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麦播主要地下害虫及防治措施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麦播主要地下害虫及防治措施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近年来,随着耕作制度的改变、种植品种的多样化以及气候异常多变等多种综合因素的影响,麦播地下害虫发生面积不断扩大,危害程度逐年加重,对小麦生产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搞好麦播期地下害虫的防治,是确保小麦一播全苗的关键措施之一。

关键词:气候异常;麦播;害虫防治

中图分类号:S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9-0088-1

1 麦播主要地下害虫

1.1 蛴螬类

1.1.1 形态识别 蛴螬是鞘翅目金龟甲科幼虫的总称,俗名地蚕,其种类因地区不同而异,我省主要有大黑鳃金龟、铜绿丽金龟、暗黑鳃金龟等。幼虫体肥大弯曲近C形,大多数为白色,有的黄白色。体壁较柔软,多皱。体表疏生细毛。头大而圆,多为黄褐色或红褐色,胸足3对,一般后足较长。腹部10节。

1.1.2 为害特点 幼虫终生栖居土中,其食性杂,不但为害麦类等粮食作物,而且为害蔬菜、油料作物、棉花、林木、花卉等,喜食刚刚播下的种子、咬断幼苗的根茎,断口整齐,常造成缺苗断垄或幼苗枯死。成虫则喜食农作物、林木的嫩芽、叶和花器。

1.1.3 发生规律 蛴螬每年发生的代数因种类、地区不同而异,一般1年发生1代,或2-3年发生1代,长的5-6年发生1代。蛴螬共3龄,1龄、2龄期较短,3龄期较长。活动为害主要与土壤温度、湿度、土质、耕作制度有关,其活动最适土温14-20℃,当10土温高于25℃时,则逐渐向深土层转移,秋季土温下降到其活动适宜范围时,再移向土壤上层为害,因此,春、秋两季为害最重。其耐湿性强,水浇地、雨量充足年份发生较重,但如过湿,也能降低卵的孵化率,且幼虫易死亡,最适土壤含水量13-20%。粘土、粉砂土中发生较重,砂质土壤中发生较轻。常以幼虫或成虫在土中越冬。

1.2 蝼蛄类

1.2.1 形态识别 直翅目蝼蛄科,俗名拉拉蛄等,在我省为害较重的是东方蝼蛄和华北蝼蛄。成虫:东方蝼蛄体长30-35mm,体瘦小、灰褐色,腹部末端近纺锤形,后足胫节背面内侧有刺3-4个;华北蝼蛄体长36-55mm,体肥大、黄褐色,腹部末端近圆筒形,后足胫节背面内侧有刺1-2个或消失,腹部末端有较长尾须1对。若虫:东方蝼蛄共6龄,2-3龄后与成虫的形态、体色相似;华北蝼蛄共13龄,5-6龄后与成虫的形态、体态相似。

1.2.2 为害特点 蝼蛄终生在土中生活,以成虫和若虫咬食新播下和刚发芽的种子,一头成虫有时一次可吞食20-30粒种子,也常咬食根部及靠近地面的幼茎,使被害植株根部呈乱麻状,造成缺苗断垄。还可在土壤表层穿行形成纵横交错的隧道,使幼苗根须与土壤分离,失水干枯而死,这种为害方式常引起幼苗成片死亡。

1.2.3 发生规律 华北蝼蛄约需3年完成1代,东方蝼蛄1-2年发生1代,蝼蛄全年活动过程分冬季休眠、春季苏醒、出窝迁移、猖獗为害、产卵越夏、秋季为害6个阶段。一般春季气温达8℃时,开始外出活动,秋季气温低于8℃时,停止活动。成虫昼伏土中,夜间活动,夜出活动一般以21-23时为高峰。具有趋光性、趋化性、趋粪性、趋湿性。东方蝼蛄更喜潮湿,多集中在沿河两岸、池塘和沟渠附近腐殖质较多地块,当10-20深处土壤湿度接近或超过20%时,活动为害最重,适当的降雨量有利于蝼蛄的钻窜,但若雨水过多,土壤含水量达到饱和时,也影响正常活动。以成虫或若虫深入土中越冬。

1.3 金针虫类

1.3.1 形态识别 鞘翅目叩头虫科幼虫的总称,俗名铁丝虫、钢丝虫等,田间常见的有沟金针虫、细胸金针虫、褐纹金针虫3种,其中以沟金针虫为害最重。幼虫体长20-30mm,金黄色,体扁平,较肥大,背面中央有一条细纵沟,体表被有黄色细毛,尾端分为尖锐而向上弯曲的二叉,每叉之内侧各有1小齿。成虫体黑褐色,密被黄色细毛,前胸发达。雌成虫体长14-17mm,体形较扁,触角短,呈锯齿状。雄虫体长15-18,体形较细长,触角长,呈丝状。

1.3.2 为害特点 金针虫食性杂,幼虫长期生活于土壤中,主要为害禾谷类、薯类、豆类、棉花、蔬菜和林木幼苗等,取食刚播种下的种子、食害胚乳使不能发芽,为害幼苗须根、主根及茎的地下部分,被害部不整齐,使植株枯萎而死,造成缺苗断垄,甚至全田毁种。还可蛀入块茎和块根,引起病原菌入侵造成腐烂。其成虫叩头虫在地上活动时间短,仅吃一些禾谷类和豆类等作物的绿叶,为害较轻。

1.3.3 发生规律 沟金针虫一般2-3年完成1代。其活动主要与温度有关,一般3月中旬10地温达6℃时,幼虫和成虫开始活动,4月上中旬为害形成第一次高峰,6月10土温达28℃以上时,沟金针虫潜至深土层越夏,9月下旬至10月上旬土温下降至18℃左右时,幼虫又上升到表土层活动,并形成第二次为害高峰。适宜的土壤湿度为15-18%,通常,干旱时为害减轻,多湿时为害加重。在间作、套作、种植多年生作物的地块或荒地,由于犁耕次数少或长期不能翻耕,为害往往较重。常以幼虫或成虫在土中越冬。

2 防治指标

蛴螬、金针虫每亩1000头,蝼蛄每亩100头。

3 防治措施

3.1 农业防治

3.1.1 精细整地 耕翻能使地下害虫遭受直接的机械损伤,也能将土中的蛹、幼虫、成虫或卵翻至土表,使其遭受天敌和其他不利自然因子的侵袭而死亡,仅耕翻可降低次年虫量15-30%。

3.1.2 轮作倒茬 采用合理轮作、调整茬口,可减轻地下害虫为害。如多年小麦连作或小麦-小麦-大豆轮作、连续多年种植苜蓿的地块,金针虫发生重,前茬作物为大豆或大豆间套作、花生、甘薯的地块,蛴螬为害重。

3.1.3 科学施肥 根据自身土壤肥力情况,施足底肥,重视氮、磷、钾的配合,增施腐熟粪肥,能改善作物的营养条件,提高抗虫能力;同时,能改良土壤性状,恶化土壤中害虫的生存条件,直接杀死蝼蛄、蛴螬等地下害虫,减轻为害。

3.1.4 适期适量播种 根据品种特性、地力水平和当地气候条件,在适播期内做到精量足墒下种,促进麦苗早发,培育壮苗,提高麦苗自身抗逆能力,可有效减轻地下害虫为害。

3.2 药剂防治

3.2.1 药剂拌种 用50%辛硫磷乳油按药:水:种=1:50:500比例拌种,拌种后堆焖3-4小时,晾干后播种。

3.2.2 土壤处理 对前茬地下害虫发生比较严重的地块,除用药剂拌种外,每亩用辛硫磷颗粒剂2.5-3公斤,对细土25-30公斤,犁前均匀撒施地面,随犁地翻入土中。

3.2.3 毒饵诱杀 每亩用50%辛硫磷200毫升加水0.5公斤拌3公斤饵料(麸皮或玉米糁)制成毒饵于犁后耙前撒施,撒后深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