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淄博传统民间工艺文化发展原因的调查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淄博传统民间工艺文化发展原因的调查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民间工艺乃传统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发展历程几乎同步于人类历史进程。山东淄博是齐文化发祥地,传统文化资源丰厚。今以山东淄博民间工艺为例,进行涵盖自然地理与社会历史多项因素的研究,目的在于通过探索其演进路径,以历史考据的方法总结其发展规律,以古鉴今,引发传统民间工艺文化资源现代化的当代思考。

关键词:淄博;民间工艺;自然地理;社会历史;传统文化资源

中图分类号:J5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3)08-114-2

传统民间工艺既是个体行为亦是社会现象。民间工艺的发达得益于劳动者个人心理特征。相较于西方文化沉醉于极度肉体感性生命而强于极限体育活动,抑或沉醉于极度精神理性而长于系统科学构建,中国文化从来都是游走在感性与理性两极之间寻求“阴阳平衡”。知足常乐的感性诉求和经世致用的精神理性导致绝大多数中国知识分子重实践而轻思辨,所以古代有精确测算的圆周率却无法构建思辨见长的几何学理论体系。相反地,正因此恰恰成就了中国文化中发达的艺术与工艺分支。在理性与感融地带,中国古人“艺术地”思维并活动着,修身养性的琴棋书画对立于艰涩玄虚的逻辑、数学,因此中国古代科学活动在很大程度上被“工艺化”了,比如传统“四大发明”的工艺性稀释了深刻的科学性。民间工艺是文化的又是历史的,其发展动因体现出自然属性与社会历史的双重性。

一、淄博民间工艺文化发展的自然地理条件的调查研究

早在远古时代,山东淄博一带就出现了东夷海岱文化以及后来对中华文化产生深远影响的齐文化。在秦早期,齐国盛世时,其疆域极为广阔,它“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将山东省东部沿海以及黄河下游全部囊括在内。太公初封于齐国“以齐地负海泻卤,少五谷而人民寡,乃劝女工之业,通鱼盐之利,而人民辐辏。”另有记载:“昔太公封于营丘,辟草莱而居焉,地薄人少,于是通利末之道,极女工之巧。”可以看出,齐国初期它的自然条件是非常恶劣的,阻碍着农业发展。统治者才推出一系列政策措施,因地制宜的发展渔业、盐业及纺织业等,发展工、农、商业,增加人口,壮大国力。淄博处在山东中部,却仍然可以称得上四方辐凑,交通上,它不但与山东全境相通,而且还连接着华北各地,也与河南、江苏、安徽等省相连接。交通极为便利。这样的便利使它在信息、技术、人才、原材料、产品的流通上获得了极大优势。

二、对淄博民间工艺文化发展历史社会原因调查研究

伴随文明程度的提高,统治阶级领下的经济、政治、宗教、风俗文化等成为自然地理因素之外又一类影响民间工艺文化发展的历史社会原因。

(一)经济方面的原因1.经济政策的鼓励

经济政策是一个总体概念,包括经济衰退时的复苏型政策、促进经济发展的推动型政策,经济退步时鼓励型的政策和引导经济转型的导向型政策。

太公初封于营丘,为壮大“地泻卤,人民寡”,“方不足百里”的齐国提出 “修政,因其俗,简其礼,通工商之业,便鱼盐之利”。桓公时管仲为相延续“抟本肇末,通商惠工”的政策,提高“四民”之“工”者地位,借助“工商食官”之名以稳固的政府采购举措刺激手工业的发展。

2、工匠制度和劳动关系的制约

先秦及秦汉时期,手工业的经营模式以官营为主,兼有贵族经营、乡绅私营和家庭手工作坊几种,并延续至明清,各个朝代工匠制度和劳动关系必然影响到民间工艺状况。

3、 繁荣商业的刺激

在我国,自古以来就“重农轻商”,战国时期,百姓“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不能交换手工制品,只能自用。春秋时期,“百工居肆,已成其事”, “凡建国,佐后列市,设其次,置其叙,正其肆,陈其货贿。” “肆”就是市场,也就是说可以流通。

(二)社会方面的主要原因

1.明初大移民导致异地文化传播与融合

许多不是本地的民间工艺就有可能伴随移民而来到这里。如淄博琉璃工艺。《博山孙氏族谱》:“吾族原籍枣强,洪武三年,祖克让迁居州府南一隅,后又迁居笼水(即今博山之孝妇河)……应内宫监青,造珠灯、珠帘,供用内廷。”可见著名的孙氏琉璃世家来自于山西。

2、社会风尚引导民间工艺潮流

民间工艺既是同时代主流社会风尚的产物亦是其客观表现和铭记。历朝历代自有其标志性时尚,观淄博民间工艺发展史仅以春秋战国及民国初期作为典型。

“各门艺术都或多或少的是民族性的,与某一民族的天生自然的资源禀赋密切相关”。民间工艺成为最具民族性的民间艺术,这从其起源与发展过程中对于本土自然地理条件的直接相关性便可见一斑。然民族特性也绝非一成不变的静态趋势,在不同民族、不同区域之间经济与文化交流的不断推进中,民间工艺的审美意识亦在相互影响中渗透、融合,比如移民对于民间工艺文化的传播与整合。

传统民间工艺,他们是相同时代下主流社会风尚的产物,也是客观现实表现的铭记。历朝历代自有其标志性时尚,观淄博民间工艺发展史,以春秋战国及民国初期作为典型。

参考文献:

[1](清)魏源.海国图志・序言[M].长沙:岳麓书社,2011.

[2]山东省长公署.山东第一次物品展览会审报告书[M].上海:商务印书馆,1915.

[3]实业部国际贸易局主编.中国实业志之山东志[M].台北:宗青图书出版公司,1934,12.

[4](民国)林修竹.山东各县乡土调查录[M].济南:山东省长公署科,1919-1920.

[5](清)富申修,田士麟纂.博山县志,参见中国地方志集成之山东府县志辑[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

张晓,女,山东淄博人,学士,讲师,现为淄博职业学院工商管理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