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正本清源”话作业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正本清源”话作业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有教学,就有作业;作为教师,自然都会布置作业;作为学生,也理当要完成作业。但在实际教学中,绝大多数教师只习惯于布置作业,检查作业,但未必对作业做过深入的思考。不能从本源上认识作业,我们给予学生的作业往往会出现问题。

一、教师、学生及家长对作业的不同认识

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发现教师、学生及家长对作业认识是有明显差别的。

教师对作业的认识。在对“你认为学生的作业应该是什么”的100份教师调查问卷中,笔者发现:约有46%的问卷将“促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技能的手段”选项放在第一位,约有35%的问卷将“是教师有效督促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管理方式”放在第一位,约有23%的问卷将“是学生进行自主自觉学习的重要形式”放在第一位,还有少量将“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必要条件”放在首位。也就是说,大多数教师将作业看作是学生学习的“手段”和教师督促学生学习的“管理形式”。换言之,是将作业看成是一种学习和管理的有效“工具”,即用“工具”式思维来看待作业。以这样视角看作业的教师们,在实际教学中自然会千方百计地从作业数量、难度等方面去强化训练学生。

学生对作业的认识。对于同样的问题,在对学生的调查问卷中,笔者发现近乎90%的学生都选择了“作业是完成教师布置的各种任务,主要是各种形式的练习题”。在“是否喜欢做作业”的选项中,近80%的学生选择了“不喜欢做”。这里明显看出学生们将作业看成是教师加在自己身上的一项学习任务,是一种被动接受的“学习负担”。以这种观点看作业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想方设法去淡化作业、逃避作业,无奈之下还会选择抄袭作业。

学生家长对作业的认识。在和学生家长的座谈中,笔者发现,有不少家长认为,做作业是衡量学生是否学习的标准,如果学生不做作业,那他就不在学习;作业应该是学生巩固学校所学知识、应对各类考试的有效练习方式,没有或不做作业,学生是不会考出好成绩的。这里我们就会发现,作业在家长眼里成为学习的代名词、成为影响学习成绩好坏的决定性因素。因此他们会尽绞尽脑汁去监督学生完成大量的作业。

由于教师、学生及家长对作业内涵认识上的差异,导致实际教学中出现以下矛盾:一方面教师们千方百计强化学生的作业训练,另一方面学生们想方设法淡化作业训练;一方面,家长们绞尽脑汁监督学生完成大量的作业,另一方面,学生们想方设法逃避作业;一方面部分学校认真履行新课改要求,减轻了学生的作业负担,另一方面部分家长强烈要求学校给学生布置大量作业。透过这些现象,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了三对矛盾已然形成:师生矛盾、家长与学生的矛盾、学校与家长的矛盾。

二、作业内涵新解

⒈专家学者对作业内涵解读的启示

对作业内涵,有不少专家学者走出狭隘的“工具论”视角,站在教育教学的理论高度作了富有创新性的解读。这对我们正确解读作业内涵具有很大的启发。

第一,从学生学习活动角度对作业内涵进行解读。有专家从学生学习活动角度对作业内涵进行了解读。他们认为,作业是学生进行的学习活动或学习活动的过程。如顾明远教授主编的《教育大辞典》第一卷中明确指出:“家庭作业是根据教师要求,学生在课外时间独立进行的学习活动,在教学活动总量里占有一定的比例。”[1]还有台湾学者陈龙安,他在《创造性思维与教学》一书中明确指出:“作业是指学生在学校或家中所做的各种课程”,并且指出:“‘作’就是创作,本身具有‘鼓励’、‘进行’的涵义;‘业’是古代书册大版,即篇卷,也是一种工作或学习的过程。所以‘作业’应具有‘创造性的学习过程’或‘创造性的工作’的本质。”[2]这启示我们:应该将作业看成是一种学生的学习活动,而且是一个创造性的学习过程。

第二,从作业的主体要素角度对作业内涵进行解读。有专家从作业的主体要素角度对作业内涵进行了解读。他们都看到了作业主体的活动对提高作业有效性的重要作用。如张大均教授在《教与学的策略》一书中,立足于教师、学生二个主体,专门论述了有效操作作业的策略,包括作业练习适应情境、训练方式、训练要求三方面内容的策略。又如施良方教授,他在《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一书中明确指出:“家庭作业是正式布置的学校功课”“对于不同的学生要求有不同的作业”[3]等。这些都启示我们,对作业内涵的研究,必须重视其中的主体要素,特别是主体的活动与需要。

⒉作业应该是什么

在专家们对作业内涵不同解读的启发下,笔者以为,作业是学生所进行的学习活动和学习过程。其中活动展开与过程的完成,都需要师生间的合作,作业的完成意味着师生各自需要的实现。也就是说,作业首先是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习的过程,而不是学校课程的延伸和巩固学习的环节或者督促学生学习的有效管理手段。其次,对作业的理解,应该突出学生这一主体的活动和需要,而不仅仅注重教师的活动和需要。具体理解时,我们可以分横向、纵向二个角度:从横向的空间角度看作业,它是师生合作共同展开的一项“学习活动”。在活动中承担履行活动任务的主体主要是学生,教师也可以适当参与其中。而确定“任务”和监督完成“任务”的主体则主要是教师,学生也可以适当参与其中。从纵向的时间角度看作业,它是师生合作共同完成的一个“学习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了教师的有效指导与学生的自主构建的有机而充分的协调。最后,我们可以发现,师生之间通过这种横向的活动与纵向的过程,能够实现师生各自的需要。当然,这里的需要,也应该赋予新的时代内容,如学生需要除了对知识和技能掌握的需要外,更应该是对学习方法把握的需要、对情感满足的需要以及其他相应的心理需要如自尊感、成功感等等。教师的需要除了提高教的效率、管理和督促学生学习需要外,更重要的是实现自身专业发展的需要。

三、重新认识作业内涵的现实意义

第一,作业内涵的新解读,有助于消解师生因作业问题而产生的矛盾。将作业内涵解读为一种学习活动和学习过程,并且强调师生主体合作和满足师生需要这两个特性。一方面,使师生对作业内涵的认识上走出“手段论”“管理论”“任务论”的误区而走向一致的“学习活动论”“学习过程论”,另一方面,使师生在作业的实际操作时不得不考虑这两个问题:如何有效地在作业这种“学习活动”和“学习过程”中双方达成合作意向和协调合作行为,如何在作业这种“学习活动”和“学习过程”中,实现师生各自的需要。其结果则有助于消解师生因作业问题而产生的矛盾。

第二,作业内涵的新解读,有助于消除家长与学生、家长与学校因作业问题而产生的矛盾。将作业内涵解读为学生的一种学习活动和学习过程,就使得家长们从狭隘的学习观――学生学习就是做作业,开始考虑如何让学生进行较为全面的学习。这有助于家长与学生及学校在学习内容和形式方面达成一致看法,最终将有助于消除家长与学生及学校因作业问题而引起的矛盾。

第三,作业内涵的新解读,有助于拓展和深化作业研究的领域,使作业研究跟上时展的步伐。一直以来,作业就被看成是学校课程的延伸、是教师督促和管理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是学生巩固学校所学知识的重要环节。即是说,对作业的研究一直被定位在为学生提高学习成绩服务上,充当着“手段”和“工具”的角色。因此,对作业的研究一直被束缚在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狭小范围内,结果就导致目前作业研究滞后于当前教学改革的需要。现在,我们从学习角度来解读作业内涵,意味着对作业研究的视角与对学习研究的视角置于同一高度,这就为作业研究提供了更为广阔、更深刻的研究空间。

注释:

[1]顾明远.教育大辞典(第一卷)[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212.

[2]陈龙安.创造性思维与教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267.

[3]施良方.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360.

(作者单位:浙江省嘉善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