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立品化育之路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立品化育之路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教育很简单,简单到只须回答两个问题: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

但教育又很不简单,因为从古到今,人们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从来没有公认的“标准答案”。

对于前一个问题,“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从决策者的角度而论,是培养“接班人”还是“公民”,探索还在进行中。就平民百姓而言,对孩子成长期望的关键词,如:分数、特长、个性、学业、品行等,每个人的选择和排序都不一样;而且,就算有了某种期望,也未必有相应的行为选择,比如:多数人都认为品行重要,但拼起分数来,个个都不惜“血本”。对于“我们要去哪里”这一古老命题的回答,从古代到当代,从中国到外国,从庙堂到市井,争论声绵延不绝。

对于后一个问题,教育界有一句名言——“教育有法,教无定法”,很正确,却无奈。这条“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在实践中很是苍白。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看到形形的“德育”:沿袭神圣化的德育路径,学生成了顶礼膜拜的信徒,于是,灌输式德育、强迫式德育依然大行其道;为强调“德育首位”,德育被生生地从教育中剥离出来,直接导致德育“无根”,智育“失魂”;以“5+2=0”为借口,把德育责任推给家庭、社会,而自己无所作为。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追问:“法”在何处?

番禺是一块神奇的土地,既是南粤文化的地标,又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在我国产业升级换代的关键时期,在追寻中国梦的今天,如何让教育为培养社会所需的合格人才服务,如何让社会经济的发展成果惠及人的发展,番禺区的教育决策者必须对上述两个问题作出回答。

对此,番禺的教育决策者们没有随流,更不想回避。在他们看来,作为培养目标,追求的是“上品”——最优者也;作为教育手段,他们强调“教化”——教育且化成也。

在“上品教化”教育理念的统领下,番禺区的德育成果斐然,呈现出勃勃生机。2013年盛夏,本刊记者来到广州市番禺区,在走访中感受到了番禺德育的火热景象。

立品培养具有番禺特质的现代人

一颗树要成为栋梁之材,一要根植沃土,充分吸收大地的养分;二要拥抱天空,尽情沐浴太阳的光芒。品德成长同样如此,本土文化是根,现代视野是方向。传统和现代的有机融合,才能让我们的下一代成长为最优的“上品”。

上品,根植优秀文化的沃土

番禺这片育人的土壤,肥沃而深厚。

细细品读番禺的文明史,你会对这里的山山水水充满崇敬。静立晤山,眼前便浮现出以南越王赵佗为代表的先民依稀而亲切的背影,便飘动起冼星海、邓世昌、屈大均等用生命挥就的激昂诗篇,便闪耀着霍英东、何贤、何厚铧的爱国身影;瞑目听水,耳中便会荡漾起蒙童诵读四书五经的稚嫩童音,便会充盈着广东音乐的明快旋律,便会挤满了龙舟和醒狮队伍的震天声浪。

面对这些宝贵的人文资源,番禺区教育局精心布局,巧妙谋篇。在“一校一品”德育方略的指引下,区域内各中小学深度挖掘本土文化资源,为学校特色文化建设提供了充足的养分。

在象贤中学,谈及校园文化,谭小华校长侃侃而谈——

“象,借用像字;贤,指贤德之人。象贤为动宾结构,意为好像贤人。其语出《尚书》,是中华民族做人的标准。

“象贤中学凝聚了千年古镇沙湾的演变史。700年前,这里是大家族的祠堂,其中庭便是象贤堂,是具有私塾性质的家庭教育场所。180年前,象贤堂的人越来越多,便在附近修建了象贤私塾(家塾)。自此建校,迄今已有187年的历史。解读当年创办人的理念,便是像贤,效仿贤人,见贤思齐。1940年,私立象贤中学成立。从家塾到学堂,再到私立中学,到番禺二中,直至1989年复名象贤中学,除了1937年因抗战停学三个月,此处便一直是学校。

“千年古镇沙湾崇文重教,民风淳朴,历来有尊师重道之风。这里乡贤众多,还是广东音乐的发源地。学校根植千年古镇,校风淳朴。身处天人合一的自然环境中,学生自然变得沉静、上进。”

经过专家反复论证,象贤中学确定了贤文化的内涵:厚德修身,明礼达智,并细化为20个字,即:忠孝礼仁信,雅谦毅俭勤,善真和恕正,睿敏博精行。

在贤文化的引领下,学校面貌日新月异,成功跻身广州名校之列。

依托本土文化资源,番禺区各中小学的校园文化建设纷纷找寻着发力点。

南村镇有着浓郁的武术传统,正巧,镇中心小学的邬湛华老师自幼跟随名师学艺,练得一身好武功,是镇上的“武术名人”。以此为抓手,在邬老师的带领下,学校走上了武术特色办学之路,致力于把武术精神中的仁、义、礼、智、信、勇等德育内涵传递给学生。当时读二年级的陈兆东同学深有感触:

“练武让我深深体会到,要做好一件事是很不容易的,有许多东西要学,很累很累的。我学压一字腿就很苦,我的脚很硬,每次压下去时都很痛很痛。我哭过、伤过,甚至想过放弃!后来经教练的精心指导,我咬牙坚持,一点一点地往下压,最后终于能压下去了。我要朝着梦想前进,继续努力!”

这个孩子长大后也许不会成为一名武术从业人员,但我们相信,这段经历会让他身体更健硕、内心更坚强。

循着这样的思路,星海中学的合唱文化、沙湾中心小学的古民居与宝墨园文化、沙滘中学的龙舟文化等渐成特色,全区校园文化建设风生水起。

也有学校没有现成可用的资源作为校园文化的抓手,但他们执着追求,善于发现,同样让学校文化建设异彩纷呈。

石碁镇前锋小学,一所很不起眼的学校,仅20来位教师,13个教学班。学校大门边的墙上,并没有省一级、市一级学校常见的各种荣誉匾牌。往里望,仅有的一座略显陈旧的教学、办公楼,透着几分孤寂。

这却是一所很了不起的学校。短短的两三年间,这所“人心思走”的镇中下游水平学校,办学水平便有了质的提升。2010学年,在教育局对全区158所小学的办学绩效评价中,排名进入前24名而获奖;2011学年,更在全区148所小学排名中高居第6!

谈及巨大变化的原因,吴少玲校长颇为激动:“当时,看到兄弟学校创建特色校园,学校面貌不断改善,心里非常着急。于是,就到校园周边四处转悠,希望能找到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着力点。”

一个偶然的机会,彷徨中的吴校长结识了广州鹅潭书画会的李世玉、吴俊明、余坚强等广州知名书画名家。为吴校长的诚心所感动,专家们和学校结成了对子,他们的无私奉献和倾情帮助,让学校的书法教育开展得有声有色。而诗意校园的创建,提升了师生素质,凝聚了人心,推动了学校的跨越式发展。

在番禺,也有很多中小学在构建校园文化时,并没有以特定的人物、特定的文化地标为抓手,而是通过总结、提炼当地的文化特色,构建起适宜的校园文化体系,同样让学校德育开展得有声有色。

沙湾中心小学面对异常丰富的文化遗存,通过挖掘沙湾民俗文化的精髓,结合学校的培养目标,提出了“和美教育”育人理念。

“和美教育,其核心就是‘和而不同,各美其美’。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意思是君子与人相处,要有容人的雅量与坚持己见的操守,有互相取长补短之能。在费孝通先生看来,‘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意即先是创造、发现自身之美,然后是发现、欣赏他人之美,再到相互欣赏、相互赞美,最后达到一致融合。和美教育是学校管理的和谐融洽,是品质的协同发展,是教学的研学优化,是特色的创美体现。”

对学校开展的和美教育,黄小平校长娓娓道来。

如此,番禺的各中小学,或利用现成的文化抓手,或寻找德育“机缘”,或提炼区域文化精髓,让厚重的番禺本土文化成为学校德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头活水。

上品,在开放的视野中丰盈

在人类社会已经进入21世纪的今天,民主、平等、对生命的尊重已经成为时代的主题,忽视这一时代背景,我们的德育势必会走弯路甚至是回头路,其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在番禺采访时,记者欣喜地看到,番禺各中小学的德育同行,基于传统而不拘于传统,在区教育局“全面发展,德才兼备,具有至善君子风范的新一代公民”培养目标的指引下,遵循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抛弃传统文化的糟粕,努力让学生成为既有传统文化内涵,又具现代视野的“上品”。

“孝道教育”是番禺中学卓有成效的德育特色。在传统中国,“孝”作为封建等级社会的基础伦理,被抬升到了无可比拟的高度,诸多流传至今的“孝道”故事中,其血腥程度、其对人性的摧残,都让今天的人不寒而栗。但对番禺中学的采访,却让笔者有了不一样的感受。

“和其它学校的学生一样,在番禺中学,独生子女是主体。他们有很多优点,但缺点也不少:对他人感受、社会的关爱、长辈的孝道、个人的责任并不清晰。”主管德育的何友根副校长向我们介绍道。那么,如何对他们进行有效的教育引导呢?

“‘你行我也行’作为学校的办学理念,其目标就是帮助学生学会做人。从某种意义说,“学会做人”,就是一种待人、处事、接物的姿态,是一种恰当处理人与家庭、他人、社会、自然关系的态度,即:对父母孝亲尊亲、恪尽孝道;对自己自强不息、百折不挠;对他人宽容感恩、合作共赢;对社会各尽职责、感恩奉献;对自然尊重生命、和谐共处。而‘弘孝砺行’特色课程正是在此理论框架下对学校德育实践作出的有益而独特的选择。

“我们期望,通过特色课程的实施,引导学生探究番禺历史文化,学习乡土历史,培育家国情怀,提升人文素养,为高校输送学有所长、底蕴深厚的专业人才。”

对于传统孝道与现代社会的融合,学校有自己的思考:

“传统孝道既有优秀成分,也有不少糟粕,比如对父母讲顺从,讲亲缘、家族等。学校取其精华,引进现代文明的有益元素。孝顺讲究孝爱,突出爱;亲缘孝道讲究爱自己、爱父母、爱师长、爱社会、爱国家民族,这样有序推进,不断逐步扩大。

“为此,学校开展了多种活动:在学校,要求遵守纪律规范要求,恪尽本分。回家后,有孝道作业,如周末回家做家务,学校会布置‘六个一’家庭作业,要求学生每学期至少与家长书面沟通两次。在社会,鼓励学生或参加志愿者活动,或学习做义工。”

说起学校孝道教育的效果,何校长说出了一件让他颇为自豪的事:

“作为一所超大规模的学校,每到周末放假后,学生离校便成了浩浩荡荡的大事件。但孝道教育让学生养成了礼让的习惯,每次都会有序撤离。学校门口有两班公交车,等车的学生从门口排队直到教学楼。高年级学生让低年级学生先走,分批乘车,从无拥挤推搡现象发生,被公交公司赞誉为‘番中风景线’。”

不难发现,正是因为有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交融,才让番禺中学的德育有了如此喜人的景象。

“儒雅校园”是石碁镇中心小学的文化追求。为达此目标,他们以对联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儒雅气质。可喜的是,他们没有就对联谈对联,而是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使其更富有时代气息。为提升对联文化活动的德育效能,学校尝试让对联文化教育活动与学校同期德育中心工作相结合,开展了吸引师生共同参与的创新性竞赛活动——对联擂台赛。

每两个教学周摆擂一期,以当前学校德育中心工作为主题,出上联(或下联)一句;全体师生自主参与、积极应对;以符合对联格律、切合德育主题的作品为优,评出一、二、三等奖,给予奖励;一等奖获得者为下一期擂台主,负责围绕下一阶段学校德育中心工作出句摆擂。

到2010年11月,学校共计摆擂22次,接收投稿作品达7100多份,其中入围的优秀作品有1000多份,参与活动人数呈明显上升趋势。不少学生家长、教师家属也参与其中,甚至连校外联友也“禁不住诱惑”,纷纷参加对联擂台赛,为学校德育建设出言应对。

不只是上面两所学校,对传统文化的现代观照,已经成了番禺德育人的自觉选择。仲元中学的“君子”,象贤中学的“贤人”,沙湾中心小学“最好的我”……都不约而同地赋予了现代人的内涵。对诸多学校的采访,让记者感受到了番禺德育人的宽广胸襟。

化育让德育在对生命的观照中起舞

《史记》:“传曰:‘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泥中,与之皆黑’者,土地教化使之然也。”中国历来就是一个重视教化的国度,教化是中国古代德育的基本途径。在人类社会已经进入21世纪的今天,巧妙运用教化这一古老而卓有成效的教育手段,发现生命、唤醒生命、发展生命,让生命更精彩,既是时代提出的课题,更是番禺德育人的孜孜追求。

德育,因回归生命而精彩

德育是直指心灵世界,提升生命境界的事业,而这只能在主体悦纳、积极参与的状态中才能实现,因此,任何强迫的、灌输的“德育”,都必须坚决地摒弃。在记者看来,番禺德育之所以精彩,就因为其对生命的回归。

走进石楼中心小学,最吸引记者的,不是拔地而起的大楼,而是画在操场边空地上的一个不小的棋盘。随行的学校领导告诉记者,这是学校特有的“环保天使棋”。棋盘上,几个孩子欢快地跳来跳去,一副旁若无人的样子。

刘兆祥副校长讲起了它的来历:“传统学校德育活动中,由于教师思想认识不深,往往只重形式,而不重效果,导致德育活动华而不实。甚至有部分教师采取命令、说教的方式开展德育,使德育活动单调乏味,效果甚微。学生虽参与其中,却是被动的、压抑的、不快乐的。只有那些融入竞争机制的游戏活动,才能激励学生主动参与,才能激活学生的意识与思维,才能为学生所喜欢,其实效性更强,生命力更旺盛。”

为此,学校提出了“快乐德育”的理念,在他们看来,快乐德育是古而有之的育人方法,经过了历史的验证。在城市化、现代化、网络化的生活中,孩子成长需要更多的快乐空间。

记者在学校操场上看到的“环保天使棋”,就是在快乐德育理念下,学校的德育创新。如此,在下棋中育德,去除了枯燥乏味的面具,使得孩子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

番禺区各中小学开展的以学生为本的德育活动数不胜数:象贤中学的四大主题活动(“翰章”书香节、“三杰”体艺节、“尚贤”人文节与“炳林”科技节)、大石中学的女生系列教育活动……丰富多彩的活动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生命活力。

让德育回归生命本身,离不开科学的指引。番禺区的中小学十分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德育也因此更有实效。

在星海中学,心理健康课《心灵有约》系列是学生最喜欢的课。家庭心理辅导成为星海家长最依恋的活动。校园心理广播《心理有约》、校报《心灵有约》、校园心理剧《阳光总在风雨后》以及大型心理拓展活动,为学生的心理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养料,“环境浸润、课堂领航、活动添彩、师生共进”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已经形成。

换一个角度,会有不同的风景。番禺区正以《积极心理学视角下中小学幸福课程体系建构与实践研究》课题研究为引领,在积极心理学的指引下,以学生积极及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来激发学生的内在需求,建构中小学幸福课程体系,最终提升中小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和综合素质。

没有“人”就没有德育,番禺同行用行动告诉了我们一个最简单的道理。

德育“归位”

教育工作者都知道,德育首位,必须重视。怎么重视?通常的做法是,把德育“贴”在墙上(制定种类繁多的“制度”“规定”),“秀”在活动中(在重要的时间点上向领导展示),“塞”在课堂里(将德育强行渗透进学科课程里),如此,德育是德育,智育是智育,学校德育因刻意的强调而失去了生长的土壤。

番禺的德育同行对此进行了极富价值的探索。在他们看来,德育,是教育的价值指向,是教育的目的与归宿。就如同人有“魂”一样,课堂必须有“德”。只有在充盈德性的课堂中,生命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尊重。也就是说,德育必须“归位”。

大石小学的德育工作者专门开展了“学科教学与德育有效融合”的研究,总结了融德育于课堂教学的五大策略,即:挖掘教材内容,制定育人目标;营造课堂氛围,实现无痕育人;提高教师素质,提升育人效率;发挥学生作用,促进品德自构;开发生活资源,丰富课堂教学,逐渐形成了“自构式”课堂教学基本模式。

郭敏坚老师在执教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半截蜡烛》一课后,深有感悟:

“这节课让我想到袁振国教授的一句话:‘或许我们得到了大海里露出水面的冰山的一角,而失去的却是大海下的整座冰山的主体。’今天的教学使我不仅见到了‘冰山的一角’,同时也领略了‘整座冰山的主体’。教学就在教师、学生、文中人物之间的心灵碰撞中展开,学生思维的火花在跳跃,情感在升华,个性在张扬。这样,教师开放的设计、巧妙的诱导和学生无限的潜力、独特的体验交织在一起,共同谱写了教学‘美’的篇章。”

此时无声胜有声,这样的课并没有提到“德育”二字,却进行了最好的德育!”

不仅学科课程,番禺的活动课程也因学生主体的积极参与而产生了巨大的育人价值。

被定格在14点28分的钟,将美丽的汶川地区摧毁成一片废墟。简单的“5·12”画面,其中“1”被换成一支蜡烛,表达着对灾区人们深切的哀思。如心形的太阳将爱心的光芒洒向灾区的人们……一幅颇具创意、饱含情感的邮票感动了许多人。

这是沙湾镇象达中学集邮社团的林春婷同学和何静雯同学,为了纪念抗震救灾,共同设计出的“手牵手,心连心”邮票。

指导老师薛财威对记者说,学生们通过收集邮票了解历史,更通过设计邮票,承担起记录历史的责任,使他们能以自己的角度理解重大事件的发生,表达对事件的看法,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象达中学集邮社团只是番禺区众多学生社团的一个普通代表。自2006年以来,区教育局就有计划地推动学生社团的建设和发展,由局团委牵头,逐步推进学生社团工作,引导社团蓬勃、健康发展。2009年初,制定了《番禺区中小学生社团管理办法(试行)》和《番禺区中小学优秀学生社团、品牌学生社团评选办法(试行)》,规范社团管理,搭建社团成长平台。通过七年的引导、培育,全区的学生社团态势发展良好,涌现出番禺中学心韵坊、仲元中学辩论社、石北中学智能机器人社团等一批品牌社团,番禺中学啦啦队、仲元中学校园电视台、石北中学智能机器人社团等多个社团在国际、全国、省、市活动中屡获殊荣。石碁中心小学小联迷、沙涌小学绳彩飞扬跳绳队、化龙东沙小学毽球俱乐部等各类社团活动引领,尽得风流,校园文化生活更加活跃和丰富。

不论是学科还是活动,番禺中小学的课程都散发着迷人的育人魅力。

让学生氤氲在善的氛围中

“5+2=0”,一则算式道出了教育工作者的无奈。在学校、家庭、社会三个育人主体中,任何一方的缺位都会导致德育的低效甚至无效。主动协调学校与家庭、社会的关系,改善育人环境,番禺区教育局选择了担当。

在化龙中学,记者看到厚厚的一本“家长值日”登记本,随手翻开一页,只见上面详细地记录着填写日期、家长到岗与离岗时间、家长对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情况的评价、家长对学校工作的建议及学校领导的逐条回应等内容。

“家长值日制度的作用可不能小看。”见记者对“家长值日本”产生了兴趣,陪同采访的沈文斌校长介绍起它的原委来:“随着农村城镇化的推进,化龙镇实行了股份制,家家都有分红,有钱收,这直接导致了学生学习目的不强,进取心缺失。为此,学校建设了家长委员会,实行家长值日制,把家长请进校园,参与学校管理。”

此举收到了奇效:被请进校门的家长在监督学校工作的时候,一种神圣感和责任心取代了原来对学校工作淡漠甚至是对立的心态,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家长的变化直接影响了孩子,学生逐渐学会了努力上进。而家长的监督还促使老师以更强的责任心进行教育教学工作——毕竟,被家长批评,不是一件光彩的事。此举,可谓“一箭三雕”。

化龙中学的举措得益于区教育局对家庭教育的高度重视。2013年5月,区教育局出台了《番禺区家庭教育提升行动方案》,随后又了《广州市番禺区教育局关于创设番禺区家长学堂实施方案及2013年活动计划的通知》。在市桥英东体育馆举行的启动仪式中,区教育局局长冯润胜强调了家庭教育对学生成长的重要作用,阐明了提升家庭教育水平的主要举措,提出了家校共育的具体建议。

全区层面上整体规划家庭教育,全面提升了家庭教育水平,番禺区的德育找到了新的生长点。

在石楼中心小学,记者见到了一件新鲜事物:乡村学校少年宫。同行的刘兆祥副校长介绍道:“随着全市中小学减负行动的落实,学生有了大量的空闲时间。学生放学后几个小时的闲暇时间,便成了监管真空时段。如何提升学生的闲暇生活质量?学校领导很为之犯愁。”

刘校长很快就不愁了。2010年9月,区文明办、区教育局制订了《关于印发〈番禺区推进“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对“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指导意见,并确定了全区9个镇的中心小学作为第一批乡村学校少年宫,以点带面,全面推广。初步形成了“区文明办总体协调和指导、区教育局具体组织实施”的领导格局,各镇中小学校长担任“乡村学校少年宫”主任,副校长或教导主任担任副主任,专兼职老师担任辅导员的工作格局。

2011年7月,区教育局又启动了星海青少年宫“流动教学大巴车”送教下乡活动。以“流动教学大巴车”的方式,每周定期安排半天的时间,由星海青少年宫组织教师携带部分设备,分别前往区属9所乡村学校少年宫及区内镇、村小学,开展指导工作。根据各乡村学校少年宫的实际需要及学校特色,综合设置活动项目。由学校安排学生自行报名组成各兴趣小组或社团,以星海青少年宫的老师为主导,学校教师辅助的形式开展各项社团活动。到目前为止,“流动教学大巴车”为乡村学校少年宫送教活动42次,参与活动的学生达3.1万人次。

“流动教学大巴车”送教活动激发了农村孩子的多种兴趣爱好,为他们的全面健康成长搭建了平台,使农村的孩子与城里孩子一样享受到优质的校外教育资源,推进了全区校外教育的均衡发展。

学校教育、校外教育、家庭教育,一张绵密的德育“大网”实现了对学生校内外生活全时空、全方位的立体覆盖。氤氲在“善”的氛围中,学生的道德生命绽放出无限的精彩。

教化,中国的这一种古老德育方法,当它以观照生命的方式出现时,便又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

在“上品教化”理念的指引下,番禺区的德育工作成果斐然。随着时代的进步,番禺教育工作者追求的“上品”会有新的内涵;“教化”的路径也会有新的创新。对此,记者充满了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