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由格罗塞《艺术的起源》谈中国戏剧艺术的诞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由格罗塞《艺术的起源》谈中国戏剧艺术的诞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格罗塞《艺术的起源》被公认为是艺术科学的代表作、艺术人类学的开山之作.他通过对世界各民族的艺术起源的考察研究,初步建立起社会演进论的艺术人类学的学科框架,并为现代艺术科学的建立打下坚实的基石。这这本著作中,格罗塞提出了关于人类戏剧的起源的部分观点,对研究中国戏剧诞生有着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格罗塞;模拟舞;诗歌;唱腔

中图分类号:J8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6-0065-01

格罗塞(Ernst Grosse,1862―1927)德国艺术史家、社会学家,现代艺术社会学奠基人之一,其著作有:《艺术的起源》(1894)被公认为是艺术科学的代表作、艺术人类学的开山之作。他通过对世界各原始民族艺术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初步建立起社会演进论的艺术人类学的学科框架,为现代艺术科学的建立打下坚实的基石,对后来的艺术学研究产生深远的影响。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各种表演艺术因素综合而成的。它的历史悠久,早在原始社会歌舞已有萌芽,在漫长发展的过程中,经过数百年不断地丰富、更新与发展,才逐渐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

在《艺术的起源》中,格罗塞经过对现代原始民族的考察分析,提出了关于戏剧起源的观点,即他认为,戏剧的起源有三个要素:叙事诗(内容),音乐(载体)和模拟舞(形式)。他认为,人类在描述一件事情时使用手势动作以及歌声来辅助是其原始本能,如儿童在诉说某件事情时,会不自觉无意识的手舞足蹈,这种本能植根于人类的天性。故而是戏剧起源的最根本原因。在演讲中,恰当的手势也被认为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中国戏剧的起源非常复杂。一般来说,中国戏剧与西方戏剧有着较为明显的区别,它是运用唱、念、做、打等艺术手段搬演故事、刻画人物、表达主题思想的歌舞剧,是多种艺术形式融合而成,因而是多源的,寻起“根”来,不像西方戏剧明确的起源于古希腊农村祭酒神的颂歌,并没有什么固定的源头。

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指出,中国戏剧最早溯源于巫,战国时和俳优合流,到汉的角抵,又增加了故事情节,至南北朝时,出现《代面》、《踏摇娘》,才合歌舞以演一事,随成为后世戏曲之起源。但王国维仅使用的是考证的方法,其观点来自于古籍资料记载,具有很大局限性,未必准确,并不像格罗塞的资料直接来源于现代原始民族,而从现代的角度分析,格罗塞的观点可能更加合理一些。将中国的戏剧(由于中西方戏剧艺术的称谓习惯不同,以下将中国的戏曲艺术按习惯称为戏剧)的各个构成因素拆开分析,也脱离不出格罗塞的诗、曲、舞的三个元素。故接下来,本文将从这三个方面对中国戏剧的起源进行一些浅析。

一、中国戏剧诞生的舞蹈(形式)要素

一般认为,中国的戏剧艺术的诞生主要源头为古代具有象征性与拟态性的原始舞蹈,即格罗塞在《艺术的起源》一书中所描述的“模拟舞”。

从戏曲来讲,肢体动作的表演是戏剧必不可少的形式,当然可以说,没有肢体表演,就基本不能称之为戏剧。

歌舞是人类表达情感的重要手段,原始歌舞,在格罗塞认为,是由感情的兴奋迸发出来的,表示原始民族情绪的往来动作的自然形式,是在剧烈运动中获得直接而产生的艺术形式。而模仿作为人类的本能,并且对原始社会的生存技能的传递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所以,模拟性质的舞蹈成为了舞蹈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我国古代歌舞早在原始时代就已出现,《尚书?舜典》上说:“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吕氏春秋?古乐》中也说:“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而歌八阕。”前者写的是一群原始猎人披着各种兽皮跳舞,用击石和打石作为节奏;后者写的是原始人手持牛尾,边跳边唱的情景。《史记?滑稽列传》中记载的“优孟衣冠”记述优孟为帮助孙叔敖的儿子摆脱困境,穿起孙叔敖的衣冠,模仿他的言谈举止,从外形与神态上扮演人物。也可以看做是一种模拟形式。

原始的模拟性质的舞蹈,虽说是舞蹈,但是普遍包含着对野兽动作的模仿,对狩猎、养殖、种植等等行为的模仿,以及对战争的模仿,这样的舞蹈,体现了狩猎的成功,农作物的丰收,战争的胜利等等,基本上就又可以看做是戏剧的雏形了。这些模拟动作包含的带有舞蹈节奏的击技(武术)、各种场景动作,甚至杂技,也随着中国戏剧的发展传承至今。

二、中国戏剧诞生的音乐要素

音乐和舞蹈从来就是不能分开的,格罗塞研究发现,在原始民族中,诗歌,舞蹈,音乐,几乎总是相伴而行,诗歌需要音乐唱出调来,舞蹈需要音乐节奏伴奏,音乐的内容则需要诗歌或者舞蹈来表达。所以,音乐对原始民族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

中国的戏曲音乐,是中国传统戏剧又一项有别于世界上其他戏剧的重要特点。这种特点古已有之。其特性鲜明,比如是发展剧情、刻画人物性格的主要表现手段的唱腔,托腔保调、衬托表演的作用的伴奏,以及用作喧染气氛、调节舞台节奏与戏曲结构的开场、过场和武场所用的打击乐等。汉代的民歌、百戏音乐,唐代的歌舞音乐和宋代说唱艺术音乐是其发展的基础。

在秦汉时就有的,包括各种杂技幻术、装扮人物或动作的歌舞、简单的叙事表演等古代乐舞、杂技表演集成的“百戏”。汉代百戏演出的艺术水平非常高。在民间出现了具有表演成份的“角抵戏”,尤以《东海黄公》最为有名,在中国戏剧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南北朝以后,称百戏为“散乐”。其中《代面》、《踏摇娘》等以歌舞表演为主的歌舞小戏在演出形式(歌舞结合,唱白互用等)上和道具(面具、脸谱)的使用上对后世戏剧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唐代,音乐成就很高,出现了由先秦时期的优伶表演发展来的以滑稽表演为特点的“参军戏”;民间的歌舞戏进入宫廷,得到了更大的发展;民间又出现了“俗讲”和“变文”等通俗说唱形式。

三、中国戏剧诞生的诗歌要素

诗歌是戏剧的内容。格罗塞认为,戏剧的内容就是叙事诗歌。自古以来,诗歌就是用来唱的,我国最古老的《弹歌》《候人歌》《击壤歌》等等都是唱出来的,也就是说,在早期的形态下,诗和歌并没有分开,诗就是歌,歌就是诗。一直到很久以后后诗才从歌中脱离出来,成问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

而中国戏剧,唱十分重要。也就是说,戏剧诞生的元素必不可少的需要那些有叙事功能的诗歌,也可以说就是叙事诗。但是中国的诗歌在世界文化发展中非常特殊,就是中国的古典诗歌没有叙事的传统,中国古典诗歌基本上都是重抒情不重叙事,尤其是中原文化,并没有产生一部像西方的荷马史诗一样的巨作,叙事诗发展在中国文化史上非常的微不足道。这其实也直接导致了中国的戏剧成熟时间非常晚。一直到了宋元时期的南戏,才初步具备了是戏剧的基本特征,成为了中国戏剧成熟的标志。叙事诗歌的薄弱,也是中国的戏剧具有了两大突出特点,第一,就是写意化,观众靠想象填补戏剧的场景和情节,使中国戏剧带有一种独特都抽象美;第二,是中国戏剧情节冲突非常淡,就像中国的古代小说一样,时间感的减弱,空间感相对就增强,中国的戏剧会有大量的篇幅展示几个人物聚在一起说理抒情,而跌宕起伏的情节却占整个戏剧的很少一部分。

诗在唐朝是一个高峰,此时的基本已经脱离了唱(音乐),成为了单纯的文学体裁。而到了唐宋交替时期,随着城市化的发展,文学逐渐出现了平民化的倾向,一直到元,诗到词再到曲,越来越贴民,文风愈加质朴自然,也越来越是适合于配曲演唱,这也对宋元南戏的产生起了极大的作用。

在元朝,杂剧产生,关汉卿、王实甫等杂剧作家,使杂剧成为一代之文学。北杂剧的表演则显示出戏曲在形成之初的朴实和浓郁的民间气息,中国戏剧开始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格罗塞著.蔡慕晖译.艺术的起源[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2]陈维昭.戏曲起源问题的科学性质与哲学性质[J].戏剧艺术,2002(1).

[3]王国维.宋元戏曲考[M].中国戏剧出版社编.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

[4]俞为民.中国古代戏曲简史[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