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无聊才读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重视读书的民族之一。历史上文人骚客关于读书的箴言、名句俯拾皆是,流传至广,今天仍然是众人耳熟能详的励读鸡汤。诸如:“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养心莫若寡欲,至乐无如读书”;“积财千万,无过读书”;“读书之味,愈久愈深”,等等,信手拈来,不费力气。
奇怪的是,如此看重和推崇读书的民族,这些年来读书风气却日益浇薄,不仅在世界各国人均读书量的统计中始终挂末(2013年中国成人年人均阅读量为4.77本,韩国11本,法国20本,日本40本,以色列64本),而且本国统计的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也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从1999年的60.4%一路滑落到2005年的50%以下。近年来虽有所回升,但去年依然只有57.8%。
原因何在?作为曾经的出版人,我一直关注阅读,关注图书市场。这不仅是职业习惯,也是一介书生的个人偏好。据我粗疏的观察思考,除了阅读方式的更新多元(网络、手机、电子阅读器等的替代)这个技术因素外,读书风气不再的原因之一,或许是太过于功利化的要求使得阅读变了味,尤其是填鸭式的应试教育败坏了青少年读书的乐趣。当阅读只关乎俗世的功名利禄,或者说读书仅是升学、求职、晋级而不得不忍受的人生功课时,阅读的趣味和享受就大打折扣了。
为了推广阅读,首先要提倡趣味阅读,无论青少年还是成人,首先从轻松的有趣的阅读开始,使读书成为一件好玩的趣事,读书的兴趣就容易维持,时间长了,阅读就会成为习惯,成为自然而然的生活方式。当然,从有趣的书开始,未必一定要以厚重艰涩的大部头终了,有人喜欢一辈子读“小人书”也是一种不错的个人选择。因喜欢方能坚持,因坚持而必有所得。记得曾国藩就说过,一个喜欢读书的人,终归不会坏到哪里去。这话其实道出了书籍对一个人潜移默化的道德滋养作用。所以说“无聊才读书”也没什么不对,可怕的是无聊也不读书。
无聊才读书也是我个人最初的阅读体验。在那样一个极不正常的年代,不光物质生活粗粝清苦,精神生活更是乏善可陈。学校停课,所有的娱乐消遣都被禁止,人几近动物般的活着,唯有书籍能给人一个丰富的不一样的世界。一些偶然的原因,使得少年的我在无聊中学会阅读,在非功利的阅读中找到快乐,从此爱上读书。
现在回想,在无聊之时养成读书习惯纯属偶然,受益之外其实有蛮多遗憾。在个人学习能力最强,记忆力最好的豆蔻年华,因时代原因,很少得到好书尤其是那些最有价值的中西经典的滋养,个人的人文素养、学问根底因之残缺浮浅,营养不良。记得大学时的文学史,就没有沈从文、汪曾祺、杨绛、钱钟书等人的作品。至于近年来读到的王鼎钧、齐邦媛更是如天外来客,闻所未闻。直到改革开放后的许多年,那些名家名著才进入我的视野。
读他们的作品不仅让人耳目一新,更让人悲欣交集。原来汉语可以写得这样的优雅感人,这样美,这样温熙滋润。与他们的美文比起来,今天的许多文章作品真是又冷又硬的无文之文。悲哀的是没有早几十年读到他们的作品,我所批评和厌恶的文风恰恰也是我这一代人最熟悉而欲罢不能的。我已经学不会也写不出他们那样典雅的文字了,而这些本该是教育在青少年时代就给予我们的。所以,从我个人的阅读经验而言,说开卷有益、无聊才读书大致是不错的,但青少年的读书最理想的还是要有人指导,有所选择有所不选,循序渐进,从最优秀最有价值、个人也有兴趣的经典开始,培养阅读的习惯。人生有限,而书海无涯,把时间花在最富营养的作品上当然是最理性的选择。(作者系省文化厅党组书记、厅长责任编辑/彭美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