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法制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法制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必须将学科教学内容与法制有机结合起来。教师要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在教学中恰当地找到切入点,潜移默化地进行法制教育渗透。

【关键词】语文教学;法制教育;渗透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B

、教育部、司法部、全国普及法律常识办公室制定的《中学生法制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将法制教育与学校学科教学相结合,渗透到相关学科教学中;各级教育活动相结合,融入到教育活动中;与必要的专项教育相结合,形成多角度、宽领域、复合式的法制教育格局”。我国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学语文,就是学做人。”语文学科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健全的法制素质也是其中之一。这些都要求新课改时期的语文教师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单纯的语文知识机械传输层面上,在充分挖掘教材里面的法制教育因素,适时适度,结合实际巧妙地渗透法制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通过法制教育与语文学科科学的融合,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学科知识和法律知识的双丰收。个人认为在语文教学中,结合学科特点,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

一、通过词语触及法律知识

在语文教学中,对某些词语的解释不妨尝试用法制的视角来进一步解释分析这些词语。如在讲解“赡养”一词时,可以将“抚养”与之相结合比较讲解,并告诉学生由父母抚养孩子成人是每个未成年子女的权利,父母有抚养孩子成人的义务;而赡养老人是每个子女的义务,同样父母有让子女赡养的权利。权利和义务是对等的,在享有某种权利时就必须承担对等的义务,世界上不存在不承担义务的权利和不享有权利的义务。通过对“赡养”、“抚养”两个词语法律角度的讲解,不但能使学生对两个词的区别更明晰,而且使学生对权利、义务的相对性有初步的认识。另如在讲解“以牙还牙”一词时,不单单地只向学生教授“比喻使用对方使用的手段还击对方”,可以对该词产生的时代背景作进一步的解释,告诉学生在古代法制不健全的社会,这种手段有时是合情又合法的,在专制的社会以暴制暴的方法对维护封建专制起着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在如今法制社会,以牙还牙、以暴制暴的行为是不可取的,如果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不能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方式去维护自己的权益,应该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这样的词语不胜枚举,对于语文教师来讲,关键是看你能否从某一词的法律视角找到切入点,如若能很好地掌握,可以说法制教育与学科教育的结合就能达到处处、时时的境界了。

二、依托课文渗透法律知识

课文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阵地,通过课文向学生灌输法律知识自然是最直接快捷而有效的途径。例如,在讲《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时,我们可以告诉学生,鲁智深三拳打死镇关西从文学角度来看写得是酣畅淋漓、痛快至极,体现出主人公嫉恶如仇、惩恶扬善的侠义精神,这种“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的行为在封建社会“有理无法讲,有冤无处申”的背景下,有其存在的必然性、需求性和合理性。然而,文学作品对学生潜移默化的作用远远大于空洞的法律条文,作品中许多类似行为的描述对于世界观、价值观处于形成期的中学生来说,难免会误导学生漠视社会秩序和法律的错误观念。语文教师应指导学生在欣赏《水浒传》这类文学作品时,学会用批判审视的眼光解读这类文学作品,做到“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语文教师还可以从这篇课文引申开来,举出社会上存在的个人惩治违法违纪人员的行为,如大家一起逮到了小偷,怎么处理,是先将他打一顿,再送公安机关,还是直接扭送到公安机关;或者举例自己的朋友受到了欺负,出于哥们义气帮朋友出口气的行为的对错等假设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当然,中学语文教材中像这样的课文并不多,但只要深入挖掘,刻意领引,便可以随时抓住课文中的点滴细节向学生灌输法律知识,做到法律与学科教学的渗透

三、延伸课堂拓展法制教育资源

语文教师可以延伸课堂,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为学生创设浓厚的法制氛围。如在教授《孔乙己》一文时,对于文中讲的“孔乙己偷窃,丁举人打他”这一情节,可以启发学生的兴趣,试让学生以现代律师的身份替孔乙己诉状、现代法官的身份对打人一事作出判决。如在讲授《威尼斯商人》一文后,可以向学生简单地介绍西方的法律体系,并和我国的法律体系比较,结合英美电视剧里所反映出的英美法系国家的审判形式,让学生初步了解中西方法律体系的差异;也可以组织模拟庭审活动,由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做到有审判员、公诉人、辩护人、被告、证人等,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锻炼了语文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也对法庭的审判有了更形象、直观的认识,从而增加学生们的法律知识。

四、联系生活挖掘更多的教育资源

语文教材中的词语、课文能帮助学生树立法制观念,那么,课本外的法制能否反过来推动学生语文学习水平的提高呢?答案是肯定的。只要语文教师善于从生活中挖掘法律资源,就能汲取有助于学生语文学习能力提高的更多营养。语文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阅读《宪法》、《民法》、《刑法》、《教育法》等法律条文,让学生仔细阅读、认真领会法律语言的准确性、条理性、间接性及法律条文的严密性。利用这一语言特点,指导学生说明文的写作,从这一点可以说法律条文是学生学习的最佳助手之一。众所周知,初中生经常写记叙文,这样就养成了大量运用渲染、铺排、夸张等细节刻画方面的写作习惯,而这种写作习惯到了高中阶段在议论文、调查报告等应用写作方面都是不妥当的。语文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阅读法院判决书、辩护词等法律文书,让学生在阅读中懂得,在特定文体中的叙事要做到客观、准确、简洁、明了,法律文书的作用是大有裨益的。语文教师在习作教学中可以引入法制事件,诱发学生思考、分析、比较、总结。如《今日说法》、《道德观察》等法制栏目,之所以深受观众的喜爱,不仅是他们能贴近生活、普及法律知识,而且它们每期的节目都有一个好标题,每个标题都是对本期节目所讲述的法律事件内容的深度概括。这样,语文教师就可以利用这些媒体资源向学生传授作文拟题技巧的知识,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的习作水平,更重要的是能够让学生了解尽可能多的法律案例,从而强化学生们的法律意识。

总之,语文学科不仅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而且还担负着健全学生法制意识的任务。法制教育是德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语文教学在完成德育任务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有理由也应当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开动脑筋,寻找办法,利用语文教学这个课堂,渗透法制教育,提高学生的法制素质,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