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马克思主义人学视角下的人本管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马克思主义人学视角下的人本管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自管理学诞生以来,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的价值日益突显,人力资源管理逐渐成为管理学主流。但21世纪的管理要进一步超越人力资源管理,树立真正“以人为本”的理念,从总体上、动态上、从“人本”精神层面去挖掘人的群体创造力。这在本质上符合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从马克思主义人学角度阐释人本管理,有利于正确把握其科学内涵和做好现实中的管理工作。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人学;人本管理;人的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5-0234-03

在人类历史的初期,管理是不存在的,那时只存在人与人之间的简单协作。随着社会生产的不断发展,才逐渐开始产生了管理的概念。“管理产生的本源是众人的一种委托,由此所衍生的所谓权利,也是为众人服务的一种责任。”人作为管理活动的中心,面临着在管理活动中被如何看待的问题,经历了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

一、从物本管理到人本管理——对人性认识的不断发展

(一)“物本管理”的时代背景和特征

20世纪初工业化早期,典型的企业组织形式是“资本雇佣劳动”,此时的管理者只关心工作效率而不关心人的需求,认为人的行为是为了追求本身的最大利益,工作也仅仅是为了取得经济报酬。在这种背景下,形成了以泰罗为代表的科学管理理论。科学管理思想针对的是目标任务的快捷完成,强调人之于物的配合性,因而在对人的管理层面上,较少考虑人性和人的需求,更多的是把人当作一种提高生产率的劳动手段和生产工具。

在人性层次,科学管理时代的管理思维明显倾向于一种“经济人”假设,这种人性假设认为人只有生理和安全方面的需求,追求的则主要是物质和经济利益,其一切行为都是出自这两方面的动机。因为泰罗所处的时代,虽然科学技术和生产力较之过去有了很大的进步,但其水平仍然不高,人们普遍还未解决温饱问题。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人对物质和经济的追求必然高于精神方面的需求。

(二)人本管理的产生和发展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频繁发生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在这种情况下,哈佛商学院的艾尔顿·梅奥等人进行了著名的“霍桑实验”,其研究结果表明,影响工厂生产效率的重要要素是人,是在集体工作的过程中实现持久的合作与协调。基于这一认识,梅奥提出了“社会人”假设,即在承认人有追求经济利益一面的同时,认为人更重要的是社会和心理方面的需求。人工作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满足自己和家人的经济利益,同时更多是为了通过工作的方式满足自己的社会需求。

20世纪50年代,管理学逐步将研究重心转移到人的要素上来,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马斯洛对人的需要的分析。马斯洛把人的基本需要分为经典的五个层次,从低到高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感情和归属需要,地位或受人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的人类需要动机理论比较好地解释了人类的行为,也为工业革命以来管理思想和重心的改变作出了比较完美的解释。

20世纪70年代以来,管理权变学派代表人物沙因、莫尔斯、洛希等人针对于当时管理实践中面临的复杂问题,又提出了“复杂人”假设。复杂人假设认为,无论经济人假设还是社会人假设,都有其合理的一面,但都不适用于一切人。人性是复杂的,在复杂的、不断变换的环境中会表现出不同的人性来,并不由某一单独的方面决定。

20世纪80 年代以后,特别是20 世纪90年代以来,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新技术革命突飞猛进,“知识经济”、“虚拟经济”等新经济形态层出不穷,以全球化为时代背景的战略竞争大有势不可挡的趋势。在这种背景下,知识、技能、智力等生产要素在生产中的地位超过了物力,物支配人转变成人对物的支配。企业生产经营的成功与否较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投入的人力资源状况。至此,企业家在管理过程中开始真正地重视人的因素,不再只把人当作管理的对象和工具,而是把人当作管理的根本,让管理成为实现人的发展的必要手段。

二、人本管理的内涵

从本原上来讲,“人本主义”是针对“资本主义”提出的。早期的企业都是以资本为中心建立起来的,资本积累和扩大再生产是企业谋取更多的剩余价值的最主要手段。因此,这一时期的管理是以“资”为“本”的。然而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进步,尤其是20 世纪50 年代以后,人对企业生产率的贡献越来越大,于是,“人本主义”就逐渐地取代了“资本主义”在企业中所占的主导地位。现代企业人本管理的核心是:对企业中的人应当视为人本身来看待,而不仅仅是将他们看作一种生产要素或资源,即尊重人,关心人,发展人,激发人的热情,满足人的合理需要,保证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在深层次上,人本管理就是一种如何看待人的管理哲学。

与传统的人事管理不同,现代企业中的人本管理不仅仅是解决劳资矛盾,或从事一些经验性、低档次的人事关系处理工作,而是强调战略性、资本运营性、全员民主性和专业技术性。具体来说,就是要为人的成长和发展营造一个有力的制度与环境,鼓励其参与组织决策及组织目标的制定,设计和安排有吸引力和富于挑战价值的工作等。

而人本管理所蕴含的“以人为本”的境界应该比如今人力资源管理中所提倡的程度更高,是能够在实践中真正把“人当做人”的更高境界的管理信念和思想。其所信奉的“人性”是一种主体的人,不仅在客体、器物、手段、工具乃至资源、资产和资本的层面来看待人,而是更高境界地在主体意义上审视人的价值,在更宽泛的意义上研究讨论有关“人的问题”,特别是要超越传统管理中对人的观念,在更加广阔的社会组织层面上去认识和发展人性。

三、马克思主义人学视角下的人本管理及其实践

在马克思看来,人是自然界最可宝贵的,具有最高的价值。人自身就是终极目的和最高的价值存在,人是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目的。马克思摒弃了简单、抽象、片面的人性描述,从经济关系入手,深入分析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进而上升到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层面,与西方主流管理哲学对人的概念相比,马克思对人的认识充满了辩证性,社会性和历史性,充满了人文关怀。

(一)人的本质与人本管理

马克思主义人学认为,人的本质通过人的三种属性表现出来:人的自然属性、人的社会属性和人的精神属性。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重点集中在人的社会属性。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深入研究了人的社会关系,用人的社会存在来代替人的类存在,用人的社会关系来说明人的本质。

为了进行生产,人们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劳动创造了人,每个人一出生便置身于一定的生产关系中,所以必然会受到各种社会关系的影响,因而人的个性是由社会性决定的,个性的发展也依赖于社会提供给个人的实际可能性。这就意味着,在人本管理过程中,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的结合是可能的。

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深刻阐述,为组织的人本管理奠定了前提和基础。首先,应当正确而全面地理解人的本质。人并不是生产的机器和劳动的工具,而是自然、社会、精神三种属性一体的人,是一种目的性的存在,而不是手段性的存在。其次,要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人,一切的管理活动都应当有利于人的发展。再次,要尊重人的个性差异,由于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人必然具有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使得每个人都具有自我选择,自我创造的权利,因而在管理过程中重视人的差异性是非常必要的。

(二)人的主体性与人本管理

人的主体性是指主体对客体的主导地位及对客体能动性的认识和改造的特性。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的作用,而人则是实践活动的主体,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创造性、能动性和自主性等,均可视为人的主体性的内涵。

首先,人的能动性是与动物的被动性相对而言的,选择是人类能动性的重要表现。重视人的主体性,很大程度上就是要重视人在主客体活动中的自主选择性。其次,创造性是主体能动性的最高表现,如果说能动性是对现实的选择,那么创造性则是对现实的超越。最后,自主性是人的主体地位的体现,正因为具有自主性,人才能够发挥能动性和创造性。

根据人的主体性特征,在实施人本管理过程中,人应当从传统的管理客体转变为管理主体,每个人都应该是管理活动的真正主人,这就要求组织实施内部成员的自我管理,即组织首先承认人的主体性及其特性——自主、自为、创造和超越性,根据人自身的个性、专长和发展需求并结合组织目标,最大限度地充分授权,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潜能,这样组织成员才会积极而主动地参与到人本管理的一切活动中去,并在工作过程中发挥其聪明才智和创造性,在个人自我实现的同时完成组织目标,使个人和组织最终走向统一,这才是管理的最高境界。

(三)人的需求与人本管理

需要是人的活动的基本动力,人在不同的时期和阶段有不同的需要,同时,人的需要会随着人的变化发展而不断变化,最终形成推动人们进行活动的动力。马克思把人的需要分为三个层次: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生存需要是人最基本的需要;享受需要是提高人的生活质量的需要;发展的需要是人表现自己和发挥生命价值的需要。人的三种需要尽管在功能上有所差别,但在本质上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人本管理尤其重视人的需要,主张对人通过有效的激励措施,最大限度地发掘人力资源的潜力,以获取组织的竞争优势。

在实施人本激励的过程中,首先,不仅要了解静态的需要内容,还要从动态的角度来不断地调整激励政策。其次,在制定目标时,应该使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相统一,从而更好的调动人的积极性,同时更大化地完成组织目标。再次,不同个体的需要状态是不同的,在对组织成员进行激励时,应该注意三个方面的原则:第一,要坚持以物质激励为重点的原则。在现代条件下,物质需求不但关系到自身生活条件的改善和提高,同时也直接关系到家庭成员接受教育和生活水平改善的程度。第二,在重视物质激励的同时也不能忽略精神激励。尊重人的价值和人的尊严,由此而激发出的积极性,要比用物质调动出的积极性持久得多。第三,需要的多层次决定了激励也是多层次的。管理者在激励过程中应该根据被管理者不同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激励方式,做到有的放矢,才能事半功倍。

(四)人的全面发展和人本管理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终极目的,人的全面发展可以分为三个方面:首先是人的劳动能力的发展。马克思常说,人的全面发展就是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发挥他的全部才能和力量,包括体力和智力、自然力和社会能力、现实能力和潜力。其次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发展,就是使人摆脱个体的、地域的和民族的狭隘性,开阔视野,更新观念,全面地塑造自己,发展丰富多彩的个性,充分显示自己的才智,服务他人和社会。马克思认为,人的发展在一定意义上就是“有个性的个人”逐步代替“偶然的个人”。“个人”的自由发展,必然导致突出人的自由个性,呈现出个体与众不同的差异性和多样性。人的全面发展必须落实在每个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上,而不再是模式化的发展,是充满主体性、唯一性、不可取代性的。

马克思认为,人的发展具备一定的条件,必须以发达的生产力为基础,同时经过一定的教育或训练。这就要求组织在人本管理过程中,首先要重视成员素质的提高,为成员提供教育和培训的机会,努力建设全员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组织,促进组织成员的全面发展。其次,组织要不断发掘出符合其自身需要的文化特质,培养共同的文化意识,形成一种亲密、信任的人际关系和敬业、进取、宽容的合作氛围。最后,要树立正确的自由理念,消除“自由就是为所欲为”,“自由就是打破限制”等错误观念。在此基础上建设合理的管理制度,尽可能地创造有利于组织成员自由的平台,营造适宜的自由氛围,既有必要性,又有可能性,只有在适度自由的条件下,组织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被调动起来。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 孙耀君,管维立.西方管理学名著提要[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5.

[3] F.W .泰罗.科学管理原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4] 郭咸纲.西方管理思想史[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5] 马斯洛.动机与人格:第3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6] 冯化平.打破常规——西方人性管理经典[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2.

[7] 田奋飞.物本主义与人本主义:管理思维的评判与融合——基于西方管理思想演进的思考[J].社会科学家,2012,(1):55.

[8] 裴广一.人性假设与当代管理实践[J].学习与探索,2011,(1):35.

[9] 彭舸珺,郭建东.基于马克思主义人学维度的人本管理及其实践[J].甘肃社会科学,2012,(2):197.

[10] 李啸尘.新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0.[责任编辑 魏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