生产、贸易、金融、物流等强大综合功能和服务能力,有力支撑和带动长江上游地区的加速发展。“建设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必然要求重庆大力发展城乡消费,通过统筹城乡消费来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必然要求重庆既要重视经济的平稳快速增长,又要高度重视改善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从整体上实现由温饱型向享受型的转变。

建设生产与消费兼具型大都市,对完成“四大任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是将大大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和工业品消费环境,提高农村工业品消费能力,必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必将“加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力度”。二是在提高居民消费水平的同时,能够推动劳动生产率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必然有助于“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步伐”。三是全体市民分享改革发展成果,必然有助于“着力解决好民生问题”。四是将不断增强对区域外各类生产要素的聚集和吸引能力,进而增加城市的生机与活力,必然有助于“全面加强城市建设,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三)建设生产与消费兼具型大都市是重庆发展成为国际大都市的必由之路。

在国际大都市的经济构成中,以服务和消费为主的第三产业产值占比均在80%左右,城市的服务型和消费型特征非常明显。重庆目前第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在40%左右,与国际大都市还相差甚远。重庆要发展成为国际大都市,必然要遵循大都市发展的一般规律,大力发展消费和服务业,以增强第三产业在经济构成中的占比。

(四)建设生产与消费兼具型大都市是重庆应对当前经济危机实现保增长目标的有效手段。

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不断恶化,国际市场需求的极度萎缩,我国以投资和出口拉动为主的经济增长模式受到很大冲击,保增长的艰巨任务在很大程度上寄望于扩大内需。扩大内需,既包括扩大投资需求,也包括扩大消费需求。而投资,在当前意味着需求,在今后则意味着供给,在我国产能已经过剩的背景下,如果过分依靠“短、平、快”的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就有可能导致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重庆虽然地处内陆,经济外向度不高,受危机冲击较小,但自2008年下半年来,经济发展也面临诸多困难和矛盾,确保2009年GDP增长12%面临较大压力。要解决这些问题,也必然要求进一步扩大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而建设生产与消费兼具型大都市,不仅可以通过扩大消费需求缓解产能过剩矛盾,降低经济增长对投资的过分依赖,而且可以通过大力发展消费服务业,有效缓解就业压力,并反过来进一步提高消费需求,进而保持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 二、重庆建设生产与消费兼具型大都市的可行性

直辖以来,重庆居民消费质量和消费层次不断提升,但也存在消费需求不足、城乡消费差距较大等问题。一是消费需求增长较快,但消费率不高。2007年,居民消费支出为1840.4亿元,是1978年的47.6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661.2亿元,是1997年的2.92倍,但最终消费率仍处在较低水平,仅为57.2%。二是消费能力有较大提升,但城乡消费差距较大。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为西部第一,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西部第三,城乡居民消费能力得到较大提升。但城乡间消费差距较大。首先是消费能力差距大,2007年,城乡居民收入分别为13715元和3509元,城乡收入比达3.9:1;其次是消费水平差距大,2007年,城镇和农村消费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6.3%、52.2%,城镇居民消费已从小康型向享受型转变,而农村居民消费还正从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再次是消费规模差距大,2007年市级消费占总消费的61%,县城一级占13%,占总人口53%的广大农村仅占26%。

尽管在大力推动消费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但重庆也具备建设生产与消费兼具型大都市的有利条件和难得机遇。

(一)重庆有建设生产与消费兼具型大都市的三大机遇。

一是国家扩大内需的机遇。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冲击的不断加大,意味着我国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必须调整。为应对经济下滑的风险,中央要求把扩大内需作为保增长的根本途径,为此出台了一系列扩大内需的政策和措施,这是重庆建设生产与消费兼具型大都市的难得机遇。

二是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机遇。随着生存型消费的基本满足,我国居民消费结构总体上正向享受型和发展型消费升级。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必然导致传统消费市场或消费中心的重新洗牌。重庆如果能为消费者提供更加良好的环境、更加宽松的政策,不但能加快推进本市居民的消费升级步伐,产生新的消费增长空间,而且会对周边市场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引导区域外消费者到本地消费,进一步扩大本市消费规模,确立重庆西部消费中心地位。

三是城市化加速发展带来的机遇。农村居民转变为城市居民的过程也是提高消费能力、扩大消费规模的过程。城市化每提高1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将增加2个百分点。如果重庆城市化率在2012年能从2007的48.3%上升为55%,则每年新增的消费规模将十分可观。

(二)重庆有建设生产与消费兼具型大都市的三大优势。

一是具有承东启西、南传北递的区位优势。重庆位于中国的地理中心,既是带动和促进西部地区资源要素配置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功能性城市,也是西部地区连接东中部市场和国际市场的重要枢纽,拥有庞大的市场规模和消费辐射能力,辐射和服务重庆及周边地区3亿多人口,具备建设生产与消费兼具型大都市的区位优势。

二是具有悠久商贸中心和消费习惯。重庆历来都是我国最大的内河口岸、西南地区的工商业重镇、长江上游最大的物资集散地。重庆城乡居民收入位于西部前列,但居民人均储蓄额却排在西部第七位,充分说明重庆人能挣会花的消费习惯。悠久的商贸中心传统和消费习惯,是重庆建设生产与消费兼具型大都市的历史优势。

三是具备建设生产与消费兼具型大都市的广阔空间。目前,重庆正以两路寸滩保税港区和北部新区为平台,积极打造内陆开放型城市。内陆开放型城市的打造,必然要求进一步做大做强商贸流通业,进一步发展各类生产、生活型服务业,必然会吸引更多的人、财、物汇聚重庆,从而极大地扩展消费规模,促进生产与消费兼具型大都市的建设。

(三)重庆有建设生产与消费兼具型大都市的三大基础。

一是基础设施条件和消费环境有了切实改善。直辖以来,重庆的消费环境和基础设施条件不断得到改善。初步建成了以高速公路、铁路、航空、水运为骨架的连接东中西部的长江上游综合交通枢纽,现代商贸流通的基础条件不断夯实;全市已建成一大批商品交易市场、特色街、美食街和大型商圈,形成了解放碑、观音桥等“中国著名商业步行街”和朝天门综合批发市场、观音桥农产品批发市场等各类商品市场网络;随着“五大重庆”建设渐次展开,城市活力和吸引力不断显现。

二是具备众多消费热点资源。随着居民消费从生存型向发展型和享受型转变,当前社会的消费热点已转向了汽车通讯、健康保健、旅游娱乐、休闲体育等方面,而重庆在这些方面拥有众多资源。这为重庆建设生产消费兼具大都市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三是已初步具备消费辐射能力。2007年重庆接待入境旅游人数增幅排名西部第三,人均消费额502美元,为西部第一。2009年元旦期间,手机漫游统计显示,来渝人数是离渝人数的128.3%,解放碑商圈每天吸引3万多四川、贵州等外地游客来购物消费。

■ 三、重庆建设生产与消费兼具型大都市的主要对策

(一)转变发展观念。一是要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充分认识建设生产与消费兼具型大都市的重要意义,自觉把扩大消费、建设生产与消费兼具型大都市作为重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二是树立消费也是生产力的思想,大力弘扬抓消费就是抓生产、抓发展、抓民生、抓就业等观念,在经济工作中要像重视生产一样重视消费,像重视促进投资一样促进消费,像重视招商引资一样吸引消费主体,营造重视消费、研究消费、服务消费的浓厚氛围。三是完善领导干部考核机制,引导领导干部转变片面追求速度的短期政绩观,将中长期结构优化、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摆在首位,真正实现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和“居民消费率稳步提高,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增长格局”。

(二)转变政府职能。政府职能的转变,对于生产与消费兼具型大都市建设意义重大。一是要结合大部制改革,合理调整各部门职能。部门设置要更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政府职能确定要更适应生产与消费兼具型大都市建设的需要,如发改委、经委、农委、外经委、商委等经济部门应增强服务消费的职能。二是要切实增加公共产品供给,大力打造服务型政府。加大政府在教育、医疗、社保等公共领域的投入,尽可能消除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稳定城乡居民消费预期,增强消费信心。三是加强对居民消费的宣传和引导,及时清理限制消费的政策,制订鼓励消费需求的有效政策并将其落到实处,积极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大力推动以消费和服务为主的第三产业的发展。

(三)提高消费能力。提高消费能力是建设生产与消费兼具型大都市的关键。提高消费能力,最根本的是要提高城乡居民的货币支付能力。一是要千方百计扩大就业。二是要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三是要积极改善分配关系。四是大力发展消费信贷。要积极鼓励金融机构为消费者提供方便、快捷的消费信贷服务,积极完善和创新消费信贷工具,为不同收入阶层提供丰富的信贷产品。五是大力吸引外地消费者。要大力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整顿市场秩序和社会治安,为外地消费者提供便捷、安全、舒心的购物环境;提高各类服务行业从业人员素质,提升服务质量和消费档次;加大宣传力度,形成吸引外地消费者的消费亮点。

(四)拓展消费空间。结合重庆独特的优势资源,充分利用独特的山水城市风貌、安全稳定的地质结构特点和中西部唯一直辖市的经济发展优势,吸引更多的人到重庆生活和发展,打造“宜居之都”;做大做强商贸流通业,进一步确立和巩固重庆作为长江上游商贸中心的地位,增强城市商业气息和人气,加大对周边地区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打造“购物之都”;进一步做大做强重庆餐饮业,增强“重庆美食”的影响力和吸引力,打造“美食之都”;围绕建设“健康重庆”,做大做强体育消费,推动全民参与各类体育健身活动,打造“活力之都”;适应养身时展的新趋势,做大做强养身产业,打造“养身之都”。

(五)改善消费环境。良好的消费环境可以极大地调动居民的消费积极性,也是扩大消费的前提。一是完善基础设施,加强县、乡和社区商业设施建设,大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环境。二是提高消费放心度和满意度,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全面发展居民生活服务行业等,大力改善市场消费环境。三是建立健全各种社会保障制度,尽可能消除城乡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稳定预期消费,释放即期消费能力,适时优化消费政策环境,及时清理和取消限制居民消费的不合理规定,大力改善消费政策环境。

(作者系重庆市委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