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睡眠障碍诊疗新进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睡眠障碍诊疗新进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相关统计数据及资料显示我国大约40%人群存在各种各样的睡眠障碍情况,但是大部分都没有正确认识到这种疾病的潜在危害,医疗工作者也没有给予充分重视。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发作性睡病、失眠等常见睡眠障碍疾病如果没有及时获得诊治将会对患者身心健康产生严重威胁,而且会成为妨碍公共卫生水平的重要因素。本文首先阐述临床领域中常见的几种睡眠障碍类型,然后针对其病发机制、临床诊断、科学治疗措施等进行分析,最后总结归纳,希望能够给予临床相关工作者一些借鉴,或者帮助提升睡眠障碍疾病在我国社会上的认知度。

关键词:睡眠障碍 临床诊断 治疗措施 新进展 探讨研究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7.052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7-0056-02

伴随着各种生物研究技术方式的出现,睡眠障碍研究水平获得持续提升,睡眠规律及觉醒相关结构等基础理论逐一得到确定,推动睡眠医学走上迅速发展道路。我国临床睡眠医学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齐物论》、《晏子春秋》等文章里都涉及到失眠、睡眠、梦等现象,而现代睡眠临床研究的兴起较迟[1]。1960年,美国睡眠精神生理研究协会(APSS)召开成立大会,并制定了睡眠分期的标准方法。1972年欧洲睡眠研究会(ESRS)成立。1975年,由5个睡眠障碍中心组织联合,创刊了《睡眠》(Sleep)杂志,大大地促进了睡眠医学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工作。1987年,美国睡眠障碍中心协会与临床睡眠学会合并为“美国睡眠障碍协会”(ASDA),美国睡眠障碍协会的成立,有力地推动了睡眠障碍的诊断与治疗研究工作。1988年世界联合睡眠学会(WFSRS)成立。1994年6月,“中国睡眠研究会”与日本和印度的睡眠研究会共同于日本东京筹建和成立了“亚洲睡眠研究会”(ASRS),每隔3年举行一次“亚洲睡眠大会”(SARS Congress)。我国于2010年9月在北京召开首届全国睡眠科学技术大会,迄今已成功召开四届,每届参会人数、其他国家代表、地区专家学者及企业数量之多,表明睡眠障碍已经逐渐发展成为社会公共问题。

1 常见的几种睡眠障碍类型

临床医学领域常见的几种睡眠障碍情况如下:①长期失眠,30分钟内无法进入睡眠状态,或者容易惊醒、早醒、睡眠质量不高,经常做噩梦;睡眠时间持续减少,每天减少量在少4~6小时左右,每周发生频率在3次以上。②睡眠过多,每天睡眠时间高于9个小时,白天睡眠时呓语、磨牙、打鼾,而且嗜睡情况较严重,年龄较高患者打鼾频率较高。③不安腿综合征,患者在夜间睡眠阶段时常感觉到腿部区域有蚂蚁、虫类爬行,或者针刺现象,由此影响平稳情绪,进而引发焦虑、失眠,一般在活动后获得改善[2]。④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这是一种较为严重的睡眠障碍疾病,由于患者整夜反复打鼾、呼吸暂停、憋醒,整体睡眠质量不理想,白天头昏脑胀、嗜睡、口干舌燥、记忆力减退,这种人易患心脑血管病和老年性痴呆,呼吸暂停时间过久,还可导致猝死。⑤发作性睡眠,这种睡眠障碍疾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突然发生睡眠,而且不可抗拒,也就是说患者一旦出现发作性睡眠,无论处于任何环境或者正在进行任何工作都不能停止进入睡眠状态,这种人不能驾驶机动车、操纵机器和从事任何有危险的工作,情况严重时尽量避免单独外出。

2 睡眠障碍病发机制

睡眠觉醒周期是中枢特定结构活动的结果,这些结构包括脑干的中缝核、孤束核,它们能够诱发睡眠。位于脑桥背内侧蓝斑头部的神经元轴突被认为对维持觉醒有作用。控制生物钟的结构位于视交叉上核,能使内源性昼夜节律系统与外界的光――暗周期吻合。另外大脑皮层、褪黑素、丘脑也是睡眠觉醒周期的重要构成因素[3]。睡眠障碍疾病的主要原因是患者体内存在多种絮乱的睡眠结构,睡眠难以正常启动与维持,且有白天嗜睡等行为障碍,与其孤束核、蓝斑核、中缝核、丘脑、脑干、下丘脑泌素、褪黑素等方面发生的改变存在密切联系[4]。

3 睡眠障碍临床诊断措施

《国际疾病及有关健康问题的统计分类》(ICD-10)认为睡眠障碍主要分为睡眠失调与睡眠失常。美国《精神障碍的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DSM-Ⅳ)将睡眠障碍分为三大类:原发性睡眠障碍、与精神障碍相关睡眠障碍、其他睡眠障碍。《中国精神障碍诊断标准》第3版将非器质性睡眠障碍定义为由各种心理社会因素引起的非器质性的睡眠与觉醒障碍。包括失眠症、嗜睡症和某些发作性睡眠异常情况。

睡眠障碍与很多精神疾病之间存在密切联系,精神症状会加重睡眠障碍,其病理过程之间降低睡眠质量,而失眠则是精神症状的高危因素。睡眠障碍是抑郁症患者最常见和最突出的症状,大部分抑郁症患者都有睡眠障碍情况,抑郁症的治愈从改善睡眠障碍开始,睡眠障碍具体情况是抑郁症病情发展的重要指征。焦虑症与睡眠障碍联系密切,其基本特征是难以入睡且不能维持良好睡眠状态。患者主要受到某些事件影响,精神紧张无法正常睡眠而引发过渡焦虑情况,还可能导致呼吸急促、肌肉紧张、头晕、震颤、心悸、口干等症状。

睡眠障碍临床诊断方式有:①评估量表方式,评估量表是主治医生站在客观角度对患者睡眠障碍情况进行合理评价的一种方式,能够充分结合其症状特征、各项检查结果、相关量表评估进行全面判断,能够获取具有较高准确性的量化数据,帮助医生正确分析多种睡眠障类型[5]。②多导睡眠描记评估方式,多导睡眠描记评估方式能够获得患者最全面、清晰的睡眠相关数据,是一种可以在整夜睡眠过程中,根据需要连续并同步的监测与记录多项生理指标的检查方法。这种诊断方式首先由仪器进行自动分析,再由工作人员逐项核实,以便对睡眠的结构与进程、监测睡眠期的异常脑电、呼吸功能和心血管功能作出正确分析。③睡眠日记方式,睡眠日记诊断方式的使用步骤非常简便,可以用于临床治疗和科学研究,帮助主治医生了解患者某个阶段中的睡眠模式及其他相关情况,还可以获得患者睡眠障碍的性质、频率、强度等方面的信息,以及夜间睡眠的变化情况和使睡眠障碍持续存在的因素。主治医生通过整合这些信息,可以使治疗前睡眠障碍的严重程度变得清晰明了;可以更好了解在治疗过程中患者睡眠模式的变化;还可以较好的观察睡眠治疗的进展[6]。睡眠日记是判断睡眠障碍症状最经济实用的手段,也是目前临床上使用频率最高的措施。④活动记录仪方式,人们的主观感受同客观现象有时会存在某种程度上的差异,活动记录仪的使用同多导睡眠描记评估方式一样,可以全面记录患者的睡眠状况。

4 睡眠障碍的科学治疗方案

如果忽视睡眠障碍带来的危害且不及时进行治疗,将会为内分泌、免疫系统、心血管、神经等方面疾病的出现提供可能,情况严重甚至会直接威胁其生命安全,因此在最初发现阶段就应该积极采取有效治疗策略。

4.1 心理指导。一般情况下,睡眠障碍患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由于家庭、工作、学习等各种压力导致其精神方面受到创伤,因此必须结合其实际情况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方案,帮助脱离感情及负面情绪的影响[7]。可以要求患者家属配合来引导患者放松心情、释放压力,另外还可以通过开展讲座、视频观看等方式让患者掌握睡眠障碍相关知识。若患者在自身调节作用下无法获得理想效果,应要求心理医生协助。

4.2 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建立科学合理的生活方式,做到规律学习、工作、生活,劳逸结合。适当锻炼有益于放松精神,促进睡眠。调整饮食结构,戒烟戒酒,少饮浓茶、咖啡。临床医学最根本的治疗原则就是排除疾病影响因素,睡眠障碍的治疗也必须满足这个要求,患者应该下意识的注重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的不良睡眠行为并积极改正,例如在睡眠前服用一些具有兴奋性质的药物等。只有从源头上进行抑制,才能彻底解决睡眠障碍问题[8]。

4.3 物理及药物辅助治疗。物理治疗手段包括电针、音乐、水疗、磁疗、光疗、针灸、直流电离子导入等内容,其中光疗方式较容易开展,在特定时间内让患者处于在7000~12000Lux强光中,一般2~3天其睡眠觉醒节律就会发生相应改变[9]。如果患者睡眠障碍情况没有获得缓解,应酌情采用药物进行治疗,失眠症药物使用应满足最小剂量要求,间断服用且一周不应超过4次,疗程控制在3~4周左右,停药应逐步降低剂量,避免药物立即停止引发反弹。下面是几种临床上常用的睡眠障碍治疗药物:①抗抑郁药,主要用来缓解由于心理压力过大或其他因素引发的抑郁症失眠情况,如多虑平等,初期阶段应选择最小剂量至发挥药物作用为止,可以连续服用数月。②抗精神病药物,如氟哌啶醇、氯丙嗪等,一般用于改善精神疾病引发的躁狂症及分裂症,这种药物对缓解失眠等睡眠障碍问题也有显著疗效。③褪黑素,药物由松果体分泌而成,主要作用为调节患者生理节律紊乱,进而减轻周期性失眠症状,但是这种激素在治疗非周期性失眠方面的说法未完全统一。④抗组胺药,如苯海拉明、扑尔敏等,药物在发挥抗过敏作用时会引发嗜睡不良反应,这种药物不良反应却对失眠情况起到改善。⑤唑吡坦,这种咪啶吡啶类药物只要在正确的剂量条件下就能改善患者睡眠障碍现象,无成瘾性且不会对呼吸等循环系统产生影响。⑥苯二氮卓类药物,可以增加患者睡眠时长,减少觉醒次数及频率,是目前临床应用最多的一种睡眠障碍改善药物。苯二氮卓类药物分为短、中、长效类,去甲羟安定、咪哒唑仑、三唑仑等短效类用于难以入睡,氯氮、氯羟安定、羟基安定、阿普唑仑、舒乐安定等中效类用于易醒、睡眠浅,氟硝安定、氯硝安定、硝基安定、氟基安定、安定等长效类用于惊醒后难以入睡与早醒[10]。苯二氮类药物的优点是使用安全、起效快、耐受性好等,缺点是精神运动性损害,记忆障碍。滥用或长期应用可产生药物依赖及撤药后反跳性失眠。按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规定,苯二氮类药物作为催眠药使用不宜超过4周。

5 结束语

目前睡眠障碍在我国临床医学领域的关注力度呈现逐年增长趋势,越来越多学者投入巨大人力、物力进行相关探索并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但是在未来发展过程中这种疾病的发生机制、临床诊断、治疗措施等方面可能会受到其他各种因素的影响,仍然需要给予重视并进行深入研究。此外睡眠障碍疾病所涉及到的因素及范围都非常广泛,想要获得理想的临床治疗效果需要考虑各种各样复杂情况,并且必须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包括生活习惯、居住环境、身体条件、个性特征等方面,还需要在治疗过程中严密观察并根据各阶段影响因素的改变及时进行调整。

参考文献

[1] 赵郝锐.睡眠障碍的诊断标准与方法[J].井冈山医专学报.2009.23(2).369-370

[2] 陶名章,李慧,陈少周,李海涛.人工空气负离子疗法改善失眠患者睡眠质量的临床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11.32(2).964-965

[3] 潘集阳.睡眠调节机制及睡眠障碍分类[J].实用老年医学.2007.25(1).1023-1024

[4] 陈彦方.ICD-10非器质性睡眠障碍的分类与诊断标准在中国的应用情况与修改建议[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9.27(7).427-428

[5] 孙振晓,于相芬,孙波.睡眠障碍与抑郁症关系的研究进展[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08.33(2).642-643

[6] 臧照辉,雷志勇,陈虹,张建军.睡眠-觉醒的神经调节机制[J].国际药学研究杂志.2008.29(1).602-603

[7] 陈朱莹,何国金.失眠症的临床治疗与展望[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半月刊).2008.36(3).552-553

[8] 慈书平,包亚军,吴占敖.常见睡眠疾病基层诊断标准相关问题的探讨[J].实用医药杂志.2008(2)

[9] Zemlan FP,MulchaheyJJ,Scharf MB,et al.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the melatonin agonist beta-methyle-6-chloromelation in primary insomnia:a randomized,placebo cont rolled,cross over clinical trial.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pharmacology.2005.23(27).2141-2142

[10] Hossain,Jamil L.Ahmad,Parvez Reinish,et al.Subjective fatigue and subjective sleepiness: two independent consequences of sleep disorders. Journal of Sleep Research.2005.36(12).986-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