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乡土中国 9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乡土中国 9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费孝通教授在对中国社会的深入观察的基础上,写成了《乡土中国》一书,本书中关于中国社会的描述堪称经典,虽然本书的成书背景离我们已经久远,但是书中的观念依然适用于现在的中国社会。本文主要是从差序格局这一中国传统社会的格局出发,探讨了中国传统社会中“私”的问题,并总结出,中国传统社会中的“私”具有相对性,以及中国传统社会中社会道德标准也是私人的道德的观点,之所以做这方面的工作,是因为笔者认为,千百年来的“私”文化,在不断变迁的现代的中国社会中仍然维系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格局。

关键词:费孝通;《乡土中国》;私;差序格局;

一、中国传统社会中“私”的问题

首先费老从分析社会结构格局入手,通过中西方的对比,说明了中国传统社会中私的问题。

费老认为在中国“私”的毛病实在比愚和病更普遍的多,“这里所谓的‘私’的问题却是个群己、人我的界限怎样划分的问题。我们传统的划法,显然是和西洋的划法不同。因之,如果我们要讨论私的问题就得把整个社会结构格局提出来考虑一下了。”

费老在此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两种社会结构格局的概念:团体格局、差序格局。并用这两种不同的社会结构格局分析中西社会的行事逻辑。

(一)、团体格局

团体格局主要是形容西洋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格局,费老认为西洋社会组织像捆柴一样,“几根稻草束成一把,几把束成一捆,几捆束成一挑。每一挑在整个挑里都属于一定的捆、扎、把。每一根柴也可以找到同把、同扎、同捆的柴,分扎,得清楚不会乱的。”这种比喻非常形象的非常具体的使我们看到了社会生活中人和人的关系的一种格局:“他们常常有若干人组成一个个的团体。团体是有一定界限的,谁是团体里的人,谁是团体外的人,不能模糊,一定分的清楚。在团体里的人是一伙,对于团体的关系是相同的,如果同一团体中有组别或等级的分别,那也是先规定的。”

(二)、差序格局

差序格局是形容中国传统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格局。“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这种社会结构是以“己”为中心的,水面上的波纹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我们儒家最考究的是人伦,伦是什么呢?我的解释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费老利用古文中(《礼记·祭统》)所讲的十伦来说明“伦重在分别……伦是有差等的次序”,“在我们传统的社会结构里最基本的概念,这个人和人来往所构成的网络中的纲纪,就是一个差序,也就是伦”。由此退出中国传统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格局是一个差序格局。

在乡土社会里,由“己”所推出来的是一个社会圈子,这中社会圈子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范围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的大小而定,所以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伸缩的能力。

(三)、中国传统社会中的“私”是具有相对性的

我们注意到“在这种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己’作中心的。这并不是个体主义,而是自我主义。”在我们中国传统思想里一切价值是以“己”作为中心的主义。费老认为,自我主义并不限于指个人的一毛不拔,连儒家都该包括在内。与一毛不拔所不同的是,孔子并没有忽略自我主义的相对性和伸缩性,“孔子是会推己及人的,可是尽管放之于四海,中心还是在自己”。费老在论述中引用了《论语》中经典话语,说明了“在孔子的道德系统里绝不肯离开差序格局的中心”,孔子和耶稣不同,耶稣是有超过于个人的团体的,而孔子则是把道德范围依着需要而推广或缩小。所以,“我们一旦明白这个能放能收、能伸能缩的社会范围,我们可以明白中国社会中的私的问题了。我常常觉得:‘中国社会里一个人为了自己可以牺牲家,为了家可以牺牲党,为了党可以牺牲国,为了国可以牺牲天下’”。“这种差序的推浪形式,把群己的界限弄成了相对性”。“为己牺牲家,为家可以牺牲族……这是一个事实的公式”,在这个公式里,当他牺牲族时可以是为了家,家对于他个人看来是公的,所以不能说他是私的,所以,“在差序格局里,公和私是相对而言的”。

(四)、维系着私人的道德

费老认为,“社会结构的差别引起了不同的道德观念”,这里的道德观念指的是“在社会里生活的人自觉应当遵守社会行为规范的信念。它包括着行为规范,行为者的信念和社会的制裁”。在团体格局中,“道德的基本观念建筑在团体和个人的关系上的。团体是超于个人的‘实在’”。在团体格局的道德体系中,私人的联系是被否定的,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具有权力观念。然而,“在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因之,我们传统社会里所有的社会道德也只在私人联系中发生意义。”

更具体的说,在一根根私人联系中,“每根绳子被一种道德要素维持着。社会范围是从‘己’推出去的,而推的过程里有着各种路线,最基本的是亲属:亲子和同胞,相配的道德要素是孝和悌……向另一种路线推是朋友,相配的是忠信”。

费老进一步从“仁”的解释的困难上和公私的冲突中论证了中国传统社会团体道德的缺乏,并且指出“一个差序格局的社会,是由无数私人关系达成的网络。这网络的每一个结附着一种道德要素,因之,传统的道德里不另找出一个笼统性的道德观念来,所有的价值标准也不能脱于差序的人伦而存在了”。“在这种社会中,一切普遍的标准并不发生作用,一定要问清了,对象是谁,和自己是什么关系之后,才能决定拿出什么标准。”

二、总结

费老从中国的私的毛病出发,从社会结构的层面深入的解析了中国的私的问题,通过对比中西方不同的社会格局,陪衬出中国传统社会的差序格局的特点。在这种以“己”为中心的差序格局中,形成了一种“私”的行事逻辑——为己牺牲家,为家可以牺牲族,为族可以牺牲国,为国可以牺牲天下。在这种行事逻辑中,公和私是相对的而言的,是对于向内看还是向外看而言的。在这种差序格局中,所有人和人之间的关系都是私人关系,社会是由无数私人关系达成的网络形成的,所以,我们传统社会里所有的社会道德也只在私人联系中发生意义。这就在社会结构和社会意识层面论证了中国传统社会中的“私”的问题了。另外,在差序格局和系着私人的道德这两篇文章中,引用了《论语》等大量的儒家的著作,笔者认为,费老意在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层面论证中国的差序格局的形成背景。(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费孝通,《乡土中国》,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一版.

[2]刘世定,《与“乡土”世界》,《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9.

[3]阎云翔,《差序格局与中国文化的等级观》,《社会学研究》,2006,4.

[4]王铭铭、杨清媚,《费孝通与》,《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7.

[5]马戎,《“差序格局”——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和中国人行为的解读》,《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

[6]贾永梅、胡其柱,《“乡土社会”:以费孝通先生为参照的解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