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休止”休矣?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休止”休矣?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提起“休止”,可能不少人认为不就是节奏练习里的“空”嘛!不就是简谱里的“0”嘛!要是乐理考试的高分生还会将五线谱中的休止符速记口诀流利道来:全休止,倒挂一;二分休止横卧一;四分休止像正“7”。说实在的,可能大多数的乐理教材与乐理课堂上也只教授了这么些有关音乐休止的知识而告之大吉,而这仅仅只是教会了学生谈兵于纸上,谈休止于谱上。

在强调文化观照的音乐教学中,更为重要的是还应该关注休止在音乐实践中的具体运用及其艺术表现作用。达到这一点首先可以考虑从学科综合的角度加深对音乐中“休止”的理解,意会明了其丰富的内涵及其美学价值,才能够做到更富于乐感、细致艺术地表现诸多不同情境、不同表现意义的休止。

一、此时无声胜有声

音乐作为一种相对特殊的语言,长于表现世间万物之美,而美之无限则显所有语言表达之有限――音乐语言也有其苍白无力、言之不足之时。从某种意义上,为了补偿这种语言表达之缺憾,而需要用抽象、含蓄的方式去创造另一种空灵静谧的意境,从而达到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妙境,这“不可言传”之时即是音乐中的“休止”,从表面形式上来看是一种语言上的暂时间断,而实质上却是乐思以另一种形式延续进行,形休而神不休,音休而乐不休。且此无声之时却具有巨大无限的抽象含蓄之表现力与更大的想象空间。

如在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就有这样的诗句:“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别有忧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这里的“无声”之所以能“胜有声”,就是因为在这“声渐歇”中蕴藏着用“有声”难以表达的深沉意蕴――幽愁暗恨,此时的休止胜过一切语言,所有需表达传情之一切尽在不言中,言有尽而意无穷。

而中国古代的另一位大诗人陶渊明却将这种“无声之乐”走到了最的疆界。据说陶渊明甚为喜好音乐却不解音律,每于酒兴之余怀抚其无弦之琴,自我陶醉,以寄其意,还自我解嘲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这里,琴的力量已不在于声音而在于琴外的意趣与精神。

美国现代音乐家约翰・凯奇的“骇世之作”――钢琴曲《4分33秒》是一部完全彻底的“无声之作”,在该作品的“演奏”过程中,钢琴家只需在钢琴前端坐4分33秒,无需弹奏,在三个乐章的开始做出开关琴盖的动作以示段落的划分,是一首不用弹的钢琴曲。作为“观念音乐”的代表作,其意为:清空结构,让它在一无所有的状态下,坦然地拥抱所有自然生发的声音,在此间所有的声音(包括无声)皆可成为音乐。

而在此几十年后的中国,约翰・凯奇的中国承钵者作曲家谭盾于1994年1月9日在北京音乐厅制造了一个现代乐坛上更为轰动的“壮举”:在演奏《乐队剧场》系列音乐的一首时,谭盾在乐队和听众面前,在全场静止的状态中,和另一位指挥王甫建“煞有介事”地指挥着大段的休止符。音乐会之后,听众的反应自然是褒贬不一,有一则评论写道:“能从两个指挥的手势与体态中传达出休止符的力度起伏。”还有人甚至说:“谭盾的‘无声音乐’比凯奇的《4分33秒》更高一筹,智商很高。”但也有不少人认为这无异于在赞美“皇帝的新装”,“打太极拳”根本不是音乐。当然,这些被大段指挥的休止符究竟是否有足够的艺术表现力已经不在本文所探讨的领域了。

二、此时无“绳”胜有“绳”

其实,不仅在音乐中,在很多其他艺术门类,如中国的绘画、书法艺术对此亦有同理同法,即十分讲究“留白”,从而创造出一种笔墨油粉皆不可达及的意境。有这样一个古代轶事:某君去画店购画时相中一水墨作品,画中一牛童双手执背逍遥踱步,几步之遥一老牛尾随其后,除些许青草外画面简朴无它,但笔调极为生动,此君愿以高价购之。店主欣喜之余端详画面,发现牛童虽作牵牛状却手中无绳,便自作主张挥笔在人与牛之间添加了一道绳,待那人取得银两归来正欲取画成交,却发现了画中无端端却是“实实在在”地多了一道绳后,失望之极转身即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买的就是这根无形的绳,可谓无画之处皆成妙境,而这添加之绳实为败笔!“此时无‘绳’胜有‘绳’”,这绳之有无也是艺术家的大手笔与匠人之作的天壤之别、分水之岭、界限之绳。

一个高明的艺术家必然也是一个懂得如何去欣赏、创造“空白”的人,正是这种适度的“空白”才能够钓住欣赏者的胃口,使其不断产生新的期待与想象。正如苏轼诗中所言:“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此外,在严羽的《沧浪诗话》中也有着类似的语句:“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味忌短。”也都体现了艺术作品中对这种空白的有意追求。

可见在各门类艺术的创作与欣赏环节过程中,不论是对于空间上的留白还是时间上休止的种种喜好与追求,都异曲同工地反映出人们的这种不求圆满而追求留白、停顿和一定距离感的强烈的艺术审美心理倾向和心理习惯。并可见用此手法去表现抽象含蓄之美也是艺术表现中的一种重要表现手段,是艺术表现中的定律与法则,同时也是体现艺术家才华的重要标准之一。

三、无声之处情亦浓

音乐艺术由于其非具象性与非语义性的特点,也最易创造出“曲中声尽意未穷”的“空白”。具体在音乐作品中,休止符则是“营造”这种“空白之境”的最佳载体,是整个音乐表现的有机组成部分,有时是前面情绪的继续、延伸、发展变化,有时则是后面情感的酝酿、准备,有时是情态平衡的需要,有时又是情感发展的缓冲……

如在二胡曲《江河水》的第二段结尾处是这样运用休止符的:

音乐发展至此已是由原先戏剧性的感情进发转入了哭得死去活来后,进入了一种恍恍惚惚、如痴如呆、絮絮自语的凄惶之境。在这几个八分休止处仿佛依稀可听到女主人公哽咽、抽噎之声,使得音乐形象更加生动感人,这里若将休止用“5”音再延长到小节末则韵味全无。这首乐曲经过著名二胡演奏家闵惠芬激情细腻的演绎,特别是对曲中几处休止的精心处理,使此曲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听后曾感动得伏案恸哭,称赞其“拉出了人间的悲切”,乐评家们评价其演奏“连休止符也充满了音乐”,这无疑是给予一个艺术家至高的评价与褒奖。

又如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在表现英台哭坟的一个小提琴独奏乐句中,此处突然的休止配合由高音区级进下行的悲哀哭诉的音调,表现了英台肝胆欲裂的悲痛和悲愤欲绝的情绪。

而在中国的《葬礼进行曲――哀乐》中,全曲的基本节奏趋向整齐均匀,传达出近似于凝固的沉痛气氛,而下面谱例中的两个弱位休止的运用更使旋律在语气上若断若续、如泣如诉,产生了很强的感染力。并且,休止符在弱拍或弱位时,通常被认为弱拍或弱位的休止长一点、短一点甚至不休止也无妨大碍。其实,这种弱拍或弱位的休止对于塑造音乐形象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该例中,如果将休止去掉,

音乐的语气上就会顿失这种细腻生动的情感表达,显得平铺直叙,呆板而不感人了。

在歌曲《妹妹找哥泪花流》中,作曲家王酩在旋律中将休止符与音符穿插交织进行。把一个到处寻找亲哥哥的妹妹向人倾吐衷肠,泣不成声、断断续续诉说的情态表现得淋漓尽致。曲中多处断续的休止符充分表现出女主人公抽泣时的动态效果。

船夫拉纤号子的旋律在第三拍及时收住,肯定有力,轻轻哼吟,我们仿佛可以从第四拍的休止符里,听到纤夫们粗重的喘息、低哼,感受到那份被压抑的情感。这里的休止符又是纤夫们被压迫的情感火山爆发前的酝酿,力量的积蓄与准备。

而在《义勇军进行曲》中,人民音乐家聂耳对休止符的运用亦是煞费苦心而独具匠心。

“中华民族”以四分音符为单位一字一顿,“到了”两字收紧之后,突然休止,造成一种特有的紧迫感,起到欲扬先抑的作用,使得停顿之后的“最”字得到充分的强调与突出,从而警示民众“最危险的时候”已到来,神州大地硝烟四起,民不聊生,民族存亡,何去何从!而后再呼唤、号召民众“发出最后的吼声”。此处休止符的运用是非常精练的神来之笔,使音乐极富动力与战斗性。

而在德沃夏克的《幽默曲》(No.7)中的休止符的运用又是另外一种情况,贯穿全曲的三十二分休止构成的极富跳跃弹性的节奏型的运用,使得旋律时断时续,忽强忽弱,节奏轻盈美妙,风格别致,很好地表现了一种轻松、幽默、愉快的情绪。

此外一些更多的休止符则是为了一种语气的需要,如《澳门――七子之歌》中:

太久太久的分离之后,一声饱含深情的对母亲的呼唤,此处的休止则是为了追求一种语气感叹的意味。语言与音乐的关系密切,正如人们说话时有长短不同的句子,表达不同情感时有丰富多变的语气感与停顿,这种语气变化的需要,也正是音乐休止的重要依据与来源之一。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可见,休止是音乐语言中一个重要且特殊的表现手段,是整个音乐表现的有机组成部分。从形式上看,休止只是音乐进行中一个相对短暂的停顿,但此时并未中断主客体内心情感的交流,内心的乐思是连绵不断没有休止的。“休止”休矣?不休也!所以我们在音乐的审美表现过程中,对于乐曲中的每一个体止符都不能漫不经心地一带而过,而是应给予极大的重视,认真分析每一个休止符,深入挖掘其丰富内涵,而后准确、恰如其分地去表现它,力图做到让“每一个休止符都充满着音乐”。

施咏 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