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国式大片”之乱象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国式大片”之乱象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这些“中国式大片”在艺术和技术质量方面非常糟糕,但因为背后的资本力量,却可以一边背着观众的骂声,一边在轻蔑和不屑地数钱。

伴随着中国电影市场近年来的高速增长,银幕数量急剧增加,带来了中国电影票房的井喷。在这样一个淘金时代里,相对于前几年中国电影市场上“山寨电影”横行的局面,可能是因为市场整体的改善,有一部分山寨电影开始改头换面,乔装打 扮成“中国式大片”,在当下的电影市场上,凭借种种非正常举措,居然也能得一时之逞。

例如最近那部“古装奇谋战争大片”,虽然所有评论都一片骂声,但首周末票房居然有4800万,以至于片方有底气号称首周末6000万票房。这个数字让中国电影再次成为一个越来越接近中国男足的笑话。

如同前几年的“山寨电影”一样,这些“中国式大片”一方面题材范围非常单调乏味,几乎清一色地集中在古装历史题材;另一方面,它们在突破艺术和商业底线方面又花样百出,屡屡创出让观众目瞪口呆的新纪录。这些“中国式大片”和当年的“山寨电影”的共同点,就是他们都无视电影创作中最本质的艺术特性,企图利用市场热潮捞一笔快钱。而现在的“中国式大片”和当年的“山寨电影”最大的不同,就是当年为数众多的中小民营制片公司,实际上是被迫在资源匮乏的产业环境中选择了山寨化的道路,这些小公司因为缺乏资金、人员和市场能力,所以只能在市场缝隙中争抢蛋糕渣,而现在的一些“中国式大片”,则可以说是有预谋、有组织地开始进入市场涸泽而渔。

无论是“山寨电影”还是“中国式大片”,因为它们的出发点都是谋求利益最大化,因此它们不约而同地出现了同样的特质∶极端漠视原创性,极端漠视剧本质量,过分依赖电影明星,并在所有制作环节上偷工减料。

以上面提到的某部“古装奇谋战争大片”为例,虽然该片号称制作成本过亿,但据业内消息,该片特效费用只有区区数百万。那些看过该片的观众,现在你们该明白那些如同游戏过场动画一般的特效场景是怎么回事儿了吧?但值得称奇的是,据说该片的制作确实花了一亿左右。如果这是真的,那么肯定有人很冤。

在这样一种背景下生产出来的产品,尤其是电影产品,因为其令人惊骇的粗制滥造,它们连最基本的消费属性都不存在。对于那些“山寨电影”来说,因为它们同时也极端缺乏市场发行能力,因此大多成为影院“一日游”影片,往往匆匆上映一两天后就销声匿迹。但是对于那些掌控了巨大资源能力的“中国式大片”来说,它们虽然也在影片的艺术和技术质量方面非常糟糕,但因为这些“中国式大片”背后的资本力量,它们却可以一边背着观众的骂声,一边在轻蔑和不屑地数钱。

这种电影数量如此之多,以至于我们已经可以为它们总结出个非常清晰的模式∶砸大钱请一堆二三线明星(顺带捧一个所谓的“新人”),加上香港或亚洲成熟的制作团队(更有钱的开始请好莱坞团队了),配合国内强势的发行(往往因为幕后有院线参与投资),虚报制作成本夸大宣传,最后在国内市场回收成本乃至取得盈利(它们没能力在国际市场竞争)。

这些“中国式大片”是如此地傲慢,以至于它们都不屑于掩饰它们的愚蠢。但是它们就是能够凭借影院终端的掌控能力,屡屡在市场上获得本不应属于它们的票房成功。我们无法因为这些电影是如此地愚蠢而指责我们的观众,因为这些观众面对密密麻麻的排片表根本无从选择,业内统计超过50%的观众是随机消费者,也就是说,他们往往是到了电影院再决定看什么影片。既然看什么都是看电影,那么对于这部分随机消费者来说,他们面对这种明目张胆的愚蠢和欺诈基本毫无还手之力。那些能够在网上发出声音的观众永远是小众的,大部分观众只能选择做“沉默的大多数”。

因为愚蠢而获得奖励,在这样的一个市场上,我们怎么能够指望电影人去用心创造呢?虽然我们知道这种现象会是暂时的,但作为不幸生逢其时的观众和从业者,面对这种愚蠢和傲慢大行其道的现状,恐怕要么继续隐忍,要么拍案而起,用自己的行动去拒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