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从《北京爱情故事》看当代人的价值取向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从《北京爱情故事》看当代人的价值取向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影视作品虽然是一种虚拟艺术,但是作为社会的公众文化,在内容和主旨上都与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北京爱情故事》的热播再一次地引起了人们对于“80后”一代人的生存环境和价值取向的热议,而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入手,分析《北京爱情故事》所体现的当代人,尤其“80后”的价值取向。

[关键词] 《北京爱情故事》;人的本质;社会性;价值取向

近几年来,反映“80后”生存状态的热播影视作品层出不群, 2007年热播的《奋斗》到2009年《蜗居》再到2011年《北京爱情故事》。与前两者相同的之处是,《北京爱情故事》也是通过以“80后”一代为视角,讲述了他们在北京这座大都市里的生活和爱情,这部作品不仅通过这些人反映出了这个时代的价值观念,道德述求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态度。同时也揭示了当下中国社会在教育和经济等方面所存在的诸多症结。引发了人们极大的共鸣和热议。有人在感叹,感叹生活和艺术的如此相似,有人在批判,谩骂石小猛的丧心病狂,唯利是图,自私自利,但当大家看完最后一幕,当嘀嗒嘀的音乐再次响起时,人们沉思了,心情复杂,很无助,剧中的人物不再是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而逐渐成为一个个我,我们。在那刻也不再是爱恨,而是在思考究竟是为什么?哪里出了问题,而又是什么让我们成为今天的我们?

一、《北京爱情故事》及其影像背景

这是一部80后男女青年们乌托邦理想与现实碰撞的一部以爱情为主题的剧,较真实反映了年青一代对待爱情、面包、梦想的迷惘,奋斗,成长。就像剧里面汪峰用沙哑声音唱的插曲《再见青春》的歌词一样“再见青春,美丽的疼痛,再见青春,永恒的迷惘”,谁都有年轻过,谁都会有年少轻狂,都会有过满目的疮痍。这个故事将背景选取在北京,因为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很多年轻人缔造与遗落梦想的圣地,这部戏是深 陷城市青年们造梦人生的一个成长缩影。每一个看过的“北漂”都能在剧里找点自己的一点影子,它里面有一个最永恒的话题,那就是对爱最真实憧憬与最执著的追求。城市生活的纸醉金迷永远都是很多年轻人梦的拓荒者,也是梦的追随者,只是北京这座繁华的大都市更具代表性,所以编剧与导演选择北京。“爱情”“面包”“梦想”这三个主题永远是我们年轻人的追求,在这个奢华而迷糊的时代,这些追求同时也会显得那么苍白无力,有太多的感慨,太多对现实无奈的叹息无力的抗争,梦想与现实相互抵触,虚荣与理智的无情挣扎,矛盾永远是人生路上的绊脚石。就像戏里石小猛为了面包而放弃爱情,程锋和林夏为了爱情放弃自我,在挣扎中失去,失去中获得。在这座城市,人人都在寻找自己,找到自己的方向,找到自己的归宿。

《北京爱情故事》之所以能引起这社会的巨大反响是因为它讲述的不仅仅是浪漫的爱情,同时它还触及社会敏感的神经,通过一个个小人物,讲述了一个个“北漂”族真实的心声。这已经不再是悲亢的单音,只可能是这个令人绝望的社会中众多反抗式的沉默合音。

当今中国,电视剧所呈现和传播的文化,已经不可避免地成为当代中国最重要的文化构成之一,它以叙事的方式和观众进行交流,潜移默化地对当今社会的价值观念和文化潮流产生深刻影响,见证着我们的生活和社会的演变。《北京爱情故事》通过几位名校毕业的大学生,不同的出生背景,在北京的拼搏和奋斗,将现代人面临的现实和挑战,面对现实挑战中人们价值观,价值取向的渐变,人类在现代化文明的进程中经历了哪些被改变?程峰一个家世显赫的富二代,在母亲去世后,他的人生就没有了方向,他游戏人生,并且乐此不疲,从对一个一个女性的征服中获得存在的意义。石小猛出身贫寒,来自农村,学习奋发图强,成绩优秀,期盼着通过个人努力在北京能够找到一个自己的归宿,证明自己的价值。而归宿对他而言就是一间38平方米的房子,这所房子承载了他所有的梦想和未来。吴狄,重情重义,对金钱不屑一顾,与小曦的爱情原以为可以源远流长,但在小曦的心中爱情就是一柜子名牌的鞋子,名牌的包包,所以当小曦在面临着他和安迪选择时,毫不犹豫地选择坐上了宝马,用小曦的话说就是“我就是那种宁愿坐在宝马里哭,也不愿意坐自行车笑”那种人。导演兼编剧陈思成说:“《北爱》是一面镜子,不同的人会在这里看到不同的自己。当小曦、石小猛在作出选择的时候,我们不难发现在当今的社会,在我们的周围,小曦一类或石小猛一类的人比比皆是,当有人在鄙视这样一种选择,而有没有想过如果是你我面临的时候,我们又当如何抉择?

二、从《北京爱情故事》看人的本质和社会性

(一) 人的本质和社会性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就是需要本性社会关系的总和,应当从现实的人的社会关系的本质即通过实践去理解、界定人的本质,同时他还提出了“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而是在其现实性上,它是—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著名论断。这个的论断指明了科学地揭示人的本质的出发点和方法论。首先,人既具有自然属性也有社会属性,而社会属性则表现了人的现实本质。人的实践活动属于社会性的活动,社会是人的独特的存在形式,人的本质就只能是一种社会性的存在本质。人所处的社会关系决定了人是—个什么样的人,即人具有什么样的现实本质。其次,人的本质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而不是社会关系的某一方面。人们在社会活动和相互交往中形成的社会关系是多种多样的,要了解人的本质,不能只从某一方面或一种关系出发,必须对社会关系的各个方面进行全面考察和综合的分析。因为正是这些物质的社会关系的总和为 “人的本质”奠定了现实基础。[1]

因此,理解当代人是什么样的人也应该依据于当代的人所处的社会关系,当代人的价值取向也应依据于当代社会关系的总价值取向。个人的价值观的形成应当源于社会价值观,如果脱离了社会,自我价值观的体现便成为空中楼阁。

(二)中国现今的社会关系对价值观的影响

几十年来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所有这些变化也都在人们的价值观变化中有所体现。《北京爱情故事》故事是讲述发生在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从政治经济到思想文化价值观都在经历前所未有的震荡和变革。新事物、新思想的迅速出现,对原有的传统的价值体系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人们在面对这种历史性的变革时,必将会遇到价值的冲突、信仰危机的阵痛。“真正意义上的社会改革当代的社会决不会是一次蜜月旅行,在甜蜜而浪漫的情调中进行,事实上,改革的令人鼓舞的美好目标总是隐藏在漫长的痛苦过程之后,而‘过程’中出现的任何非理性偏差都可能导致预期目标的重大转移,使‘美好的明天’变成泡影。美好目标与痛苦过程所形成的强烈反差,极易造成转型时期普遍地浮躁与失落感,引发社会人心不停的动荡。”[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