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在创新中传承新加坡戏曲艺术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在创新中传承新加坡戏曲艺术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本文着重回顾并阐述了新加坡戏曲学院近十多年来在创作、编导、表演上,如何以创造性的方式对传统戏曲艺术推陈出新,以及在创新传承戏曲艺术的理念与形式。新加坡戏曲学院自成立以来,在国内外戏曲文化交流活动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并以培养地方戏曲演员,研究地方戏曲为己任。此外,戏曲学院在戏曲创作上也走出了新路子。近年来,学院主要创作了以下六类题材的剧目:历史故事、神话故事、童话故事、民间传说,取材自文学名著改编成折子戏,另外还有原创的现代戏。编剧方面,主要遵循三个美学原则:剧本编写必须以演员为中心,展现行当艺术;浅显易懂,以求获得跨文化、跨语言的演出效果;强调意境营造,篇幅适中,排除复杂布景,讲究换场流畅。

关键词:华族;新加坡戏曲;戏曲学院;传承;创新;题材;编剧;表演;跨文化;跨语言

中图分类号:J805文献标识码:A

华族戏曲在新加坡有近180年的历史。至今能看到的最早的文献是1842年美国远征探险队的司令官查里斯威尔基斯(Charles Wilkes)舰长的《航海日志》,①1842年1月19日,威尔基斯舰长写道:“戏曲表演同时间在多处举行,演出是免费供人观看的。”根据苏瑞福的《新加坡的人口》的资料显示, 1824年在新加坡总人口只有10,683当中,华人有3,317人。到了1836年,华人数量(13749)开始超过马来人(12487) 。②1840年,华人高占总人口(35,389人)的百分之五十了。随着华商与契约华工逐渐增加,民间节庆祭祀需求的出现,酬神戏便应运而生。在泰国已经活跃了一段不短的日子的潮剧戏班,也纷纷南下。③其他族群,也应节庆的需要,邀请他们熟悉的粤剧、高甲戏,临时搭建的露天舞台演出。然而,随着生活的改善、审美需求的提高,酬神戏渐渐不能满足观众的需求,向观众收费观赏演出的戏院,也就应运而生。梨春园、普长春戏园、庆升平戏园和怡园,先后在19世纪80年代,成为华人聚居的牛车水一带的最佳娱乐场所了。

华族戏曲随着新加坡的政治、经济的发展,走过了百多年的漫长历史之旅。经历过战前与20世纪50年代两个辉煌时期后,又迎来了20世纪70年代本地制作的电视戏曲片的热潮。从20世纪70年代,新加坡开始逐步摆脱了仅仅依靠转口贸易的局面,日益走向富裕。在1965年后至2000年的35年间,新加坡经济平均增长8%以上。人民生活水平迅速上升,城市发展的规划及都市化,政府的语言政策的改变,④娱乐形式的多样化,给华族戏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及至80年代,尽管来自中国的知名院团相继南来,曾经带来一番热闹,庙会的酬神戏却门前冷落每况愈下,再也没有往日的那种万人空巷的盛况。

因此,政府与有识之士开始努力,自1978年以来,以不同的方式筹划活动,企盼在新加坡已经有百年历史的戏曲艺术,得以传承。这包括了官方主办的“芳林公园戏曲演出系列”⑤、“传统戏剧节”、新加坡戏曲学院主办的“薪传戏曲汇演”,韭菜笆城隍庙的百日戏曲大汇演、凤山宫的“九皇爷诞辰潮剧汇演”等推广活动,在不同程度上有效地扩大观众群。加上国家剧场信托局、牛车水人民剧场基金会、滨海艺术中心等半官方机构,自1979年在国家剧场、加龙剧场、人民剧场等演出场所主办中国著名戏曲院团来访,在提升了戏曲欣赏水平方面,取得可观的成绩。

目前,新加坡有近70个非盈利的业余戏曲团体。这些由戏曲爱好者组成的单位,有些历史悠久根基稳固,如建立于1912年的余娱儒乐社。也有附属于人民协会的组织如麦波申C区居委会潮剧组,票友们热情燃烧。这些大大小小的民间组织,有数目不等的来自社会不同阶层、年龄层的戏曲爱好者,对自己喜爱的剧种,一心一意地学习、欣赏、推广。百年来新加坡戏曲界建立了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优良传统。他们通过邀请来自中国不同省、市的专业导演、教师、演员,为他们培训演员、排戏、配乐、演奏等等。协助提高了本地业余戏曲团体的演出质量。创立于1982年的敦煌剧坊,更创立了与中国团体合作演出的先例,如请广州红豆粤剧团的主要演员与龙套演员,和该团演员同台演出。最近几年,不论粤剧、潮剧、粤剧、京剧、琼剧,都有这类中、新专业与业余演员合作演出的模式。自1990年代以来,来自中国戏曲院团的专业演员落户新加坡,在这里开班授课,培训业余演员,帮助他们在艺术上成长。限于篇幅,本文不展开这方面的讨论,而着重于回顾与阐述新加坡戏曲学院,近十多年来在创作、编导、表演上,如何以创造性的方式,推陈出新,在创新中传承戏曲艺术的理念与形式。

一、新加坡戏曲学院的宗旨

新加坡主管文化事务的政府部门,自1959年自治以来,几经变迁。最早由文化部推动文化艺术活动。之后,曾有社会发展部主管,近年,负责文化艺术活动的是隶属于新加坡新闻、通讯及艺术部的国家艺术理事会,简称艺理会。成立于1991年,它是主导新加坡艺术发展的法定机构。其宗旨是将新加坡发展成为具有特色的国际艺术之都,并以培育艺术人才、促进艺术发展,让新加坡人以丰富的精神生活为工作使命。新加坡戏曲学院就是在艺理会的倡导下,于1995年成立。林国城被委任为学院董事局主席,蔡曙鹏为创院院长。它是一个从事培训及研究的教育与学术机构,有着普及和提高戏曲的双重任务。它也积极促进国内外戏曲文化交流活动。其宗旨为:

1.努力引导青少年欣赏与认识地方戏曲

2.积极培训新一代地方戏曲演员

3.发展有新加坡特色的创作剧目

4.广泛融会与吸取其文化传统精华,以丰富华族地方戏曲

5.提供专业训练与开展研究工作以提高本地地方戏曲水平

6.积极与本地艺术团体合作,开展教育性节目与创意性活动

7.通过地方戏曲开拓新加坡艺术的国际舞台

自戏曲学院自成立以来,积极到校园推广戏曲活动。由于教育部不鼓励学生讲方言,绝大部分的校长,比较愿意让学生学习黄梅戏或京剧。他们认为这两个剧种的念白,比较接近华语。学院在教学、创作与推广三个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更多次带领学员,组团参加在芬兰、德国、荷兰、意大利、摩纳哥、美国、加拿大、中国、韩国、日本、印度、印尼、泰国、马来西亚、伊朗、孟加拉等国演出,让更多不同国家的观众了解黄梅戏、粤剧、粤剧、潮剧、歌仔戏。

新加坡戏曲学院需要开设戏曲课程、又要从事艺术创作与演出,同时开展学术活动,是个三合一的个体。主张在创作题材方面创新,在艺术形式上创新,在表、导演方面创新、在促销方式方面创新,发展有新加坡特色的创作剧目。其中最紧迫的任务是培养新的观众,包括非华族的戏曲观众。而且努力开拓跨文化的戏曲创作,通过交流活动,在海外推广华族戏曲,这些跨文化的创作剧目,形成新加坡戏曲创作的一大特色。

二、题材上的创新

在校园推展戏曲活动是新加坡戏曲学院的工作重点。活动内容分两方面。一是为中、小学生演出,一是教导中、小学生演戏,一是培训演员,教青少年演戏。对于不曾看过戏曲演出的青少年,给学生演出《四郎探母》的《坐宫》或《锁麟囊》这类唱功戏,显然不适合。加上大部分学校要求演出有完整的故事、而又不要超过30分钟的戏,要在传统戏中挑选这样的剧目,就难上加难。经过再三研究之后,学院决定自编剧目,争取赢得未曾接触戏曲的年轻观众的支持。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戏曲学院的演出队,决定在演出前,为观众做戏曲赏析的讲解,帮助小朋友们注意看戏的看点、品味戏曲的音乐、唱念做打的优美。开课教他们演戏,也必须创作他们感兴趣的剧本。基于以上考量,这些年来,我们创作六大类的剧目。即是历史故事如《郑和》、《屈原》等;神话故事如《哪吒闹东海》、《罗摩衍南》、《摩诃婆罗多》⑥等;童话故事如《夜莺》、《老鼠嫁女》、《灰姑娘》等;民间传说如《花木兰》、《红山的故事》等、取材自文学名著的有《聂小倩》、《野猪林》、《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等;以及现代戏如《黄金万两》、《烈火真金》、《新民的故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