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唯才是举真明君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唯才是举真明君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我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已经二十多年,《廉颇蔺相如列传》也讲了好多遍。无论教参还是我个人的讲解,都把重点放在了廉颇和蔺相如这两个人物的身上。我们往往对勇武率直、知错必改的廉颇赞赏有加,对智勇双全、宽宏大量的蔺相如充满敬意,但我们却忽视了一个重要人物,即赵惠文王,正是他的知人善任成就了这一代名将贤相;正是他的善纳忠言使赵国转危为安。文中对赵惠文王的描写虽然着墨不多,但却足以显现出他的形象特点,说明他是战国时期一位贤明的君主。

赵惠文王(约前307年—前266年),原名赵何,赵武灵王次子,战国时期赵国的国君。在位时有蔺相如、廉颇、李牧、赵奢等文武大臣,政治清明,武力强大。

不以出身论贵贱,唯才是举明君

首先,赵惠文王唯才是举,用人不分高低贵贱,这是他作为贤明君主的突出体现。廉颇“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有战功,赵惠文王就封他为“上卿”。蔺相如本来是赵国宦者令缪贤的门客,可谓地位卑微,就连后来与之同朝为官的廉颇都鄙视他的出身,而赵惠文王却不计较蔺相如的出身,当他从缪贤的介绍中得知蔺相如是“勇士”、“有智谋”以后,马上召见蔺相如,当即委以重任,“遣相如奉璧西入秦”。由于蔺相如能够完璧归赵, “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在“渑池会”上,由于蔺相如智勇双全,跟秦王斗智斗勇,维护了赵国的尊严,赵王有功必赏,“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在《廉颇蔺相如列传》后半部分记述的赵惠文王重用赵奢的故事也能反映赵惠文王唯才是举的品格。赵奢原来是一个普通的收取田税的官吏,因大公无私,英勇善战,赵惠文王就封赵奢为马服君,官列上卿。赵惠文王爱惜人才,重用人才,堪称一代明君。

善纳忠言不独断,从谏如流为国家

其次,赵惠文王善纳忠言,从谏如流,这是成为一个贤明君主不可或缺的条件。历史上的贤君圣主大都以此闻名,比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齐威王,他听取了邹忌的意见,广纳善言,使齐国成为了一个强盛的国家;唐太宗李世民善于听取魏征的逆耳忠言,终于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赵惠文王在为秦王要以城换璧而左右为难之际,能眼光向下,虚心采纳宦者令缪贤的建议,召见蔺相如,并接受蔺相如的建议,“宁许以负秦曲”,争取了主动。在渑池会前,赵惠文王“畏秦”,不敢去渑池赴会,廉颇蔺相如进谏说:“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赵惠文王就接受了廉颇和蔺相如的意见,以国家利益为重,置个人安危于度外,毅然去赴渑池会。当廉颇送至境,与王诀曰:“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王许之。这一个“许”字,看似轻松,其实重如千钧,他关系到赵王的生死存亡,但他义无反顾,遂与秦王会于渑池。在个人安危和国家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刻,赵惠文王能虚心听取臣下的意见,以国事为重,置个人安危于度外,一位封建时代的君王能做到这一点,确实难能可贵。

冷静分析不盲从,审时度势有主见

赵惠文王的纳谏,并不是没有主见,而是经过比较分析后作出的正确选择。当秦王想以十五城和赵国交换和氏璧时,他既没有屈服于秦国的势力立即答应,也没有被秦国的胁迫而慌作一团,而是“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寻找可以出使的人;当繆贤推荐了蔺相如时,王问:“何以知之?”赵王要问他推荐的理由;当赵王接见蔺相如时,曰: “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fǒu)?”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这些都证明了赵惠文王遇事冷静、广纳善言、不盲从的特点。

由此可见,战国后期赵国之所以能和秦国长期抗衡,不仅因为有廉颇、蔺相如这样的勇将和贤相,更是因为有赵惠文王这样的明君。正是他广召天下有才之士,从谏如流,廉颇“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有战功,赵惠文王就封他为上卿才使得本来弱小的赵国在与强秦的较量中能够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