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陇中旱作农业区马铃薯主要病虫害及防控对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陇中旱作农业区马铃薯主要病虫害及防控对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根据农业可持续发展要求,论述了旱作农业区覆膜马铃薯种植特征及导致病虫害严重发生态势,综合分析了发生原因及现有防治水平,提出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植保理念等5项建议,强调绿色防控体系建设和加强生防研究与应用等重要措施。

关键词 马铃薯;病虫防控;可持续发展;旱作区;陇中地区

中图分类号 S435.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9-0148-03

定西市安定区处于干旱少雨的旱作农业区,年降雨量不足350 mm,且雨热分布不均匀,夏季作物生长需雨期基本没有降雨,而7―9月降雨量却占全年的60%以上,由于土壤疏松、土层深厚、耕地养分富钾,气候凉爽、昼夜温差大、雨热与马铃薯块茎膨大期同步,非常适宜于马铃薯生产,是全国马铃薯主产区之一,也是全国种薯繁育基地。由于近年来马铃薯种植面积大,重茬、对茬多,病虫为害逐年加重,靠病虫害防治技术年均挽回马铃薯产量损失高于30%,是保障马铃薯生产力的关键技术之一。但是在现行以药剂防治为主的条件下,病虫害年均造成的产量损失仍为20%以上,再加上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的问题。因此,马铃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病虫害防治对策的研究意义重大。

随着马铃薯产业的迅猛发展,从2007年以来安定区马铃薯种植面积每年稳定在7万hm2左右,占总耕地面积的11.5万hm2的60.9%左右,没有足够的土地进行轮作倒茬。再由于地膜覆盖提高土壤温度,阻止土壤水分蒸发[1],增加土壤有机氮的矿化量[2]和NO3-N的积累量[3-4],土壤中速效磷的含量以及提高土壤磷的有效性[5-6]的作用,覆膜既可增温保墒、改变土壤结构、促进作物生长,又可双向调温、抑制杂草、减少青头薯。因此,近年来陇中干旱区马铃薯生产又大面积推广全黑膜覆盖垄作栽培技术,产量提高效果显著,但是这又给病虫害发生为害提供了有利条件。

1 陇中地区马铃薯病虫害发生态势

1.1 主要病害

1.1.1 土传病害。由于马铃薯多年连作种植,重迎茬面积增加,导致土壤中病菌累积,近而产生新病害发生。引起马铃薯黑痣病的立枯丝核菌[7-8],土壤中可存活5~8年,一般可造成马铃薯减产15%左右,个别年份可使全田绝收[9];引起马铃薯炭疽病的球炭疽菌[10],定西市马铃薯炭疽病平均发病率高达12.6%,黑美人、克新1号和新大坪发病率均高于50%,其中,地膜栽培发病率高于露地,砂质土壤高于黏土[11]。2011年调查,安定区石峡湾、葛家岔、新集等乡镇严重田块马铃薯黑痣病发病率高达100%,李家堡、凤翔、青岚等乡镇马铃薯炭疽病发病率高于60%。覆膜后的小空间温湿度适宜时,各类根腐病混合浸染,尤其在北部乡镇自1995年以来大面积种植马铃薯,造成立枯丝核菌、大丽轮枝菌、炭疽病菌等富集,年均减产25%以上,土传病害连年加重,严重影响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阻碍了马铃薯产业的发展。

1.1.2 气传真菌病害。马铃薯晚疫病是发生流行危害的毁灭性病害。播种带菌薯块,导致不发芽或发芽后出土即死去,有的出土后成为中心病株,病部产生孢子囊借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形成发病中心,致该病由点到面,迅速蔓延扩大,如果预防不及时或用药不准,产量损失高达70%~80%,甚至绝收。2012年高峰乡马铃薯由于晚疫病流行危害,平均产量只有2 115 kg/hm2,减产95.66%,且收获的马铃薯烂薯率为24%,商品薯只有31.5%。马铃薯早疫病是常发性重要病害,防治不及时导致减产20%以上。

1.1.3 细菌病害。马铃薯黑胫病近年来上升为主要病害,通过2009―2013年调查发现,平均病株率15%~20%,重症田块病株率可达30%,产量损失20%以上,有些隐症薯块收获后引起烂窖,损失更严重。马铃薯环腐病俗称转圈烂、黄眼圈,随着覆膜栽培面积也逐年扩大,引起薯块腐烂,重症田块减产15%左右。马铃薯软腐病是由几种欧文氏菌单独或混合侵染[12]。一般年份减产3%~5%,田块排水不良或湿度较大时,腐烂损失高达15%~20%,在窖藏期常与干腐病复合感染,引起烂窖,损失更大。

1.1.4 病毒病害。一个好品种种植2~3年植株就变矮,薯块变小,品质变劣,并伴有茎叶异常现象,如花叶、叶片卷曲和皱缩,植株畸形,茎杆细弱,产量直线下降,品种种性出现退化,发病率逐年上升,马铃薯品种一旦退化,就会在块茎中世代相传,一个好品种甚至还没有推广就已夭折。马铃薯退化已经成为困扰马铃薯生产的主要问题,而引起马铃薯退化的主要原因就是病毒病,病毒病在田间靠昆虫(主要是蚜虫)或叶片接触而传播。它可以导致植株生理代谢紊乱、活力降低进而造成大量减产。一般减产30%~50%,严重时超过80%[13]。安定区马铃薯上的病毒病主要有5种,分别是马铃薯X病毒(PVX)、马铃薯Y病毒(PVY)、马铃薯S病毒(PVS)、马铃薯A病毒(PVA)、马铃薯卷叶病毒(PLRV)[14]。病毒在影响马铃薯产量的同时也影响质量,造成块茎品质下降,如高感PLRV的马铃薯块茎薯肉中会有明显的坏死组织;感PVY的一些株系造成在块茎上产生环斑坏死或淡褐色环[15]。

1.1.5 生理病害。马铃薯在生长发育期,除受病菌侵染而发生一些病害外,还与栽培者的管理水平和自然环境条件的影响有很大的关系。在较差的自然环境条件下,马铃薯的正常生长发育受到阻碍,表现出一些不良的症状,严重的可影响马铃薯的产量和质量。马铃薯在生产中如果受到冻害或肥水管理不当,会导致黑心病、空心病、淀粉溢出、裂口、畸形等生理病害。空心病多发生于块茎的髓部,外部无任何症状。块茎在迅速生长阶段,受旱未能及时灌水和及时追肥,或长期处于高温高湿和高温干旱条件下,块茎的淀粉向表皮溢出,收获时常常可看见有的块茎表面出现白点、疙瘩或薯皮溃疡现象;畸形块茎多是由于块茎发生2次膨大而形成的,有肿瘤块茎、哑铃形块茎、次生块茎,还有块茎上长出匍匐茎再形成块茎。凡是能引起块茎不能正常发育的外界条件,都能引起块茎产生畸形。

3.3 协调可持续发展防治措施

影响有害生物的发生是多方面的,在通常情况下,使用单一措施不可能长期有效地控制危害。要根据病情虫情及环境条件,从整体出发,要有选择地运用和系统地安排农业、生物、物理、化学等综合防治措施,应强调各项防治措施的协调和综合运用,用生态学、经济学、环境保护学观点来全面评价。在马铃薯病虫防治过程中,要控制追求短期经济效益,先是严格建立无病种田,生产无病脱毒种薯,种植田块一定与禾本科或豆科进行轮作倒茬,深耕细作,增施腐熟有机肥,进行测土配方施肥,促进壮苗,提高抗病性,在应急防控中严格进行统防统治。要将防治措施对农田生态系统内外的不良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以可持续发展的治理措施,来获得最佳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3.4 加强生防的研究与应用

自然规律要求必须正视有害生物的合理存在,设法把有害生物的数量和发生程度控制在经济阈值范围内,为天敌提供相互依赖的生存条件,减少农药用量,维护生态平衡。植物性杀虫活性成分在自然界中无累积,对环境安全,其安全间隔期短,对作物不产生药害。植物性杀虫剂活性成分复杂,具有抑制生长发育、拒食、忌避、呼吸和不育等作用方式,有利于克服害虫抗药性,不对天敌产生直接的杀伤作用,对非靶标生物安全[26]。提倡利用细菌、真菌、昆虫病毒等构成的微生物杀虫剂、农用抗生素等,通过人工生产和施用这些微生物农药,致使害虫感染疾病而死亡。微生物农药作为一种高新技术产品,在保护环境、保障人类健康和无公害农业生产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是马铃薯产业能够可持续发展的使用药剂。

3.5 建立完善的防治规范体制

有害生物是农田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因而防治有害生物必须全面考虑整个生态系统,要依据人、作物、有害生物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创造有利于作物生长发育、抑制有害生物生长发育、有利于发挥天敌控制作用的生态条件,而对人类长期生存的环境基本无影响。在创造有利条件的过程中将防治作物病虫害纳入法制运行机制,规范生产者合理用药的行为,引导与促进无污染防治病虫技术的应用,促进马铃薯产业可持续发展。

4 参考文献

[1] 赵聚宝,李克煌.干旱与农业[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352-368.

[2] 孙丽宏,王长青,林立萍.覆膜对土壤有机质及有机物料的矿化效应[J].科技信息,2007(2):211.

[3] 李世清,李东方,李凤民,等.半干旱农田生态系统地膜覆盖的土壤生态效应[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报,2003,31(5):21-28.

[4] 陆立银.马铃薯地膜种植生态效应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6,14(3):96-99.

[5] 冷石林,韩仕峰,王立祥.中国北方旱地作物节水增产理论与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6:166-172.

[6] 宋凤斌.玉米地膜覆盖增产的土壤生产学基础[J].吉林农大学报,1991,13(2):4-7.

[7] 田晓燕,蒙美莲,张笑宇,等.马铃薯黑痣病菌菌丝融合群的鉴定[J].中国马铃薯,2011,25(5):298-301.

[8] 李乾坤,李云海,孙顺娣,等.马铃薯立枯丝核菌的研究[J].马铃薯杂志,1998,2(2):79-85.

[9] 邱广伟.马铃薯黑痣病的发生与防治[J].粮食作物,2009(6):133-134.

[10] 刘会梅,王向军,封立平,等.马铃薯炭疽病研究进展[J].植物检疫,2007(1):38-41.

[11] 陈爱昌,魏周全,骆得功,等.马铃薯炭疽病发生情况及室内药剂筛选[J].植物保护,2012,38(5):162-164.

[12] 马宏.我国马铃薯软腐病防治的研究进展[J].生物技术通报,2007(1):42-44.

[13] 祁继军,叶巧宁.山旱地防止马铃薯退化的主要措施[J].种子科技,2011(1):35-36.

[14] 刘玲玲.马铃薯主要病毒病的症状及防治措施[J].福建农业科技,2012(7):90-92.

[15] 王晓明,金黎平,尹江,等.马铃薯抗病毒病育种研究进展[J].中国马铃薯,2005,19(5):285-289.

[16] 张振军.旱作农业覆膜区地下害虫发生为害特点及治理对策[J].中国植保导刊,2013,33(5):28-30.

[17] 毛万湖,邢国.稀土旱地宝浸种对马铃薯防病效果试验[J].中国马铃薯,2006,20(1):26-27.

[18] 李炜,张志铭,樊慕贞.马铃薯晚疫病菌对瑞毒霉抗性的测定[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1998(21):63-65.

[19] 何丽丽,徐应明,孙有光,等.复制配剂中霜脲氰在马铃薯在土壤的残留动态研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7,26(1):322-325.

[20] 秦冬梅,徐应明,黄永春,等.代森锰锌及其代谢物乙撑硫脲在马铃薯和土壤中的残留动态[J].环境化学,2008,27(3):305-309.

[21] 朱鲁生,樊德方,王军,等.甲氰菊酯和辛硫磷及其混合剂在土壤中的残留[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2,8(2):244-247.

[22] 张治科,李少南,张蓉,等.辛硫磷在宁夏甘草及对应根际土壤中的残留及消解动态[J].西北农业学报,2010,19(2):52-56.

[23] 黄鸿,吴华,唐飞燕,等.辛硫磷在柚园土壤中的残留动态研究[J].生态科学,2001,20(3):77-80.

[24] 宋国春,于建垒,李瑞娟,等.毒死蜱在苹果和土壤中的残留动态及安全性评价[J].山东农业科学,2011,20(8):84-86,89.

[25] 程序,曾晓光,王尔大.可持续农业导论[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7:139-262.

[26] 徐汉虹,张志祥,陈东美,等.植物源农药与农业可持续发展[J].科技导报,2002(7):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