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从理想的国度到灵魂的永恒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从理想的国度到灵魂的永恒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威廉·巴特勒·叶芝是爱尔兰著名的诗人、剧作家,英语诗坛的先驱和一代宗师。诗人晚期以"拜占庭"为题创作的"驶向拜占庭"和"拜占庭"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王国的追求以及对艺术与精神永恒的向往。尽管两首诗在主题、象征等方面存在一致性,但仔细品读就会发现二者的不同。本文拟从意象、"拜占庭"古城描述、主题三方面分析两首诗的差异性。

关键词:叶芝;拜占庭;差异性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7-0018-01

为20世纪最伟大的爱尔兰诗人,叶芝的文学创作在晚年达到了鼎盛时期。此间他创作了以拜占庭为主题的两首诗歌,即1928年收录在诗集"塔楼"中的"驶向拜占庭",以及三年以后的"拜占庭"。简单的来看,两首诗在主题和象征意义方面是一致的,都以"拜占庭"这一象征物表达了诗人对纯粹精神和艺术的永恒世界的向往之情。但进一步研读就会发现两者在对世俗世界的各种意象的描述,以及诗人所向往的理想国度面貌和主题深度方面存在差异。

1.两首诗在对象征着世俗世界的各种意象的不同描述体现了诗人对现实世界的不同态度

在"驶向拜占庭"中,诗人在第一节中生动形象地描述了他眼中的现实世界:"那不是一个属于老年人的国度,这个世界里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年轻人沉醉于爱河,鸟儿在树上欢歌,海洋里鱼鲑成群,天空、地上、水里,到处都洋溢着欢乐的乐音。然而,尽管充满生气,所有生命却不过是昙花之现,喧闹的同时也在不可避免地会走向消亡。"从这一节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世俗世界充满着青春、活力、爱意,但诗人又指出这不是一个属于老年人的国度。诚然,这无疑体现了诗人对现实世界所持的否定态度,但我们并不能否认,在叶芝的笔下现实世界中的这些意象(恋人、鸟儿、鱼儿)都洋溢着青春与欢快的气息。但现实是诗人已变成"穿着破衣裳,拄着拐杖"的老人。所以,在无法避免衰老与死亡的情况下,诗人选择了逃离。因为"那绝非老年人适宜之乡",所以对于老年人来说,唯一的出路就是逃离。"驶向拜占庭"恰恰意味着诗人面对年老做出的无奈的选择-"驶离物欲的现世",奔向那精神与艺术的永恒之地-拜占庭。

因此,在"驶向拜占庭"中,诗人对现实世界中各种意象的描述既体现了世俗世界的青春美好,又表达了诗人面对岁月流逝、衰老已至的无奈。而诗人却不能忍受看到自己艺术生命的衰亡。因此,面对现实世界无法达到的肉体抑或感官的美好,诗人选择了"驶向拜占庭"。这既是一种逃离,同时也是一种寻找。诗人出发是为了逃避人世,努力寻找理想的国度

在"拜占庭"中,出现最频繁的一个词是"复杂物"( complex it ies) ,它在诗中较多以词组形式出现,如"泥潭或血液的复杂物"、"愤怒的复杂物"等。这里的复杂物,诗人在第一诗节中就已经明确地指出,人作为肉体, 不过是复杂物而已, 是由血管里的愤怒和泥潭组成的复杂物。这就是诗人对世俗的世界中的人的认识。诗人显然对这样的复杂物没有太好的印象。在第一节中, 复杂物成为布满星光和月光的穹顶蔑视的对象。到了第三节,连手工做成的金质小鸟也看不起复杂物, 对其大肆嘲弄。第四节中"愤怒的复杂物" 离去, 在火焰中痛苦地死去。在最后一节, 即第五节中, 复杂物终于被象征永恒的大理石摧毁。所以这首诗暗示了诗人对" 泥潭和血液的复杂物", 即对人的肉体存在的态度。诗人不再像"驶向拜占庭"中所描述的那样,承认现实世界的短暂美好,而是彻底的否定人类肉体腐朽的存在。

2.两首诗在对诗人7所向往的理想国度-拜占庭描述的具体化程度不同

在 "驶向拜占庭"中, 拜占庭完全是神圣的理想国度, 宁静祥和, 保持着古时繁盛的风貌。宫廷里皇帝安然享乐, 贵族和大臣聚集一堂, 金碧辉煌的宫殿里金光夺目的鸟儿欢声歌唱。这里确实是艺术的世界, 永恒的国度, 神圣的殿堂。但这所有的一切都是诗人幻想的圣地。叶芝始终与他理想的国度有一定的距离,也恰恰是这种距离感使得诗人更加渴望那理想的国度。

但是到了 "拜占庭"中就大不相同了。首先, 这里的气氛迥然不同,白天热闹繁忙的景象退去了, 喝醉的士兵睡去了,连夜晚并不嘈杂的噪音也隐去了。夜空下, 阴影在移动, 出现了冥王哈得斯和木乃伊的形象。接着那只金鸟出现了, 得意地宣称自己可以像冥王的雄鸡那样高唱, 甚至狂妄地嘲弄尘世的人类。由此可见,诗人已完全置生其中了,拜占庭不再是他幻想中的圣地,而是真实的呈现在他的眼前。尽管在这里, 拜占庭已变成了一个毫无生气的、纯精神的地方,完全脱离了世俗生活的痕迹, 甚至笼罩着死亡的气息。但诗人认为, 这种肉体的死亡正预示着灵魂的重生。比较二首诗中对拜占庭的描述, 我们可以发现诗人对纯精神的、灵魂净化的圣地究竟应该是怎样的这个问题, 有一个深刻的思索过程, 而且后来的思考更加具有宗教性和神秘感。

3.两首诗在主题深度上的差异

在"驶向拜占庭"中,诗人面对现实世界短暂的感官美好,与真正的智慧与艺术的缺失,发出了对理想国度-拜占庭的无限向往与赞颂,宣称那是实现艺术与灵魂永恒之地。但诗人始终停留在想像与憧憬之中,真正的拜占庭到底如何,又应该如何前往,始终并未提及。而在"拜占庭"中,诗人眼前的拜占庭变得真实具体。更为重要的是,诗人不再停留在单纯地对理想国度的憧憬之中,诗人找到了实现灵魂永恒的道路,正如在诗的最后一节所描述的"灵魂骑坐在由泥潭和血组成的海豚身上去实现灵魂的永恒,在这样壮观宏伟的场面中,金匠们建造的支撑物劈开了海水, 象征永恒的大理石截断了愤怒的复杂物。"在灵魂的永生过程中物质的肉体必须被毁灭, 但人类的情感可以转化、净化, 最终超脱、升华, 与灵魂合为一体。

综上所述,从"驶向拜占庭"到"拜占庭",诗人实现了从了理想的国度到灵魂的永恒。

参考文献

[1]郭月霞.叶芝"拜占庭"赏析.名作欣赏,2005.

[2]刘略昌.论叶芝"驶向拜占庭"中的帝国形象.上海海洋大学学报,2011.

[3]林嫱,刘须明.追求艺术与永恒的不朽家园-论叶芝"拜占庭"主题的嬗变.南京工程学院学报,2006.

[4]肖福平.现实象征中的艺术与生命-再释叶芝"拜占庭"主题.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12.

[5] 肖福平.生命与艺术的朝觐之旅:走进拜占庭.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2011.

作者简介:

张莉,华北电力大学 (保定) 外国语学院,教授;

孙香菊(1988- ),河北沧州人 ,华北电力大学(保定)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英美文学和翻译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