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视”学音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视”学音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音乐作为一种听觉艺术形式,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从符号学角度说,音乐是一种抽象艺术;而从联觉角度看,听觉与视觉在物理性质与心理机制上十分相似,因此视觉与听觉常常相互影响,存在密切的联系。近代心理学也认为,音乐感知是多感知系统协同的认知活动,并不仅仅局限于听觉。

“可视化”音乐教学,不同于音乐的可视化技术。是指在音乐教学中设计游戏、体态律动、声势表演等各种音乐活动,使学生获得“可视”的音乐感受。让节拍、音高、速度、力度、声部、情感等抽象的音乐要素成为可以看得见的体态表现,让音乐学习从单一的听、唱,成为调动全身感官的学习过程,充分利用联觉加强学生的自我艺术体验。

一、音乐教学“可视化”,用音乐的方式学习音乐

音乐教学的“可视化”,并不是用视觉替代听觉。而是用视觉感受替代大量的语言感受,让学生的听觉得以解放,充分地去感受音乐,而不需在听辨语言信息上花费气力,得以最大限度地去感受音乐本身。用音乐的方式学习音乐,其效果远胜于用语言的方式学习音乐。

以欣赏柴可夫斯基《如歌的行板》为例,这是一首带有忧郁情绪、优美旋律的乐曲。教学中需要让学生感受到其主题由四个乐句组成,稍慢的行板速度,如歌的旋律,连贯优美,情绪伤感。采用“可视化”的教学方法,可以首先告诉学生,行板就是如同行走般的速度。随即让学生在音乐中自由地行走,要求每句换一个方向,动作的节拍和感觉要与音乐相吻合。在活动的过程中,教师不多言语,只在必要的时候用自己的体态对比提示学生动作与节拍、乐句吻合并运用适合的步态表现。

这样的练习过程中,学生的视觉感受来自教师和其它同学动作形象的提示信息,而其听到的只有音乐。学生的注意力最大限度地集中到了对音乐的感知中来。活动最终的呈现,是让学生看到大家在音乐中踌躇而行,思虑沉重的样子。这样的视觉感受无疑是对音乐情绪最好的诠释,给予学生获得正确音乐体验有效的帮助。活动中,音乐的节拍是可视的,即学生的脚步;乐句的划分是可视的,即行进的方向;音乐的情绪也是可视的,即行走的步态与集体的氛围。所有这些均来自学生自己的表达,是他们对音乐直接感受得来的自然表现,而非通过语言、图片等其它媒介获得。音乐成为感受、表现、交流的直接媒介,从而真正让“以音乐的方式学习音乐”得以实现。

二、“可视化”教学方法,训练良好的音乐思维

新课标指出:“强调音乐的情感体验,从多样化的文化语境出发,根据音乐艺术的表现特征,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的整体把握,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增进音乐素养”,因此音乐教学应当重在学习感性思维方法而非理性思维方法。所谓“根据音乐艺术的表现特征,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的整体把握,”是指对于教师而言,当由理性的高度出发,设计合适的音乐活动,将理性、抽象的音乐知识转化为感性、具象的形象表达,用可视的音乐活动训练学生的感性思维,从而丰富学生的音乐实践经验,提高音乐实践能力。

在音乐实践中,需要拥有多种音乐思维能力。如在演唱、演奏活动中,对乐谱、歌词的感知有一定的“提前量”,以保证音乐表现能连贯流畅地进行;在多声部音乐表现中,能注意到其它声部与自己声部的节奏、音高、力度的相对关系;在演唱中关注旋律走向,断连、力度的变化等,让歌声更具表现力,而不是让旋律简单地成为单个音的叠加……在传统的教学中,多用语言来“提示”、“要求”,如:“同学们,注意听对方声部!”“唱得再有感情一些。”等等,而怎样才能听清对方声部、要听什么;怎样才能唱得有感情,学生却不知道。这是因为任何能力的获得都必须通过具体的练习习得,而不是凭简单的“要求”就能得到的,音乐思维能力也不例外。而“可视化”的音乐教学活动让音乐思维能力训练更具体,更具指向性。

例如,注意提前能力的“可视化”训练方法:

(1)间歇模仿——教师拍两小节节奏,学生接着模仿,教师再换两小节节奏,如此连续下去,形成两小节一交替的间歇性节奏卡农。

这个活动非常简单,学生很容易做到,但需要其注意力十分集中才能进行。在音乐学习的初期,这样的训练对于学生来说是有趣而有效的。

(2)连贯模仿——在间歇模仿的基础上,教师不间断地拍击节奏,动作每一小节换一个方向,以帮助学生区分。要求学生一边模仿教师前一个小节的节奏,一边听教师正在拍的节奏,并在下一个小节拍出来,师生间形成连续不间断的两声部节奏卡农。

这个活动旨在训练学生在表现某一小节节奏的同时,还要运用视觉注意老师的节奏,既下一个小节的节奏型。由于所用的节奏非常简单,训练的重点就自然而然地集中到对注意力提前量的训练中来。视觉的参与,让训练的指向性更明确,效果更好。

又如:多声部听辨能力的“可视化”训练方法:

(1)单一声部转化听辨——用钢琴的不同音域或不同音高特点的打击乐器演奏,不时在两个声部之间进行转换。学生听到低声部时按节拍行走,听到高音声部时用手拍节奏。

(2)双声部听辨——在能准确听辨高低音区的基础上,教师逐步呈现两个声部的音乐,学生同时用拍手、脚步表现两个声部不同的节奏(不宜复杂,通常一个声部为固定节奏型,另一个声部为恒拍)。

该活动让学生将听觉的音高变化转化为可视的动作变化。通过循序渐进的训练,学生可以将两个声部的节奏关系形象地、可视地表现出来。这一转化的途径是学生听、动觉得联合,并同时以视觉的形式反馈、校正。

从上面例子中可以看出,“可视化”音乐活动不仅能有效的训练学生音乐技能,更有利于训练学生的音乐思维能力,且这样的思维能力是在感性的实践中习得的,而非理性的分析说教,较好地体现了音乐课程的“实践性”性质。

三、“可视化”音乐活动,更具象、全面、有效的音乐评价方式

由于音乐的感受是一种内化的感受,使教师对学生音乐学习的评价产生一定的困难。“可视化”音乐活动将学生的内心感受充分地展示出来,让教师对每一个学生都有及时、准确的认识,摆脱主观臆想的评价方式。

音乐联觉是最基本的音乐经验。音乐联觉在学生音乐艺术活动过程中扮演着“扩音器”和“校正器”的重要角色。因此,调动学生多重感官的“可视化”音乐教学方式,在学习过程中将起到积极的自我评价作用。学生可以在活动中及时看到他人对音乐的表现,并对照自己的感受进行调整。如学生听音乐与他人合作节拍游戏时,发现自己的动作与同伴不能很好地合作时,不需要老师提醒,自然会通过观察他人,再次聆听音乐,进行自我调整。这种评价与调整相对于教师的评价会更及时、有效。

由此可见,“可视化”的音乐活动,使教学活动中的自评、他评、师评等多种评价方式得以在最短时间内实现,于无声处产生效果。所以说,在“可视化”音乐活动中的评价较单纯的语言评价,更具象、更全面、更有效。

四、“可视化”音乐教学,唤醒个性化音乐感受

在各类艺术活动中,音乐活动所表达的情感是最不清晰的,因而是涵盖面最广的,可以表达许多小说、绘画、戏剧等用语言、形象、动作难以表达的情感。同时音乐活动中感受音乐的过程是以个性化的最不确定的方式进行的,因而可以出现丰富多样的结果。

在音乐教学活动中体现音乐的艺术情感性,通常是以语言交流的形式,个别学生表述自己的感受,最终统一在老师给予的答案上。可以说,这样的方式足够“尊重共性”,却不能“重视个性”,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能表达自己对音乐的情感体验。

在“可视化”音乐活动中,因为每个学生都是在同一时间内用身体动作表现出对音乐的感受,所以都可以在第一时间表达出自己的情感体验。而对于反应比较慢的学生,也可以直接从他人不同的表现中感悟到,并与其中的一些表现产生共鸣,从而达到丰富音乐体验的目的。可以说,“可视化”的音乐教学活动,对于激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音乐体验都能产生积极的影响。

“可视化”音乐教学活动,究其根源是以学生为本、以音乐为本的教学活动。活动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因具体情况而异,但无论是何种方式,都是在对音乐的充分体验的基础上开展的,需要我们教师不断地尝试,将提高学生音乐素养的目标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