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沐舒坦雾化吸入治疗新生儿肺炎的临床效果观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沐舒坦雾化吸入治疗新生儿肺炎的临床效果观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目的:观察沐舒坦雾化吸入对于治疗新生儿肺炎临床效果进行观察。方法:2012年5月—2013年5月期间在我院进行肺炎治疗的新生儿患者中随机选取9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中有患儿45例,采用常规的治疗方式进行治疗;观察组中有新生患儿45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增加沐舒坦雾化吸入的方式进行治疗。结果:对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分析,观察组的治疗效果要优于对照组。结论:沐舒坦雾化吸入的治疗方法可以有效缓解新生儿肺炎的症状,缩短患儿的病情,是治疗新生儿的肺炎重要方式之一,值得在临床大力推广。

关键词:沐舒坦雾化;吸入治疗;肺炎;临床效果

新生儿中出现的肺炎状况是儿科中较为常见的临床疾病,主要的表现为咯痰、发热、气促以及咳嗽等,并且容易产生呼吸衰竭、心力衰竭等并发症,是导致围产儿出现死亡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1]。患儿在临床主要是由于在气管腔里出现了大量较为粘稠的痰液,目前来讲可以有效地对患儿进行痰液清除的方法并不是太多,我们为了明确沐舒坦雾化吸入对于治疗新生儿患儿肺炎的效果,对90例肺炎的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2012年5月—2013年5月期间在我院进行肺炎治疗的新生儿患者中随机选取90例,这些患儿均经过诊断并且符合小儿肺炎中实验室以及临床的诊断标准。将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比组两类,其中观察组有患儿45例,男23例,女22例,年龄为3天—31天,平均年龄为15.6天,病程为2天—4.9天,平均病程为3.7天;对照组有患儿45例,男29例,女21例,年龄为4—32天,平均年龄为16.4天,病程为4—6.4天,平均病程为4.2天。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体重以及病情方面进行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两组患儿都给与加强常规护理,抗病毒,抗感染,保暖以及能量合剂等一系列的常规性治疗,同时对患儿使用使用抗生素以及抗病毒性的药物,例如阿奇霉素、喜炎平等等进行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使用沐舒坦进行雾化的方式,使用10毫克的沐舒坦,5毫升的生理盐水以及2毫克的地塞米松,通过氧气来驱动其装置,氧的流量为3升/分钟左右,氧的浓度为55%左右,患儿每次的吸入时间为10分钟,一天进行两次,以4天为一个疗程[2]。

1.3 疗效标准 根据治疗的效果,将患儿的恢复情况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三种情况。其中显效指的是患儿呼吸困难、气促以及咳嗽等症状以及基本消失,肺部也没有了明显湿性的啰音,在治疗后的第七天对患儿进行胸片的检查,结果显示正常;有效指的是患儿呼吸困难、咳嗽以及气促等症状较之前相比有了明显的改善,肺部的啰音也得到了减少;无效指的是患儿临床的症状与治疗之前相比较并没有出现较为明显的改善,肺部的啰音也没有减少的现象,甚至患儿的病情有所恶化[3]。

1.4 统计学分析 对于本文所得的试验数据均采用SPSS 12.0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检验,以P

2.结果

经过一定治疗两组患儿的病情都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其中观察组45例患儿中,显效34例,有效11例,无效0例,有效率达到了100.00%,对照组45例患者中,显效22例,有效17例,无效6例,有效率达86.67%,由此可以看出观察组的治疗效果要显著优于对照组的治疗效果,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新生儿主要与秋季与春季出现肺炎的症状,而患儿临床的主要症状也通常表现为呼吸困难、气促、发热以及咳嗽等等。如果新生儿出现肺炎的症状却没有进行及时的救治,将会对患儿肺部的发育造成不利的影响。而沐舒坦是治疗肺炎患儿的常用药之一,药理为对粘液进行稀释和溶解,有着良好的抗氧化的效果。可以让患儿体内出现的炎性递质合成与释放得以降低,同时也可以促进患儿体内的肺泡表面存在的活性物质得以合成。在抗生素和沐舒坦同时使用时可以发生协同的作用。运用雾化吸入的治疗方式可以把药物直接送至患儿咽喉的位置,从而达到直接并且明显的治疗效果。因此运用沐舒坦雾化吸入对于治疗新生儿肺炎起效较快,副作用少,可以直接到达咽喉的位置,对粘液进行稀释和溶解,从而迅速缓解患儿呼吸道的症状,缩短疗程,治疗效果较好,值得在临床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 张丽.对新生儿肺炎患儿是是沐舒坦雾化吸入治疗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伤残医学.2012,20(12):121-122

[2] 李俊才.沐舒坦雾化吸入在新生儿肺炎治疗中的临床观察用[J].中国实用医学.2008,03(03):93-95

[3] 陶军.沐舒坦雾化吸入在治疗新生儿肺炎中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2,06(15):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