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的基本形式及其应用策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的基本形式及其应用策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没有问题,就没有数学,至少没有专注的数学思维。问题推动着数学的产生与发展,可以说,数学就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一门关于思维方法的学科。

初中数学课堂上,教师每天都要提问,通过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但提问本身也是一门艺术,必须把握好提问的火候。提出的问题太容易,学生就会提不起劲;提出的问题太难,学生会毫无头绪,不知从何入手,最后也一样提不起兴趣。只有了解清楚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才能结合学生的实际提出难易适度的有效问题。

数学课堂提问有以下基本形式

1.判断性提问。这种形式的提问是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作出判断,教师一般用“对不对”、“是不是”等方式问学生,这样容易出现学生齐声回答的现象,这时教师难以对学生的掌握情况作出有效判断,不容易发现学生思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这种提问对思维能力的要求是很低的。

2.叙事性提问。这种形式的提问要求学生对问题做出完整的叙述性回答,一般用“是什么?”的方式提出,如“菱形的特殊性质是什么?”,这种提问只能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对思维能力的要求也较低。

3.叙理性提问。这种形式的提问要求学生讲清道理,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一般用是“为什么?”的方式提出,这种提问要求必须通过周密的思考,进行必要的推理,探究问题产生的原因,才能作出正确的回答,它对思维活动的要求较高,有利于培养学生应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创造性提问。这种形式提问要求学生不依靠常规,寻求变异,从侧面寻求答案,它是从某一点出发,运用全部信息进行发散性联想,追求多种解答,探索多种策略,思维是多向的,对思维的要求比较高。

我们看一道应用题:一个自行车轮胎,若安装在前轮,则行驶5000千米后报废;若安装在后轮,则行驶3000千米后报废。现有一辆新自行车,行驶一定路程后,交换前后两轮的轮胎,再继续行驶,使得两个轮胎同时报废,那么该车最多行驶多少千米?

题目一出来,学生就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但大部分同学都感觉毫无头绪。这时一位同学却很快有了答案:3750千米。我很诧异,就问他是如何迅速地找到答案的。于是他告诉大家:自行车换上两轮后,让自行车跑起来,行驶3000千米后报废后轮换新后轮;再行驶5000千米后,前轮报废换前轮,再行6000千米后第二次换后轮,依次循环下去,到15000千米时,前后轮均要换,这样,15000千米时前轮共换了3个,后轮共换了5个,前后轮一共换了8个,两个轮胎同时报废就应该是15000÷(8÷2)=3750千米。

我表扬了他的直觉能力,又进一步问:15000千米怎么来的呀?学生发现5000与3000的最小公倍数为15000,于是我进一步要求他们列方程解应用题。

一位同学经过思考给出了如下解答:

设这辆车能行驶x千米,则前轮报废时,前轮所行驶的路程与5000的比值为1,后轮报废时后轮所行驶的路程与3000的比值为1,两轮同时报废,则上述比值和为2,

以上四种提问各有不同,单靠判断性提问和叙事性提问是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的。叙理性提问和创造性提问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素质,对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大有裨益。

那么如何应用好叙理性提问与创造性提问呢?或者说,如何让数学课堂提问更富有成效呢?下面介绍几种课堂提问的有效策略。

1.激趣性提问。数学课堂中不可避免存在着枯燥的内容,如何化枯燥为有趣呢?除了教师创造性地对教学内容进行加工外,也要求教师有意识地提出一些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带着浓厚的兴趣积极思考,如:教师在讲有理数的运算律时,先提出问题:“伟大的数学家高斯小学时巧妙地解决了老师提出的问题,计算1+2+3+…+100=?你们知道高斯是用什么方法解决的吗?你们有什么好方法呢?”这样,比单纯让学生完成“1+2+3+…+100=?”效果要好得多,课堂气氛也活跃起来,枯燥的内容变得妙趣横生,效果非常好。

2.迁移性提问。其实,不少数学知识在内容和形式上有类似之处,它们之间有密切的关系,对此教师可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有意设置疑问,将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和思维方式迁移到新知识上。

例如:在讲一元一次不等式解法时,首先可以提问:“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步骤是什么?”然后再问:“你们能类比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解不等式吗?”追问:“二者的区别是什么?”再给学生出示例题,这样提问能使学生注意到不等式性质。不等式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负数,不等号方向改变,并使学生跃跃欲试地解不等式。这样提问,能促使学生迫不及待开始应用新的知识与技能,从已知的对象迁移到未知的对象。

3.探究性提问。这种提问能启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教师在讲完一个题后要追问其思路是什么,是否还能用别的方法解决,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深度和广度两方面拓展,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例如在学习正方形时,教师可以提问:“正方形是完美的四边形,集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的特征于一身,你能找到正方形的特征吗?”这样会立刻激起学生探求新知识的积极性。

4.激疑性提问。由于初中学生年龄较小,思维方面缺乏深刻性,在创造性学习中很少发现问题,数学教师应在其似通非通时及时提出问题,然后与学生共同释疑,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讲平行线定义时,教师可针对定义的理解提出激疑性问题:“平行线定义中,为什么要有‘在同一平面内’这一限定呢?”通过提问,学生产生了疑点,势必会进行深入思考,再通过点拨,学生就会理解在空间中存在既不相交又不平行的异面直线,从而真正理解平行线的定义。

在一些基础性概念上,也可以对限定条件进行激疑性提问,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如一元一次方程ax+b=0中规定a≠0,若a=0,则会出现什么情况?一次函数y=ax+b(a≠0),若a=0,则函数会有什么新变化?这些都可以引发学生对概念进行深入思考。

5.发散性问题。教师若能在授课中提出激发学生发散思维的问题,引导学生纵横联系所学知识,则对提高学生的思维素质和探索能力大有益处。

这样提问,使学生已储存的知识信息产生联系,达到融会贯通,再帮助学生总结根的判别式=b■-4ac在一元二次方程、二次函数、二次三项式,甚至一元二次不等式中的不同作用与联系,学生就能理解初中代数学习中的难点了。

初中数学课堂提问对于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我们一方面要提出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有助于学生学习深入的问题,另一方面,根据“最近发展区”的理论,所提出的问题必须是学生力所能及的问题,是学生通过努力能够解决的问题,也就是“跳一跳,摘得到”的问题,太容易或太难的问题都无法引起学生的共鸣。这就是提问过程中要遵循“最近发展区”原则,在坚持这一原则的前提下,应用本文所提到的提问的基本形式及应用策略,做好课堂提问,就可以把学生带入一个无比美妙的数学世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