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舌尖2》美女导演胡博:开启属于自己的“时节”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舌尖2》美女导演胡博:开启属于自己的“时节”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随着央视大型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持续热播,作为《舌尖2》年纪最小的导演,外号“胡萝卜”的美女导演胡博“一夜间”为人们所熟知。然而,胡博的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她清新靓丽的形象背后,是数年如一日的坚持和努力。

在即将失去工作的最后一刻,她坚守纪录片不放弃;面对200米高空的半米缝隙,她克服心理障碍不放弃;在《舌尖2》拍摄时的困境和播出后的非议中,她擦干泪水不放弃……最终,这名80后新锐导演的作品在戛纳电视节上大放异彩,开启属于自己的时节”……

不放弃,

离开的最后一刻“得救”了

80后女孩胡博,出生于湖北宜昌长阳县。八百里清江穿越千山万壑,远山如黛,清江如画,阳光下的长阳如同一幅恬静的山村画卷。胡博从小在这里长大,形成了她乐观开朗的个性。上山,爬树,种田,摘野果……这些是胡博童年记忆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上学之后,聪慧活泼的胡博学业非常优秀,成绩一直在全年级名列前茅。进入高中,面对高考的压力,胡博在努力学习的同时不忘劳逸结合,课余时间,她常常和同学结伴去爬山散心,或者去清江边捉鱼捕虾,放松自己紧绷的神经。

2001年,胡博从长阳一中毕业,并在当年的高考中取得宜昌市文科状元的好成绩,顺利被北京大学录取,成为家乡的骄傲。进入北京大学,胡博认真学习专业课的同时,有意识地开阔自己的视野,多方涉猎,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2005年,胡博获得北京大学经济学、影视编导学双学位。作为名校毕业生,有很多选择机会摆在眼前。当同学们纷纷出国留学、考研深造或落实工作的时候,胡博却并不着急。在她心中,她要选择自己最喜爱的影视编导工作。最终,胡博进入一家制作纪录片的影视公司。在这里,她全面接触到纪录片制作的整个过程,体会到制作艰辛的同时,也被纪录片震撼人心的真实深深地吸引了。从那时起,胡博逐渐坚定了把拍摄纪录片作为事业的信念。

胡博所在的公司与中央电视台有合作,她当时的工作就是给央视《见证》栏目拍片子。她非常满意自己刚入行时的状态,每天都以百倍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再辛苦的拍摄任务她都认真完成。因为对她来说,那是她的兴趣所在,不以为苦反以为乐。

可是渐渐地,公司的发展开始走下坡,与央视的合作结束后,接到的地方台合作也越来越少,到后来,甚至根本找不到电视台合作了。那段时间,胡博没有纪录片可拍,只能给一些大公司或者旅游城市拍摄宣传片。

那是胡博最苦闷的一段时间,理想遭遇了现实的沉重打击。当时,整个纪录片行业都不景气,因为拍纪录片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巨大,商业效益又很低,愿意投入资金的单位越来越少。2009年,当国外纪录片在国际市场上动辄卖出千万美元一集的天价时,国产纪录片还在以三五十块钱每分钟的“白菜价”交易。到了2011年,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正式开播以后,纪录片市场开始缓慢回暖,但交易价格也不过上涨到两三百元每分钟,与拍摄的实际付出根本不成比例。

充满自信的胡博头一回体会到了迷茫,甚至对自己一直热爱的纪录片事业产生了怀疑。她有丰富的拍摄经验和大型电视栏目的制作经历,如果想转行拍其他更具商业价值的影视节目非常容易,当时胡博的内心的确产生了动摇,她想过离开纪录片行业。犹豫不决之中,胡博找来很多优秀的纪录片观看,她的心再次被震撼,她知道这才是自己真正想要拍摄的内容。最终,胡博决定不放弃,无论多么辛苦,都坚守在纪录片阵地。

就在这时,央视筹备拍摄大型纪录片《超级工程》。2012年,胡博签约中央电视台,能力突出的她从众多才华横溢的年轻导演中脱颖而出,被《超级工程》的总导演李炳看中,成为《超级工程》的分集导演。这神奇的峰回路转,让胡博感叹:“我在最后一刻得救了。”而这看似幸运的“得救”,正是胡博多年坚持的结果。

跨越《超级工程》高空半米,

作品亮相戛纳电视节

《超级工程》是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2012年的重点项目,共分5集,聚焦国内正在建设的五大重点尖端科技工程。总导演李炳与胡博交流后,将《上海中心大厦》分集全权交给了她。

拿到任务,胡博来不及兴奋,立刻投入到紧张的前期准备工作中,从拍摄创意、构思、流程等各方面全盘考量。由于拍摄题材重大,胡博常常思考到深夜,半夜醒来灵感闪现,她就赶紧爬起来,把想法记录下来。

在选取拍摄角度时,胡博煞费苦心。中国正以史无前例的速度发展着,过去的每个时代都有标志性的建筑,今天更不例外。但胡博查阅了大量文献和记录后,却发现尽管中国过去几十年拍摄了许多现实主义纪录片,但在海外,往往是那些展示传统文化的纪录片能够得到认同,这反映了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形象――古老而落后。应该让当代的世俗生活、经济成就成为像古老的长城一样,成为能够代表中国文明的标志。

想到这些,胡博决定将更多的镜头对准参与“超级工程”建设的普通人,真实记录他们的智慧、生活、情感和梦想,鲜活呈现奇迹背后的艰辛历程和付出,使得这一部科学类工程题材纪录片充满浓厚的人文情怀。她相信这部纪录片“将给海内外观众带来视觉的冲击和心灵的震撼,向世界展示一个充满活力与创造力的中国”。

胡博所要拍摄的上海中心大厦,是一个关于上海的梦想,一个20年前便开始的计划。建筑高度632米,这是中国人第一次把建筑造到600米以上,它也是世界最高的绿色超级摩天大楼。这是工程师们关于垂直城市的大胆想象,第一次在超高层建筑中使用双层玻璃幕墙,打造东方“空中花园”,创造更为环保、舒适的未来空间。将那些建筑过程中鲜为人知、惊心动魄的场景以及建造者的表情和故事生动有序地纳入自己的镜头,这是胡博想要做到的。

一切准备工作就绪之后,胡博带领摄制组来到上海中心大厦的施工现场,正在建设中的大厦已初具规模。为了拍摄到更具震撼力的画面,胡博决定爬到塔吊司机的位置。当时的建筑高度已经达到200多米,要爬到那样的位置,对于有些恐高的胡博来说是巨大的挑战。背负着整个摄制组的希望,她没有任何放弃的理由。

升降机升到大楼高处,这里相对安全的位置是钢平台,去塔吊要越过钢平台,从钢平台到塔吊的钢铁塔身之间有一个半米宽的巨大缝隙,下面没有任何遮挡。站在200多米的高度,胡博向那个缝隙望了一眼,只觉得一阵眩晕,她赶紧抓住钢筋稳住身体,尽量让自己不要去想,克服心理上的恐惧,爬过了那个大缝隙。等他们拍摄完毕返回时,这才发现,塔身相对于建筑的位置并不固定,随着大楼的升高,塔吊横杆来时还在脚下半米,现在已经升到头顶了。这对于身材相对娇小的胡博来说,简直就是一道“天堑”。她一咬牙,颤抖着爬过去之后,才发现钢铁栏杆下也全部是空的,看一眼就足可以晕倒。等胡博和同事们回到地面,她全身都已被汗水湿透。

尽管内心恐惧,但此后的每次高空拍摄,胡博都亲力亲为,和摄制组成员一起爬到最高处。塔吊司机热情地帮助他们运送设备,常常单手扛着各种设备,很快就上到需要的位置。胡博由衷又俏皮地说:“塔吊司机是我的新偶像!那些所谓的新兴偶像跟塔吊司机比起来都弱爆了。”

拍摄工作异常危险,胡博常常要处在和工人同样的位置,为了捕捉好镜头,甚至要待在更危险的位置,真的是随时面临生命危险。为了抓到建筑最华彩的节点,除了前期要做大量周密的调研,准确知道每个重要节点发生的时间,还要提前到位,做好拍摄准备。因为最精彩的一瞬间都是转瞬即逝,不可重复。虽然难度极大,但在胡博看来,这正是纪录片的魅力所在,就是要捕捉最真实的状态和最鲜活的情景。第一时间现场每个人脸上最真实的表情,那是任何演员也表演不出来的。

2012年9月24日,《超级工程》在中央电视台一套播出,获得广泛好评。其中,胡博导演拍摄的《超级工程――上海中心大厦》荣获“白玉兰奖”纪录片评委会特别奖。在戛纳电视节上,《超级工程》引起了极大反响,成为点播量最高的中国纪录片。

无畏困境与非议,

开启属于自己的“时节”

获得荣誉与肯定之后,年轻的胡博并没有志得意满,在纪录片的拍摄探索中,她永远在路上。2013年,在中国纪录片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舌尖上的中国》筹拍第二季,总导演陈晓卿找到胡博,胡博兴奋不已。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有7个分集,每集1个主题,可等到胡博选的时候,其他主题都已被别人选走,只剩下最后一个《时节》,这是所有分集中最难拍的一个。因为《时节》与其他分集最大的区别在于,别的集可以做非常充分的调研,而这一集,几乎是在接到任务的时候就要去拍,来不及像别集那样把整体的谋篇布局、逻辑结构都梳理得非常通顺。也就是说,在未来的一年中,为了赶季节她要不停地奔波,而且还很可能拍不到想要的画面。有别的分集的男导演说:“其实挺惭愧的,我们有很多男导演,但是把最难的一集留给了最小的胡博。”“知难而退”不是胡博的性格,她自嘲了一句“我下手比较慢”,就扛下了重担。

接下《时节》这个主题,胡博静下心来理顺思路。整体上,《时节》是按照“春耕、夏种、秋收、冬藏”的线索来寻找美食。不过,她并不打算简单地按照二十四个节气的顺序进行,更多的则是想表现中国人与时间以及自然之间的关系。

但真正开始了拍摄,胡博越来越感觉到表现“人与自然相处”太不容易。拍摄的内容经常会出现“雷笋应雷而生,出土后留给烹饪的时间只有7分钟”这样特别强调食材使用时间的内容。因为拍摄主题限制,不少季节性的食材和地点的寻找都需要和老天爷抢时间。有好几次,他们辛苦赶去了,却发现都已过季,只能找一些小的残留对象来放大,用不一样的角度进行弥补。

随着拍摄的推进,胡博的压力越来越大。拍摄中超出意料的状况频出,拍摄越深入,她反而越觉得无法掌控全局,开始对整体的结构设计产生怀疑。在工作中从来没有哭过的胡博,有一次甚至在拍摄现场大哭,一边哭一边给总导演陈晓卿打电话:“我能不能做好这个片子?观众会不会失望?我现在很迷茫……”陈晓卿说:“哭解决不了问题……”然后给予了经验性的指导。胡博哭完,最终没有把“放弃任务”说出口,调整情绪之后,又重新投入紧张的拍摄之中。

为了寻找合适的人物故事,拍摄出更深入人心的画面,胡博和摄制团队辗转于大江南北的数百个村落,历经了各种惊险。最让胡博难忘的一次是在台湾拍飞鱼。“当时正刮大风,海浪很大。摄像师被绑在船柱上,但船一直在摇晃,试图探身抓拍,一直不成功,这是很惊险的一次。”胡博笑着说,“很多画面看起来很美,但拍起来真的‘要人命’。”

3月,在黑龙江,为了拍摄大海林的深山伐木,摄制组忍受零下20℃的低温,带着沉重的设备,趟过及腰的积雪,在第一现场架起摄像机;7月,在安徽芜湖,为了拍摄陶辛水韵的日出,胡博凌晨4点就起床拍摄,但水边的蚊子太多,拍完这个镜头,她和同事们全身都起了红疱;8月,在新疆吐鲁番,为了拍摄农户摘葡萄,胡博以半蹲的姿势,在低矮、闷热的葡萄架下,拍摄了一整天……

根据选定的拍摄主题,胡博和团队奔赴150多个拍摄地点,行程40万公里,耗时500多天,是7个分集中开工最早却收工最晚的团队。拍摄过程中,胡博一直在和时间赛跑,最终制作出40分钟时长的《时节》,几乎是每200分钟的素材选取1分钟。

2014年5月2日,《时节》在央视一套播出,从黑龙江到台湾,从长江三角洲到珠江三角洲,苏州桂花酱、溧阳雁来蕈、浙江春笋、千岛湖螺蛳、开化青蛳等各种美食轮番登场,胡博拍摄的《时节》讲述了一个人与自然相处的故事。上山、下海、入湖,让观众和农户一起经历食材变成食物的奇妙过程,体会到了最原始的收获的快乐。

《时节》播出后,收获了如潮的好评。但很快,网上涌现出大量非议,主要集中在“抄袭门”。有细心观众发现,讲述飞鱼的四个镜头照搬了BBC纪录片《生命》之《鱼类》的镜头。如今的胡博已经能以更成熟的态度应对问题,她平静地解释:“共有5个镜头采自BBC纪录片,都经过对方授权,在法律上没有任何问题。这毕竟是美食纪录片,人物、美食才是主要部分,当时摄制团队在台湾的签证只有15天时间。由于时间有限、缺乏专业设备、风浪大,虽然团队很努力,仍难以用长焦捕捉飞鱼跃起的画面。BBC拍的好,在时间和成本上对片子有益。另外,有观众质疑《时节》对照搬镜头做了左右翻转处理是为了掩盖抄袭。其实,这是为了和之前飞鱼游弋的镜头保持方向一致。”由此,风波渐渐平息。

胡博说:“每一样我去拍的东西,我都亲身去尝试,一方面很辛劳,另一方面,从自己辛劳收获的食物中体会更多的一种快乐。我希望把这种快乐也传递给更多的人。”这是支撑胡博坚持拍摄纪录片的力量,更是她的希望。

(责编/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