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温针配合电针治疗颈性眩晕41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温针;电针;颈性眩晕
中图分类号:R255.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3)05-0052-02
颈性眩晕是由于颈椎病、颈部椎间盘变形、髓核突出、慢性劳损、外伤和炎症等因素刺激和压迫周围的神经和血管,引起脑部供血不足而出现以头晕、恶心、呕吐及颈部不适为主症的一类病症。笔者采用温针配合电针治疗颈性眩晕41例,取得一定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全部41例均为近2年来本科收治住院病人。其中男17例,女24例;年龄最小21岁,最大80岁;病程最短1周,最长5 a。
1.2 诊断标准[1] ① 头痛,眩晕,耳鸣,耳聋,视物不清,有性猝倒,颈椎侧弯后伸时症状加重。② 颈部活动功能受限,病变颈椎棘突、患侧肩胛骨内上角常有压痛,可摸到条索状硬结,可有上肢肌力减弱和肌肉萎缩,臂丛牵拉试验阳性,压头试验阳性。③ X线正位摄片示:钩椎关节增生,张口位可有齿状突偏歪;侧位摄片示:颈椎曲度变直,椎间隙变窄,有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斜位摄片示:椎间孔变小。颈椎CT示:椎间盘膨出、突出或脱出,椎管狭窄。经颅多普勒(TCD)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2 治疗方法
取穴:百会、大椎、风池、天柱、颈椎夹脊穴(C3~C7)。患者取坐位,选用规格0.30 mm×40 mm一次性针灸针。常规消毒后,取百会穴沿督脉向前斜刺0.5寸,捻转,平补平泻,以局部酸胀为度;风池穴以针尖朝向同侧目内眦,直刺l寸,提插捻转,平补平泻,以得气为度;大椎穴直刺1寸,捻转,平补平泻,以得气为度;C3~C7夹脊穴直刺l~1.5寸,提插捻转,平补平泻,以得气为度。后将一段l寸长艾条套于针柄上,在接近穴位一端点燃,让艾条完全燃尽,等艾灰脱落后,在风池、天柱及夹脊穴上下两针处同侧接上6805一Ⅱ型电针仪疏密波脉冲电流,通电15 min,强度以患者能忍受为度。每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
3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1] 痊愈:眩晕症状消失,恢复正常的生活或工作,2个月随访未复发;显效:眩晕症状基本消失或明显减轻,劳累后偶有发作;好转:眩晕症状部分消失或减轻,有时影响正常工作或生活;无效:眩晕症状无改善或病情加重。
3.2 治疗结果 痊愈26例,占63.41%;显效例9例,占21.95%;好转5例,占12.20%;无效1例,占0.02%。总有效率为97.56%。
4 典型病例
蒋某某,女,27岁,农民,因眩晕伴后枕部闷痛反复发作1月余于2011年5月住院治疗。症见:眩晕,头转动时加重,后枕部闷痛,欲呕,时感颈项酸痛。查:风池穴处压痛,颈肌紧张,左侧肩胛内上角压痛。叩顶试验(+),椎动脉扭曲试验(+)。颈椎DR提示: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椎体边缘骨质增生,左侧C3-5椎间孔变小。椎间隙未见明显变窄。入院诊断:颈性眩晕。行上述治疗3次后,症状明显减轻,行10次治疗后,症状完全消除,患者痊愈出院,随访3月无反复。
5 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颈性眩晕是由于颈椎钩椎关节、椎体后缘增生或椎间盘突出压迫椎动脉,使之扭曲或变窄,或刺激椎动脉旁交感神经丛而反射性引起椎动脉痉挛,造成椎动脉供血不足,出现以眩晕为主的一系列症状。颈性眩晕属中医学眩晕范畴,主因肝肾亏虚,经脉空虚,经气不足,气血不能上荣清窍,脑失所养而致。“头为诸阳之会,脑为元神之府”,《灵枢·海论》谓:“脑为髓之海……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痠眩冒。”百会、大椎为督脉要穴,督脉是沟通大脑与脊髓的主要经脉,是总督全身三阳七脉的枢纽,其中百会为巅顶之正中,别名三阳五络,故针刺百会、大椎以疏经通络,升清降浊,调气和血,使阳经气血上荣于脑,以濡养髓海而止眩。《素问·至真要大论》谓:“诸风掉眩,皆属于肝”。风池穴属足少阳胆经,是祛风要穴,又为手足少阳经与阳维脉之交会穴,既可调畅脑部脉络之气血运行,又能调整全身阴阳气血之平衡,使清阳之气上升入清窍。从解剖学上,风池穴浅层有枕神经与枕动、静脉分支或属支,深层有椎动脉,两动脉分支在肌层和硬脑膜处相吻合。风池穴可以通过对椎动、静脉神经丛的调节解除椎基底动脉痉挛,从而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2]。夹脊穴为经外奇穴,位于颈背部,夹督脉伴足太阳经而行,能畅通督脉和膀胱经经气,疏通气血,调和阴阳,在局部解剖上每穴都有相应的椎骨下方发出的脊神经后支及其相应的动、静脉丛。因此,依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理论,针刺颈部夹脊穴,直达病所,能疏通经络、气血,使局部血液循环加快,改善其周围组织营养,同时能通过脊神经和交感神经的体液调节,促进机体内能改善,使交感神经释放缓激肽、5一羟色胺、乙酰胆碱等化学介质,从而调整血流速度和血容量,使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得以加快恢复,临床症状减轻[3]。天柱穴属足太阳膀胱经穴,古称颈椎首为“天柱骨”,天柱乃擎天之柱,所以天柱穴在颈段为要穴,针刺天柱穴治疗颈椎病,疗效甚佳[4]。艾灸具有温经散寒、升阳举气之功效,使寒凝得热而散,气血得热而行,气至病所,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缓解颈肌或血管痉挛,松解局部软组织粘连,纠正椎间关节紊乱等,从而恢复颈椎正常解剖关系和生物力学平衡[5]。电针用疏密波可以直接兴奋局部组织而解除血管痉挛或改善内耳血液循环,并且在正负电极间刺激动脉周围神经丛或神经根,消除或改善椎-基底动脉系痉挛,增加脑的血液供应[6]。故温针灸配合电针不失为治疗颈性眩晕的一种简单易行且疗效极佳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ZY/T001.1~001.9-94.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
[2]高嵩,金宏柱.风池穴治疗颈性眩晕的研究进展[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1):43~44.
[3]庄垂加,阮传亮,黄聪阳.针刺颈椎夹脊穴治疗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综合征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2002,22(1):23~24.
[4]邹勇,金亚明,袁成业.风池、天柱穴位注射丹参液治疗颈性眩晕40例[J].针灸临床杂志,2007,23(3):34~35.
[5]蒋振亚,李常度.杵针大榷八阵穴为主治疗颈椎病的临床观察[J].中国针灸,2001,21(2):94~96.
[6]徐先伟,孙忠人,张殿全,等.电针治疗颈性眩晕56例临床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08,24(3):25~26.
(收稿日期:2013-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