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尼各马可伦理学》第一卷第一章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尼各马可伦理学》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著作,内容严谨,逻辑清晰。第一卷第一章作为全书的开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第一章的注解,分析第一章在全书谋篇中的作用,以及对全文主旨的揭示。
关键词:尼各马可伦理学 注解
《尼各马可伦理学》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著作,内容严谨,逻辑清晰。第一卷第一章作为全书的开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位古希腊哲学集大成者行文的卓绝和思想的魅力。
《尼各马可伦理学》第一卷第一章译文1
1、每一种技艺与研究,同样地,人的每种实践和选择,都以某种善为目的。
2、所以有人就说,所有事物都以善为目的。
3、但是应当看到,目的之中也有区别。它有时是实现活动本身,有时是活动以外以外的产品。
4、当目的是活动以外的产品时,产品就自然比活动更有价值。
5、由于活动、技艺和科学有许多,它们的目的也就有多种。医术的目的是健康,造船术的目的是船舶,战术的目的是取胜,理财术的目的是财富。
6、几种这类技艺都属于同一种力量,例如制作的技术和制造其他马具的技艺都属于骑术,骑术与所有的军事活动都属于战术。同样地,其他技艺又属于另一些技艺。
7、在所有这些场合,主导技艺的目的就比从属技艺的目的更被人欲求,因为后者是因前者之故才被人欲求的。
8、而且在这里,选择的目的是活动本事还是活动以外的什么东西这两者并没有多大差别,刚刚提到的那些科学的情形就是这样。
亚里士多德开篇首先列举了四种人们日常的行为活动:技艺、研究、行动和选择,认为人们的每种活动都追求某一种善,进而提出“善是万物追求的目的”。同时亚里士多德提醒大家,人们在活动中所追求的目的,其具体表现是不同的,有些目的是活动本身,有些目的是活动之外的结果,对于后者,目的就显得比活动更重要。此外,由于行为、技艺和学说有多种,目的也就有多种。如果一项活动中包含着多种不同的活动,而且这些活动都有各自具体的目的,那么这项活动本身的目的就是主导性的,就比那些具体的目的更优越,因为追求从属性目的是为了追求主导性目的。
第一章里亚里士多德提出其伦理学的基本预设和研究主题。1、关于“人类活动以善为目的”的目的论预设,即人的所有行动都朝向某个目的,这个目的就是善,善是万物的目的。2、人们活动的目的是有区别,有等级的,因而善也是有区别,有等级的。3、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立足于人的实践活动,他认为活动是人的存在方式,人惟有在其实践活动中才能展现其存在。4、伦理学研究的主题就是有目的的人的实践活动,伦理学的任务就是透过不同目的之间的关系研究人的活动------即伦理学研究人们寻求善的活动,并通过研究不同的善,试图寻求“什么是终极的善?”
亚里士多德提出的“人类活动以善为目的”的目的论预设,是其伦理学的起点和基础,亚里士多德之所以会有这样的预设,源于他对之前古希腊先哲伦理思想的继承和发扬。亚里士多德继承了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理性主义传统,承认人类理性对于人类道德的作用,同时他借鉴了他们的目的论和有关善的观念,把“善是目的”作为其伦理学的预设,但是亚里士多德也注意到了前辈们在思考人的道德活动时过于强调理论忽略实践的缺陷,并对有关善的观念作了重新的诠释:
首先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强调人的活动,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E卷第一章中把各种学科分为了理论的、实践的和制作的三类,对应他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提到的人类活动,他将人类的活动划分为三种主要形式:理论、实践和制作活动。理论活动是对不变的、必然的事物或事物的本性的思考活动。实践和制造则是人对于可因自身努力而改变的事物的、基于某种善的目的的活动。他在开篇列举了人类四种日常活动:技艺、研究、实践和选择。可以看出亚里士多德在开篇选取的这四种活动均属于人们有目的的活动,是关于可变的,不确定事物的活动,是属于制作和实践活动,而非理论活动。这说明他的伦理学立足于人的实践活动,而非是脱离人类生活的空洞、无用的理论。但是这并不表明亚里士多德不重视理论,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谈到理论活动是关于知识的,而实践和制作的研究是推理的;理论的活动以不变的、必然的事物为题材,实践和制作活动则以可变的、不必然、不确定的事物为题材(《尼各马可伦理学》1139a5-15);理论活动是属于少数人的活动(例如哲学家),而实践和制作活动则是属于多数人的活动,在这样的研究序列中,理论沉思活动显然占据最高的位置。这里我们看到亚里士多德对理论与实践作了区分,在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中“知识不等于美德”。亚里士多德要指出的是作为人的活动的道德行为是有别于知的,虽然行必须由知来指导,但知不代表行,由此可见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是重视人类实践活动的伦理学。
此外亚里士多德之所以选择这四种活动还有一个原因,亚里士多德在伦理学上的贡献之一,即他看到了伦理学上自愿或意愿与非自愿或非意愿之间的区别,强调了意愿与意志的重要,由此人们便知道道德有赖于理智(理性),也依赖于人的意志和意愿。所以亚里士多德将人的德性分为道德的德性(或称实践德性)和理智的德性(或称理性的德性),理智德性可以由教育生成,道德德性则需要习惯来养成。亚里士多德开篇所选择的这四种活动,技艺和研究属于理性德性范围中的活动、实践和选择属于道德德性范围中的活动,这是亚里士多德谋篇上的考虑,它引导读者关注人的活动,并对不同的活动予以区别和分析。
其次亚里士多德重新阐释了有关善的观念。亚里士多德提到[1]“每一种技艺与研究,同样地,人的每种实践和选择,都以某种善为目的。”“某种善”意味着善有很多种,而并非单一的一种善,说明亚里士多德关于善的概念是丰富的、多样的。
[2]“所以有人就说,所有事物都以善为目的。”告诉我们善是人们活动普遍追求的目标,它是一个总体的、普遍的概念,又是一个具体的、特殊的概念。
[3]“但是应当看到,目的之中也有区别。它有时是实现活动本身,有时是活动以外以外的产品。”说明人们活动的目的是不同的,因此作为目的的“善”也是不同的。这里讲了两种目的:一种是活动内在的目的,一种是活动之外的目的。同理推之,善也有两种:一种是内在的善,一种是外在的善。
这里同时提到了两种活动:第一种活动,它本身就是目的,就是善。第二种活动,它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一种达到目的的手段,它有外在的目的,外在的善,即它之所以活动是为了活动之外所产生的结果,那么结果的完成就是目的,就是善。
[4]“当目的是活动以外的产品时,产品就自然比活动更有价值。”表明亚里士多德认为凡是以某种活动以外的事物为目的的,那目的就显得比活动更为重要。实际上第二种活动就是制作活动,制作活动包括技艺与修辞等。制作有外在的目的,就是使某物生成,例如建筑术是为了搭建一所房屋,木匠是为了制作一把椅子等。制作既然以某种外在的善为目的,制作本身就只是手段,亚里士多德认为它从本质上就不是善,其目的才是善。
读到这里我们的心中会有疑问:如果制作活动的目的仅在于产品,而且产品的生产也可称为善,那么善的层次似乎太低级了。[5]、[6]、[7]部分向我们回答了这样的疑问,人类活动多种多样,目的也是多样的,更重要的是目的之间是有秩序,有等级的,以骑具制作为例,骑具制作是为了制作好骑具,骑具完成,它的制作者就实现了他作为制作者的目的。骑具对于骑兵来说又是一个工具,他可以在战斗中驾驭他的战马,而驾驭战马是为战斗服务的,这里骑术是以战斗为目的的,再向后推战斗是为了胜利,而胜利是和平的手段,那么和平又是哪一个目标的手段呢?亚里士多德在这里并没有逐一推理,给我们答案,他只是给大家一个引子,引导我们从不同目的的等级与从属关系中去继续追寻。
[8]是基于[5]、[6]、[7]的一个补充,说明由于活动之间、目的之间,进而各种具体的善之间存在着不断向上溯求的种属关系,那么目的是活动,或者目的是活动之外的其他什么,则没有什么区别,因为他们每一个都是整个追寻活动中的环节,它们可能是善,也可能是寻求善的手段,还有可能既是善,同时又是寻求更高一级善的手段,所以区分他们已不重要,重要的是“什么才是最终的善?”,这如同百川终必归海,实际是亚里士多德在为下一章提出“最高善”作出的准备。于是我们看到第二章一开始,就提到“显然存在着善或最高善(《亚里士多德》1094a20)。
综上所述《尼各马可伦理学》第一卷第一章作为开篇,亚里士多德提出其伦理学的核心问题:“人类行为所追求的至高的善是什么?”,但是它并非空洞的行而上学理论,乃是立足于人的活动,立足于人的有目的的活动当中,我们可以通过研究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行为找到这一问题的答案。
参考文献:
[1] 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廖申白译注 ,商务印书馆,2003
[2] 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苗力田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 严群:《亚里士多德之伦理思想》,商务印书馆,2003
[4] [美]加勒特・汤姆森、马歇尔・米斯纳:《亚里士多德》,张晓林译,中华书局,2002
[5] 廖申白:《伦理学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