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走进“热闹”背后,呼唤“有效”课堂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走进“热闹”背后,呼唤“有效”课堂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有效课堂应引导学生积极地去听、去读、去说、去写、去认识、去表现、去体验成功的喜悦。让学生心动的课堂才是有效的课堂!

【关键词】课堂;学生;效率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一、滥用“加星”,造成“激励评价”的无效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于是,许多教师就自以为领会了课改的精髓,在课堂上(尤其是公开课时),对学生大肆表扬,变换奖励的物品,增加表扬的次数,教师激情澎湃,语言的“含糖量”直线上升。然而,物极必反,这样一来,常使课堂陷入评价的误区。

[案例]

老师:现在,谁能说说“狐假虎威”这个词的意思?谁能答出来,老师就奖他(她)一颗星。

学生:狐狸借着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了。

(书中有现成的句子)

老师(惊喜地):你真是个小天才,这颗星就归你了。

(“星”贴在额头上后,该学生得意地环顾四周)

老师:下面,老师要出一道“二星级”的题目。谁能用一个词分别概括“老虎”和“狐狸”的性格特征?

学生:老虎是又“凶狠”又“愚蠢”。

学生:狐狸是“狡猾机灵”。

(老师当即给这两个学生各贴了两颗星。“啊!”学生中发出了一阵叫喊,小眼睛立即紧盯老师,小脸涨得通红,等着老师出下一道题)

……

[反思]

这节课的“加星”评价,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且不说教者将题目分类成“二星级”是否科学,是否严谨,单就滥用“加星”这一举措,就存在着以下几个弊端:

(一)追求“物化”奖励

激励性评价是以激发学生内在的需要和动机,以鼓励学生自觉主动地提高自身全面素质为目的的一种价值判断活动。而在这节课中,学生回答问题的目的不是为了内心的需要,而是为了得到老师手中的“星”,成为炫耀的资本。一旦老师宣布“星级题”全部做完了,学生便“啊”的一声,兴趣全无,再也不愿主动学习了。

(二)浪费有效时间

课堂时间是恒定的,是短暂的,是宝贵的,这位教师不充分利用这有限的时间去引导学生感悟体验,潜心会文,却在重复的“撕星”、“贴星”的动作中,浪费了不少有效的教学时间,使课堂教学和谐的进程常常因“加星”而停滞,使师生思维和谐的流淌因“加星”而断断续续,呈现一种不连贯状态。

二、随意“齐答”,剥夺“个人体悟”的空间

语文课堂少不了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的过程(《课程标准》)。但这样的对话是指学生潜心会文的过程,感受体悟的境界,而不是指课堂上一问一答的应和,合唱般的整齐热闹

[案例](《第八次》一课)

老师:欧洲的苏格兰遭到了——

学生(齐答):别国的侵略。

老师:王子布鲁斯带领军队——

学生(齐说):英勇地抗击外国侵略军。

老师:可是,一连打了——

学生(齐接):七次仗。

老师:王子都失败了,他不断地——

学生(齐答):唉声叹气。

老师:对这场战争,他几乎——

学生(齐接):失去了信心。

老师:后来,王子从蜘蛛身上受到了启发,进行了第八次战斗。他终于——

学生(齐说):成功了!

[反思]

第一次接触这样整齐划一、喊口号式的齐答时,我觉得热血沸腾,很为师生配合默契叫好。你瞧,教师一问,学生百应,士气高涨,气氛热烈。可是,又听了几节类似的课,便觉得不对劲儿了。仔细一想,原来这样的“齐答”存在着以下几个弊端:

(一)催化了学生的惰性

教者的问题并没有经过严格的筛选,零散而没有深度。这些问题的答案大多数都能从课本上直接找到,学生可以不动脑筋,张口就来,只要跟着尖子生后面张张嘴巴,充当南郭先生就可以了。

(二)缺少了“生、本”对话的过程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些哈姆雷特的音容笑貌存在于字里行间,存在于学生的想象之中,有时模糊,有时清晰。教师抛出问题后,应让学生读书、圈画,从读中完成对王子布鲁斯的人物感知,使王子的形象在学生的头脑中渐趋丰满,而不是一问即答,一问百答,教者沾沾自喜,以为掌握得很透彻,实际上,学生仍停留在“人云亦云”、“不知所云”的阶段。

三、无限“拓展”,导致“语文本位”的缺失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语文课堂上又出现了一种新的“怪”现象——“贪多求全”。“声、光、电一起上,唱、跳、演全进来”,使得语文课堂热闹烘烘,语文不再姓“语”,而改姓“音”,改姓“美”,改姓“科”……这样的语文课表面热闹,实则一片荒芜。

[案例](《美丽的丹顶鹤》一课)

老师:你喜欢丹顶鹤吗?

学生:喜欢!

老师:为什么?

学生:因为丹顶鹤很漂亮!

老师:让我们拿出水彩笔,画一只美丽的丹顶鹤好吗?

学生:好!

(一时间,教室里热闹成了一锅煮沸的水。小孩子一个个大呼小叫,激动得小脸通红。过10分钟,才在教师再三的“停——停——”中,停下了手中的画笔!)

老师:丹顶鹤“引吭高歌”、“展翅飞翔”,你能用动作表示吗?

学生上台表演。

学生:不对,应该这样演!

老师:请你上台试一试。

(演呀,演呀……一演就用去了10分钟,其间,学生并未读书,师生均在演的动作、神态上做文章)

老师:你知道有哪些鸟儿濒临灭绝吗?请小朋友们读读以下资料。

(教师发资料,学生读资料,交流资料,又用去了10分钟)

[反思]

(一)无限“拓展”,本末倒置

纵观本节课的教学,学生画了、演了、唱了,收集资料、交流资料了。可谓是动手、动口、动脑了。但是,本节课的目标是什么?是读中领悟丹顶鹤的美丽,是读中产生保护丹顶鹤的决心。学生用于读书的时间实在是太少了,只占4分钟左右,又如何能培养语感,提升语文素养呢?

(二)无限“拓展”,揠苗助长

众所周知,每个年级有每个年级的要求,每个年龄有每个年龄的身心特点,孩子们在哪一阶段应掌握哪些知识,都是经过专家论证的,要循序渐进,不可一蹴而就。而我们的教师恨不得在一节课的时间内,教给学生所有的知识点。大量的拓展,无节制的补充,深入地挖掘,使得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使学生学得似懂非懂,丧失学习的兴趣,反而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40分钟是恒定的,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成为学生的“内在需求”,才是广大教师应追求的目标。有效的课堂应引导学生积极地去听、去读、去说、去写、去认识、去表现、去体验成功的喜悦。让学生心动的课堂才是有效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