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笃志博学 博雅通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人才培养的总体思路
作为一所人文社会科学类的大学,“笃志博学,修言敦行”(《论语·子张》“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意思是既要广博地学习,又要有一个追求的中心)是北京语言大学做人为学的努力方向,国际化复合型人才是学校追求的培养目标。学校近年来坚持“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复合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大教学投入,不断提升教育质量和水平,积极培养高素质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
在中国本科生人才培养中,一方面,学校紧密发挥国际化优势,利用学校优质外语教育资源,结合现有5个学科,23个专业的培养要求,逐步完善了“专业+外语”“外语+专业”“小语种+英语”等培养模式,提供国际合作交流学习的机会,尽可能扩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另一方面,学校发挥语言、文化教学和跨文化研究优势,开展具有鲜明人文特色的通识教育,培养兼具国际化与民族化、基础性与实用性、人文情怀与科学精神的复合型人才。与国内其他高校相比,学校的中国学生总量并不多,但近年来,学校的中国本科生凭借其宽广的国际化视野、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较高的外语水平、扎实的专业基本功,在申请出国深造、考研、就业市场上表现出很强的竞争力,成为学校人才培养的一大特色。
在来华留学生的人才培养中,学校紧密结合国际市场对人才的最新需求,分类指导,不断完善留学生的教育机制。留学生学历教育方面,学校逐步从最初的汉语言专业汉语言方向发展成为现在的两个专业8个方向,更好地满足了语言类来华留学生专业学习的多元需求。从最初的十几门课程发展为近百门课程,形成了完善的课程体系,其中包括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文化文学知识、中国经济、外汉翻译等几个系列的课程,为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来华留学生进修生培养方面,学校力求通过汉语言进修教学,使学习者在原有基础上不同程度地提高汉语交际能力,加深对中国历史、文化及现状的了解,成为能够满足国际社会需求、熟练使用汉语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留学生速成教育方面,学校力求通过集中学习、强化教学、速而有成,用最短的时间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汉语水平和汉语能力,并通过丰富多彩的语言实践活动,在汉语的语言环境中感受中国文化。
教学改革方面的尝试
教学改革是教学发展的动力,北京语言大学教学对象和教学类型的多样性对教学改革提出了更多课题和更高要求。学校整体谋划、分类指导,在教学工作中作出了积极的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改革成果。
1.以课程建设为中心,深化教学改革
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形式,教学改革必须以课程为中心,改革效果也要通过课程来检验。在进行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时,学校分类指导,突出重点,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通过课程资助建设项目,带动课程体系改革与发展。“十五”“十一五”期间,学校重点建设了26门课程,评选出了16门精品课程,通过这类课程的示范性带动课程建设;大力资助新开课和教学实验课,已资助百余门课程,促进了课程体系的完善和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其中,3门课程被评为北京市级精品课程,2门课程获得国家级网络精品课程称号,12种教材被评为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
第二,促进资源共享,使优质资源能够为教师所用、为学生所用。通过“教学质量工程平台”的建设,将优秀教改成果和课程建设成果进行全校共享。开展教学观摩研讨活动,鼓励学院间、教师间的相互学习和相互交流。开设中外学生共享课程,打破学院间壁垒,使来华留学生有机会进入其他留学生学院和中国本科生课堂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第三,加强通识教育,培养既有国际视野,又兼具中国民族文化精神内涵的综合人才。学校通识教育课程包含本校开设的50余门校内公共选修课,依托学院路教学共同体开设的80余门校际选修课。校内公共选修课以人文社科教育为核心,开展以培养有根的现代社会公民为价值追求的文化素质教育;校际公共选修课既要教育和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本国的文化和国情,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全球眼光和国际视野,让学生鉴赏和品位人类文明的精华和优秀成果,对本国本民族之外的文化、艺术、宗教、建筑、社会制度、价值观念等有一定的知晓和了解,使学生从文化素质课程中吸纳人类优秀的文明成果,获得有益于自己全面成才的知识和养分,成为有根蒂、有视野的现代社会的优秀公民。学校将通识教育课程进行分类,按照语言与文学、法律与外交、经济与管理、文艺与体育、自然科学、中外文化分为6大类,指导学生分类选修,真正实现对综合知识的学习和了解。
2.积极鼓励学生实习实践,以学科竞赛检验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学校制定了《北京语言大学大学生学科竞赛管理办法》,加强对学科竞赛活动的管理、指导,取得了突出成绩。2009年共有906人次的学生参加了校级及以上级别的竞赛,其中大学生数学建模与计算机应用竞赛活动获得全国二等奖1项,北京市一等奖3项;大学生英语竞赛获全国特等奖1名,一等奖4名,二等奖12名。大学生人文知识竞赛中获北京市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2010年组织学生参加10项竞赛,有9项获奖,其中: 美国数学建模竞赛(MCM)和跨学科建模竞赛,一等奖2个队,二等奖 5个队;大学生英语竞赛,全国特等奖2人,一等奖4人,二等奖16人;中国大学莎士比亚戏剧比赛获团体第三名和最佳男演员、表现最突出演员、最佳演唱者4项大奖;北京市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有1人获一等奖。2011年亦在多项赛事中屡有斩获。
2008年,学校开展大学生创新科研计划,完成50余项北京市级和校级学生创新科研项目。2012年,开展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在全校范围内实施69项创新训练项目和1项创业训练项目。广大学生更加关注专业学习,参与科学研究、进行实践学习的积极性空前提高。
3.突出专业优势,打造具有影响和特色的品牌专业
“十一五”期间,在“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工作中,学校结合教学类型多样、教学对象复杂的办学特点,在兼顾多种教学类型共同发展的基础上,着力加强专业建设,鼓励培育优势专业和特色专业。评选出了10个校级特色专业,在此基础上,向教育部推荐获得对外汉语、汉语言、英语、汉语言文学、日语、阿拉伯语、法语7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其中4个专业还被评为北京市级特色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