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影视动画形象传播中的意义交换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影视动画形象传播中的意义交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影视动画形象传播

(一)影视动画形象传播中的符号意义

影视动画形象传播过程,可看作是一种象征性社会互动,指传受双方通过影视动画形象这一象征符交换意义的过程。在影视动画形象传播过程中, 被交换的意义,就动画创作者而言,是其在编码过程中,为发出的形象符号赋予的含义和对形象符号可能引起的反应的预想;就动画受众而言,是其在解码过程中,对传来的形象符号的理解、解释和反应。

然而,动画受众的意义既不等于动画创作者的意义,也不等于影视动画形象本身的意义。首先,影视动画形象作为符号本体的意义与动画创作者的意义未必等同,即动画创作者虽通过影视动画形象来传达他所要表达的意义,但这种符号有时并不能正确传达其意图;其次,影视动画形象作为符号本身的意义与动画受众接收到的意义也未必等同,即不同的人因其不同的群体社会背景,对同一影视动画形象构成的信息内容有不同的解码。

(二)影视动画形象传播的双重偶然性

传播具有双重偶然性。在传播学研究领域中,拉扎斯菲尔德曾通过“伊里调查”提出“政治既有倾向假说”和“选择性接触假说”,认为受众在受传过程中,一旦看到或听到与自己既有观点、价值观不一致的内容或信息,就会产生认知不调和的心态,从而在心理上产生不悦感,而为了排除这种不愉快,受众就会采取选择性接触――回避、轻视甚至否定。

同理,对影视动画形象的受众而言,也存在一种既有倾向和选择性接触特性。换言之,影视动画形象传播因具有人类活动所固有的不确定性,而决定了通过传播所做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

二、影视动画形象传播中的文化选择

(一)影视动画形象传播中的文化维模

动画是文化嬗变的载体。文化的包容性既为动画艺术创作提供了机会,又使其面临着挑战。因此,在影视动画形象传播过程中,论及受众的既有倾向和选择性接触特性,就又不得不提及“文化维模原理”,即文化圈对外来文化起到选择和自我保护作用――当所传播的文化有利于原有文化模式的维护时,便易于被接受,并作为新营养补充到文化机体中;反之则会受到竭力阻止。因此,必须要考虑到其它文化对本土民族文化的认同与接受。

(二)影视动画形象符号的文化认知与社会认同

每个民族与其他民族的不同之处都可成其为闪光点,这也是影视动画形象创作的来源之一。在此,首先必须承认文化的差异性;其次应看到动画文化也遭遇着全球化进程。但很多民族文化经受不住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便以民族的名义来抵御外来势力压迫。动画文化的民族化或本土化也由此浮出水面。出于对本土文化的保护,采取应急手段是必要的,但不能盲目抵制。然而,全球化与民族化并非是对立的两个极端。在充分利用本民族文化的同时,也应将其置于全球化的文化系统中才能发展。

因此,一方面应该看到,来自不同社会群体的动画受众分属于一个又一个的文化圈中,都具有既有倾向和选择性接触特性,其文化认知与社会认同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其对于影视动画形象内涵的理解;另一方面,从众多优秀的影视动画作品中可以看到,尽管其中的形象符号种类不一,有抽象、具象和实物之分,但无论这些符号语言以何种穿插组合呈现,都能无障碍地被受众接受,而所有这些对于影视动画形象符号的无障碍解读,都要归功于动画创作者对于符号语言的可通读性的文化选择。

三、以影视动画形象“花木兰”为例透视意义交换

(一)共同意义空间的建构

一方面,“花木兰”这一名词早已在中国大地上深入人心,由此传受双方间很容易就可构建出共同的意义空间。尽管传受双方对“花木兰”的理解不完全相同,但已足够迪士尼在这个“花木兰”辖下的共同意义空间中寻找到可供利用的部分。迪士尼由此将作为强势文化的美国动画文化,藏匿于中国文化的外衣下,来进行表层呈像,这就使得中国本土观众群体不知不觉中建立起了文化认同度,无形中为打破文化维模开辟了第一道缝隙。

另一方面,在中国文化的全球化进程下,“花木兰”已如长城、太极等文化符号元素一样成为中国的一个代表。因此,非中国观众对神秘东方文化的陌生感与好奇心,让迪士尼在传受双方之间同样很容易就找到共同部分,迪士尼正是以此来强化动画艺术创作的新鲜感,俘获非中国观众的第一步心理认同与接受。

在此共同意义空间建构后,前期的受众心理建设基本完成。之后,“花木兰”这一背后蕴含着美国精神的影视动画形象,正式进入传播渠道。而之前的种种,无疑都为美国精神的顺利传达奠定了基础,继而成就了美国精神在潜移默化中的有效传播。

(二)共同意义空间的拓展

迪士尼通过适度女性魅力与异域传奇的杂糅,将中国文化据为己用,按需改造。于是,重构后的“花木兰”在已有共同意义空间的基础上有所拓展。迪士尼也由此不仅对女性动画形象的诠释更趋丰满成熟,更取得了跨文化传播的成功。

1.女性呈像差异

东方视角下的“花木兰”仅被抽象为空洞的符码,俨然成为“巾帼英雄”的完美代名词。而其作为女性角色的阐释与回归,仅限于出征之前及荣归后的寥寥数笔,其女性特征几乎被降至最低限度,其结局更是与从军前并无二致。而被西化的“花木兰”,在中国文化的外壳下洋溢着美国精神――她在战场上所向披靡时,英雄的盔甲也并未阻碍她在情场上的斩获。从军前,其形象具有邻家女孩的亲和力,个性开朗却又掺杂几分泼辣不驯;从军后,其形象也始终是人前战士、人后女性的交替呈现。

2.情感目的差异

东方视角的焦点在于代父从军,着重于在保家卫国和使年迈父亲免受兵役之苦的权衡中寻求忠孝两全。因此,“花木兰”的从军理由及其情感着力点,偏向于单向度的双重使命――“忠”和“孝”,强调单向付出的理所应当。 而西化后的“花木兰”,着重诠释付出与回应,更偏向于爱的双向互动,其从军的理由也并非仅为了父亲,还因多次被动相亲碰壁,才变被动为主动,转而追寻自我价值。因此,“可汗大点兵”只是单纯为其遁走提供了契机。

3.身份暴露的情境差异

在东方情境下,“花木兰”是在征战结束、荣归故里后,才自动现出女儿身的。而迪士尼的“花木兰”却将身份暴露的时间提前至在军中之时,以此创造出故事的矛盾冲突与高潮迭起。

结语

综上所述,影视动画形象的传播过程中,动画创作者与动画观众间存在一个共同意义空间,即传受双方对影视动画形象传播中所使用的意义符号的共同理解,以及传受双方大体一致或接近的生活经验和社会文化背景。尽管传受双方间的共同意义空间并非完整契合,但意义的交换或互动却可以通过共同的部分来进行,且随着意义交换的日趋频繁及互动程度的日益加深,共同的意义空间也会不断趋向扩大。因此,影视动画形象若想打破文化维模达成有效传播,就必须以之为前提,并不断对其进行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